
怎样解读《道德经》
憨子(刘彦强)
一.《道德经》的地位
古今中外,老子是唯一一位因一篇仅仅五千言的文章被称之为影响世界的大哲学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仅次于《圣经》的被翻译成外文最多,印刷量最大的文化名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是中国人,也正因为是中国人,所以往往对中国的文化典籍可能还拎不清吃不准。我们看看一些外国文化名人是怎样看待《道德经》的。
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的尼采这样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盛满着宝藏,只要你放下水桶,宝藏就唾手可得。”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1930—2004)认为:“逻各斯是西方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二者惊人的相似,可以说是‘逻各斯与道同在”。”
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
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赞赏道家的现代,他指出:“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德国社会学家、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
美国学者蒲克明曾预言《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他说:“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与这位美国学者相一致的是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他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一个德国家庭都应该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
二.解读栓(shuan)释《道德经》的角度
《道德经》博大精神,言简意赅,恰如尼采说的,《道德经》是一个井泉,里面装满了宝藏,谁随便用桶一捞,就可以得到不可估价的宝贝。所以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解读和理解《道德经》,且他们的解读都各得其理,各有“宝藏”。
我知道的对《道德经》的解读主要有四个大的方面。
哲学角度解读,认为老子是哲学家,《道德经》是思辨哲学著作,比如赫格尔就说他从老子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中得到启发,创建他的辩证法三段论的思维方式,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解读法。我们中国搞哲学的主流认为老子是主观唯心主义辩证哲学。
神仙宗教神学角度解读《道德经》。东汉时期的张陵是神学解读集大成者,创立了道教。国外以宗教神学解读的也非常多,如法国传教士傅圣泽提出了神道教的观点,他说:“是否可以说在中国古经中唯一真实的道即代表着基督信仰的神?答案是肯定的。道是神,是救世主”。
从个人修身养性的角度解读。国内的论著太多了,国外这样的学者也不少。如德国诗人柯拉邦德写了篇文章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认为《道德经》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也曾经说:“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从政治的角度解读《道德经》。主要是把道德经看成是一种治国理论,其次是社会政治主张,如“无为而治”。典型的是汉初与唐初的政治家,刘邦、萧何、曹参、汉文帝,唐初的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父子,现在也经常有人从这一方面向国家提出政治治理理论。两次诺贝尔奖得主的英国人李约瑟说“它(道德经)至少也同样强烈地是方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
除了上述主要四种而外,近年来还有两种特别突出:
其一,从科学角度解读的,如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说:“现代物理学大厦就建立在无上,从无导出了现在的所有,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互补理论创始人,丹麦大物理学家玻尔(1885—1962),在被丹麦王室授以勋章时说:“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得道者”。
其二,从经济学角度解读的,英国当代哲学家克拉克说过“现代经济由市场的原理就是源于《老子》的无为而治”。英国学者j.霍布森在他近作《西方文明的东方来源》中指出:“魁奈(经济学家)思想当中有很多概念受惠于中国(道德经)的政治经济学概念,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无为”概念译成法文的lassez-fare(自由放任)。”美国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卡托研究所副总裁邓正莱(jaesa.dorn),1998年发表《中国的前程:市场社会主义还是市场道家?》一文认为老子“跟亚当斯密的一样”,能把经济“导向繁荣。”他甚至认为“中国的出路,通过缩小国家的权限、扩展市场的规模来走向无为而治(天道由主义)的政治秩序。”
其次还有从生态学、美学、企业管理学的角度解读的。
三.老子谈怎样读懂他的《道德经》
上面我说了很多世界名家从各自的角度解读《道德经》,都得到了极为珍贵的宝藏。但黑格尔却认为,按照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里的提示,阅读《道德经》应该不带个人的情欲,他说:“人们带着情欲,就只能从它的不完全状况考察它。谁要想认识它,应该不带情欲。”
受黑格尔的启发,我觉得,《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实际就是解读《道德经》的钥匙,是老子在告诉人们怎样阅读和理解他的《道德经》。所以有必要比较详细的解读一下《道德经》第一章。
第一章的第一段就超出了人们的常识范围,把人抛到云里雾里:“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但老子的本意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告诉人们,不要用你们固有的知识尤其是常识理解道,认识道,如果这样,你就根本读不懂《道德经》了。
不能用固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理解道,那怎么理解?第二段就专门解答这个问题。
第二段:“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这一段是明确告诉人们要从相互对立的“无”和“有”两个方面去理解。
“无名,万物之始也”,这就是说在人们还没有认识万物,一无所知的时候万物已经开始孕育变化发展了。所以认识道,应该从“无”开始。
“有名,万物之母也”,这是说人们感知到了事物的客观存在,产生了事物的概念,这就是开始认识事物了。这里的“母”是开始。原初的意思。
将这两句结合,老子是告诉人们要从事物尚未产生和产生之后两个方面认识事物,也就是认识道。
这是不是很难理解?我联系一下我们的生活说明。
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和知道的所有事情,都是“有”,哲学中叫做“客观存在”或者“客观实际”。但这些事情从前并不存在,我们对它一无所知,没有感觉,也不可能有感觉,这就是“无”。我们现实中的人都是以研究自己知道的事物来寻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但老子不这样看,他认为研究事物不仅要从客观存在也就是“有”这个“万物之母”出发,还要从客观存在之前,也就是事物还没有产生之前的“无”开始研究,这就是“万物之始”的含义。
看看,这就是老子和马克思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张只研究“有”,老子主张从“无”和“有”两个方面辩证研究。两个人谁更高明?谁的辩证法更彻底?大家自己考虑。
第三段,“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ao)。”这里的“欲”就是人们固有的认识。所以这一段是老子从前面引出来的认识、理解、解读“道”的思维方法。从“无欲”中考察,领悟事物产生的必然性,原因,我们从来不知道的奥妙,这就是“恒无欲也,以观其眇”的意思。从“有欲”中观察体会事物的性状,变化,研究他们的规律,这就是“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ao)”“徼”就是事物的端倪(外延与内涵)
第四段,也是第一章的最后一段:“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什么意思呢?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从“无”和“有”两个方面看问题的作用、效果。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意思是说“无”与“有”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都来自同一事物本身,是从不同方面理解事物。
到此,老子把如何理解,解读《道德经》就说完了,不过他老人家好像猜透了读者的心思:“你这说的太玄乎了吧,会这样吗?”所以就再加一句:“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哈哈哈,老人家接着读者的思想说,是啊,就是“玄之又玄”啊!不过,正因为这“玄之又玄”,它才是理解事物奥妙的的入门啊!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仍然感到很玄乎啊?是呀,我也觉得还是玄乎。还是看科学界的例证。
宇宙大爆炸理论大家熟悉吧?我们现实存在的世界就是“有”,从这个“有”里我们知道我们所处的宇宙正在膨胀,从膨胀中逆推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之前就是“无”,也就是宇宙还没有产生,那么,大爆炸的那个宇宙蛋怎么来的,爆炸之前怎么变化,怎么引起爆炸?这些都是“无”,不解决这个“无”,宇宙大爆炸理论依然是个不完整的理论,也只能是假设。
再说一个问题,就是现实中的“有”也即物质怎么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说物质本来就存在着,不生不灭,没有来源。但老子说:这个“有”是从“无”里面产生出来的,这个“有”之前就是“无”。比较一下,谁说得对?
很显然,在物质起源这个问题上,马克思陷入了形而上学,老子坚持了辩证法。
马克思浅显易懂,一听就明白,老子这个“无中生有”是不是很玄乎,让人搞不懂,没法信。我们不是经常批评造谣生事就是“无中生有”吗?这就是我们不懂老子的表现。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物质确实是从“无”中产生出来的。“无”就是什么也没有,没有质量、没有能量、也没有我们说的一切物质的特性。但“无”一分为二,就产生了物质和反物质,物质和反物质就是“有”,它们有质量,有能量,有特性。但两者结合后就又湮灭成“无”。
呵呵呵,老子的“无中生有”不是玄学,而是得到实践证明的科学,虽然它很玄。
因为玄,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惊呼:“从一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所有,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
当然了,这个“先驱”就是老子。
明白了吧,如何解读和理解《道德经》就是要解放思想,不受已有常识的束缚,从“无”和“有”两个方面辩证的思维。
2023-5-11
作者简介: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草根憨语》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有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于多种刊物。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26922.html&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