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微电影之都组委会推荐】
秦观故里考
文/肖维琪 文会超
内容提要:秦观故里在高邮城中秦家大院,而不在高邮农村三垛镇秦家村,因为两宋时,秦家村根本不存在。
关键词:秦观故里 城中说 农村说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婉约词宗。清初著名诗人王世祯对他的评价是:“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高邮雨泊》)在王士祯心中,秦观是这五六百年来无人可比的风流人物,因他的离去,文坛寂寞,了无生趣。苏轼也曾在得知秦观死讯后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1]秦观是高邮哪里人?有人曾表示疑惑:秦观故里反正在高邮,在城在乡有什么争论的必要?甚至认为,对诗词及其它历史资料的解读不能太拘泥,如果一味拘泥,不是解读人无知,就是别有用心。[2]
其实,对秦观故里的结论的分歧,已经影响了我们对秦观史料和诗文的解读。例如,对秦观《田居四首》的解读,唐圭璋先生认为:“关于人民的疾苦,他在《田居四首》诗中也有反映,农民虽然一年到头辛苦,可是过不着好日子,‘得谷不敢储,催科吏旁午’,可见当时官吏的凶悍以及他对农民受剥削、受压迫可悯的同情。”[3]而“农村说”却认为:“少游生长乡村,久习农事……他亲自从事耕作,故对四时农家生活,娓娓道来,历历如绘,十分亲切。其中,既写田间稼穑之艰辛,又写邻里往来之欢乐,同时对农民交税、官吏催租亦有所反映。”[4]一个说是“对农民的同情”,一个说是自己“稼穑之艰辛”,到底谁正确呢?
目前关于秦观故里的争论有“城中说”和“农村说”两种看法。“城中说”认为秦观故里在高邮城中秦家大院;“农村说”认为秦观故里在高邮农村三垛镇秦家村。笔者经考证,支持的是“城中说”。。
一“城中说”符合秦观诗句自述和官方认可
(一)“城中说”符合秦观诗句自述元祐七年(1092)初春,他写的《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诗中云:“我宗本江南,为将门列戟。中叶徙淮海,不仕但潜德。”是说他的祖先世居江南,后来徙居淮海(扬州·高邮)。秦观别号“淮海居士”,是自称高邮人。熙宁九年(1076)写的《送孙诚之尉北海》:“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环以万顷湖,粘天四无壁。”是说我的家乡像一个倒扣的水盂,四围皆下,城基独高;里下河四周皆高,中心最低,人称“锅底洼”。高邮城在里下河西部的“锅边上”。高邮城四面都是湖,西面是新开湖,北面是樊良湖,东面是射阳湖,南面是绿洋湖。作者只用一句“环以万顷湖”概括,有欧阳修《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之妙。元丰元年(1078)寒食节写的《还自广陵四首》,其一云:“坟墓去家无百里,往来犹不废观书。”是说他的家离扬州西山祖坟的距离不足一百里,也就是大几十里吧。这个家当然是在高邮城中。元丰元年(1078)还写了《睡足轩二首》:“开斥僧坊颇有功”、“鸣鸠去后沧浪晚”。是说睡足轩离醴泉寺不远,在北濯衣河(今玉带河)边,在这里可以看见新开湖(今高邮湖)广阔明净的湖面(人除荒秽玉奁空),可以听见醴泉寺塔(今镇国寺塔)上铁马被风吹动时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梦残风铁响丁东)。
(二)“城中说”符合宋代人的认知。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临泽人,仕于朝,为给事中。绍圣二年,出知郓州,与孙(觉)、秦(观)齐名,号曰三贤。秦观,字少游,高邮人,习制科,擢馆职……”同为高邮人,乔执中被称为“高邮临泽人”,秦观被称为“高邮人”,而不称“高邮武宁人”或“高邮三垛人”,说明秦观就是高邮城中人。宋杨万里《过高邮》:“一州斗大君休笑,国士秦郎此故乡。”“州”,当然指“高邮州”。“一州斗大”是形容高邮城很小。杨万里认为,虽是很小的高邮州城,却是国士秦观的故乡,如果按“农村说”,就不会用“斗大”作比喻了。
(三)“城中说”符合淮海堂家谱认同。无锡秦氏是秦观后裔最大的一支。最早的《锡山秦氏宗谱》是明嘉靖七年(1528)由锡山世系七世孙秦金修编的,他在《谱序》中说:“吾宗先望会稽,后徙淮海”。这个说法合乎秦观自述[5]。过了二百多年,锡山世系十六世孙秦蕙田重修宗谱,成清乾隆丙寅(1746)《锡山秦氏宗谱》。他在《谱序》中说:“吾宗秦氏自受姓以后……唐时籍属会稽,天宝末分徙高邮左厢里。今谱之可考者,则自宋淮海先生始。”这个说法也合乎客观实际,比秦金更明确的是“高邮左厢里”实指高邮城区。这一表述是秦观故里“城中说”最早的,也是最权威的。又过了七十多年,锡山世系十八世孙秦瀛重修《淮海先生年谱》,首次提出“先世居江南,中徙维扬,为高邮州武宁乡左厢里人。”秦瀛是秦蕙田的孙辈,他的说法与秦蕙田是一致的,差别是更进一步细化了。
(四)“城中说”符合官方九百多年来的认可。如果说,秦观后裔修谱属私家说法,则宋代官方对秦观、孙觉、乔执中以“三贤”祠之则属于官方的态度。这种官方的祭祀方式,历九百年而不衰,至今文游台还有“四贤祠”存在。官方在新中国建立后虽然不再祭祀,但在接待贵宾和外地来邮寻根的秦观后裔时仍然持“城中说”,如美国《华尔街日报》驻京记者秦家聪、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著名电影演员秦怡、国务委员兼中国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夫人秦新华是秦观后裔)等名人到高邮来寻根问祖,官方总是把他们带到高邮城中秦家大院,由秦家大院主人秦璧(离休干部)同志接待的,且陪同的县(市)领导也指着秦家大院对客人说:“这里就是少游的故居吧。”[6]
二、秦咏墓志为“城中说”增添了新证据
2011年6月11日,扬州在田野考古中发现了出土的秦咏及夫人朱氏墓志。2015年10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束家平发表论文《秦咏及夫人朱氏墓志释读与研究》⑦,首次公布了这一重大成果。就秦观故里研究而言,秦咏墓志为“城中说”至少提供了三个重要的证据。
(一)秦咏家世显赫。秦咏是北宋初年殿前侍卫官一位将军的儿子,用今天的话打比方,是红二代、官二代、富二代。秦咏的父亲秦玫曾任“赠左监门卫将军”,这是个从三品的环卫官。秦咏本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卒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终生任武职,以内殿崇班南剑州兵马都监休致(退休),官正八品。
(二)秦咏是秦观家族落户高邮的始迁祖。秦咏墓志称:“公姓秦氏,讳咏,字正之,其先仕江南有显,后徙淮南高邮,家焉。”这是900多年来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明确记载秦咏到高邮安家落户。秦咏是最早从扬州到高邮安家落户的,故为高邮秦观家族的始迁祖。他为什么到高邮来呢?用“先祖实起家”、“娶其里人朱氏”、“夫人朱氏扬州高邮人也”可作解释。“起家”是职官术语“初入仕”的意思,秦咏初入仕任“宣歙五州茶盐巡检”。“娶其里人朱氏”是说秦咏和朱氏在扬州城里是邻居。秦咏在参加工作之初,聚了邻居朱氏女为妻,因为朱氏女是高邮人,二人就到高邮安家落户来了。
(三)高邮城中适合秦咏大家庭的生存和发展。高邮城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舆地纪胜》卷四十三载,开宝四年(971),宋太祖赵匡胤下诏:“惟彼高邮,故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其新城即知军事高凝祐所筑。秦咏作为将军的儿子,又是现职军人,他到高邮来安家落户,住到新建的军城里,是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当然是。他作为显贵府第的官二代,在军城里砌一座新房子,是不是难事?当然不难。
秦咏是个封建社会的官员,当然重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之事。他享年82岁,有儿子3人、女儿3人,8个孙子、4个孙女儿,2个曾孙、3个曾孙女儿。可见秦咏家族是一个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的大家族。这么多人住在一起,经过多年的经营,他在高邮城中的住宅也从单独的一座房子,发展成家族聚居的秦家大院,甚至还扩展到其他坊、里去,都是很自然的事。秦家大院至今仍在。
秦咏不仅重视家族的生存,而且重视家族的发展。有宋一代,“兴文教、抑武事,”形成了右文抑武的大氛围。秦咏也与时俱进,悉心培养儿孙读书仕进。他的大儿子秦完(观父元化公)师从大教育家胡瑗读书,成了国子监太学生。二儿子秦定,孙子秦观、秦觏,重孙子秦渊相继中了进士。特别是培养秦观,至和二年(1055)高邮城内刚办官立小学⑧,秦咏就把7岁的秦观送进小学读书。秦观是高邮宋代第一个官办小学的第一届学生。
秦观住在秦家大院里,度过了愉快的青少年时代。他经常到大江南北去探亲访友,并在高邮城中热情接待外地来的朋友。他在高邮城中和城郊活动频繁,留下了许多作品和遗迹。镇国寺在城中的西南角,曾名醴泉寺,他写过《醴泉开堂疏》;乾明寺在中市口之西,他写过《乾明开堂疏》;华龙院又名五百罗汉院,在高邮城东南郊,他写过《五百罗汉图记》;东山在高邮城东北郊,他留下“文游台”和“秦观读书台”等胜迹。他游邗沟,写了《秋日三首》,前二首为宋词名篇,深得选家青睐。名句“霜落邗沟积水清”,便出自第一首。
三、秦观故里“农村说”是专家误判
(一)考证三垛的历史地理证明,两宋时秦家村根本不存在。清光绪重锲《高邮志》(原刻于南宋)卷一载:“山陽河卅治东四五十里,南通樊汊镇,接甘泉、泰州界。自三垛桥口入射阳湖,达淮安山阳界。”这就是说,到南宋时,三垛(墩)镇已部分涸出射阳湖水面,但镇之北的秦家村(垛)仍在射阳湖中。由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宋辽金时期》所附《淮南东路·附扬州附近》历史地图:
《淮南东路·附扬州附近》历史地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宋时,射阳湖南缘已达三墩(垛)桥口。可见,地处三墩(垛)镇之北的秦家村(垛)仍在射阳湖中。秦家村直到三百多年后的明代初年,还只是“荒荡中”的“一处湿地”。当地一位中学教师秦一义多次撰文强调这个结论,谨举两例:
1. 《秦氏墓地——西厦》[9]:三阳河边的西厦“是秦家村(秦家垛)的前身”,“秦家、顾家、季阮等地的秦姓人都是从江南无锡移过来的,迁徙到我们这一带的还是秦少游的宗族,他们在西厦那个地方落脚,生息繁衍,成了一处人家。”“强烈的危机感使村人再也无法在此生活下去了,只得远离大河,向东迁徙,在一处湿地挑泥积土,构筑屋基,搭建茅蓬,栖息繁衍,成了一处住人的垛子,都因秦姓,被人叫着秦家垛。”
2. 《“西厦”的前世今生》[10]:西厦“毁于明初的匪祸”,“村人只好离开大河,向东迁徙,在一个荒荡中挑土筑基,搭建茅蓬,繁衍生息,合村皆姓秦,人们叫它秦家垛,意思是秦姓人家起于荒垛之中。”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及湖泊研究所主办的《湖泊科学》杂志1993年9月第五卷第三期《射阳湖历史变迁研究》所附《宋以前古射阳湖示意图》),宋以前,今三垛镇区尚在古射阳湖中。
(二)武宁乡左厢里不在三垛镇而在高邮城区。“厢”,指城内和城门外附近的地方。“左厢”,指东门内外近城地区。“左厢里”不是高邮独有的,我们在读秀数据库查到安徽绩溪县、福建长汀县也有左厢里,这些“左厢里”符合“在城为厢”的规定,都是与城有关的县以下基层行政区域,不在城内就在城郊。武宁乡左厢里是因高邮城东门曰武宁门而得名的东门城外的一个县以下基层组织。著名宋史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曾瑜研究员告诉我们:“宋代在坊之上有厢。南宋晚期,扬州‘在城六厢,城外四厢,宝(祐)城一厢,夾城一厢。’如《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记载,当年录取的进士第四甲‘第二十二人江献可’,‘本贯扬州高邮县左厢仁义坊。’按宋代户口制度,城市居民为坊郭户,不仅扬州城内,就是‘城外四厢’的居民也算坊郭户。这说明当时即使面对严酷的对元战争,而扬州坊郭户口却在膨胀,城内已容纳不下,需要居住城外。”[11] 这就是说,南宋时,城郊的“武宁乡左厢里”也划入新城区。这与今天的户口制度是一样的。
(三)徐培均是秦观故里“农村说”的首倡者。2002年12月,徐培均著《秦少游年谱长编》由中华书局出版,其《卷首·中叶徙淮海,居武宁乡》附了一段“案”语:
1985年2月,笔者参与苏轼、秦观、孙觉、王巩四贤高邮文游台雅集九百周年纪念大会时,曾趋车专访了少游故里。其地距高邮县城东四十五里,北临三垛村,西濒山阳河,今名秦家垛,属武宁乡。问乡长、秦氏后裔秦禄友,云左厢里原在秦家垛之西山阳河畔,今名西厦。相传明代有运粮船经山阳河,秦家有人呼渡甚急,误以为匪欲劫粮,次日官兵前来烧村,村民始徙秦家垛,旧址尚有砖井残留云云。
在同一书中,徐培均认定:“秦观的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故乡高邮农村度过的,主要是读书,大忙季节也参加一些农业劳动,这是旧时农村半耕半读家庭中的子弟常有的现象。”
高邮历史上出现过4次武宁乡。宋代的武宁乡因东门称武宁门而得名,左厢里则于南宋时已划入新城区,故明、清两代都没有左厢里了。当代武宁乡,因当地有武宁王庙而得名,于1981年经省政府批准为武宁公社,1985年7月,三垛乡改镇管村建制时,武宁公社属三垛区。也就是说,徐培均见到的“武宁”,当时叫武宁公社,还不叫“乡”。就是这个武宁公社,也才有3年的历史,它怎么能代表宋代的“武宁乡”呢?
关于左厢里,笔者2020年走访过秦禄友,有一段对话如下:
问:“你接待过徐培均老师吗?”答:“接待过。”
问:“你说过左厢里原在三阳河畔,今名西厦吗?”答:“说过。”
问:“你有什么根据吗?”答:“听上人(指父祖辈——笔者)说过。”
问:“有文字记载吗?”答:“没有。”
象秦禄友这样随口说说的基层干部,当然不止他一个。他哪里知道,他这样随口说说,却误导了一位认认真真做学问的专家,这就害人不浅了。无独有偶,2001年我们高邮有一位市领导到秦家村去,听一位90岁的老教师说:“前几年有人在秦家村北面几里路的港南村挖到明代的地券,上面就写着‘左厢里’。”[12]他也相信了。事实是,这位老先生说的话离秦禄友说的仅隔16年,如果真有这回事,乡长秦禄友能不知道吗?
“农村说”十分重视的《绍兴十八年(1148)同年小录》中秦渊“本贯扬州高邮县武宁乡左厢里。”那里是秦咏去世后,儿女们已经是分灶吃饭,秦定则到高邮城东门外建了新房子安家落户的地方。传到秦渊这一代,他的本贯上注明“祖为户”,就是“祖父(秦定)为户主”的意思。可见这里与秦观一点关系都没有。“农村说”想把这个既不在三垛镇,也与秦观无关的地址倒推成为秦观故里,岂不是缘木求鱼?
(四)在秦咏墓志出土前,专家、学者误判秦观故里“农村说”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谅解的。而在秦咏墓志出土并公布之后,“农村说”之中有人早就获悉了这一消息及其内容,但只用它“确定秦观祖父的生平”、“证实秦观故里高邮武宁乡左厢里的存在”、“为高邮秦氏后裔的迁徙流向提供了依据”等等,就是不敢释读“公姓秦氏,讳咏……后徙淮南高邮,家焉。”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王顾左右而言他”!
总之,秦观故里在高邮城中秦家大院,而不在高邮农村三垛镇秦家村,因为两宋时秦家村根本不存在。
【肖维琪简介】原名萧为祺,1945年出生,江苏高邮人。长期从事水利、党史、方志、文史、文物等工作,曾任政协高邮县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兼)、高邮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高邮市党史办公室主任科员。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三垛史话》《临泽史话》《界首史话》,主编《破晓号角》《周山乡革命纪事》《昨天的故事》参编《高邮县志》《中国共产党高邮地方史》《南社中的扬州人》《高邮:尧文化发祥地研究》。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江苏省南社研究会会员、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会员、江苏省地方志协会会员、高邮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高邮市帝尧研究会秘书长。
【文会超简介】文会超:南京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生,参考咨询馆员,负责课题咨询,文献传递,科技查新,文献查证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