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隋炀帝在位不足14年,曾经三下扬州(古称江都)。最后一次是在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隋炀帝从东都出发,再巡江南。此时,瓦岗军已威逼洛阳,可隋炀帝却全然不顾,躲在江都一味寻欢作乐。也许他预感到末日已到,竟有一日引镜自照,对萧后开玩笑说:“好头颈,谁当斫之!”当时,萧后还并不在意,谁知一年多后,他真的被手下所杀。
隋炀帝死后,天下大乱,当年的唐国公(此时已拜太原留守)李渊父子乘机打进洛阳,收拾残局,稳稳当当地坐上了皇帝宝座,开创了大唐帝国的二百多年基业。
这边可怜了客死他乡的隋炀帝,竟落得死无葬身之地。据《隋史》记载,当时由江都太守陈棱找到炀帝灵柩,粗备天子仪卫,改葬于江都宫西吴公台下。唐平江南后,以帝礼改葬雷塘。但从唐代以后,炀帝陵到底在什么地方成了千古之谜。
有一种说法,说是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姑念当年的君臣之义、亲戚之情,又把他的遗体迁回北方,埋在东都洛阳和京都长安之间的驿道边上,也就是现在洛宁东宋川渡洋河南岸的山脚下。因为隋文帝杨坚毕竟是唐高祖李渊的舅舅,李渊和杨广也算是亲老表。杨坚在位时,李渊因承袭被封为唐国公。杨广即位后,李渊先后任荥阳、楼烦二郡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等职,最后官拜太原留守。
基于这种复杂的血缘和政治关系,再加上作为晚辈的唐太宗宽厚仁爱、恢宏大度,最终把隋炀帝迁回中原安葬也在情理之中。当然,隋炀帝毕竟是亡国之君,唐太宗不可能把他葬在京都长安,而是动了一番脑子,把他安葬在洛阳和长安之间,也算是两头兼顾、仁至义尽了。故而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和民国三年的《河南通志》以及民国十八年的《河南新志》上,均有“隋炀帝陵在洛宁县城东北。炀帝崩于江都(今扬州),唐太宗迁葬于此”的明确记载。
隋炀帝杨广墓
至今,在洛宁东宋乡渡洋河南岸的山坳里,依然矗立着像古埃及金字塔似的一座小山丘,该山丘高30余米,据传就是当年的杨广墓。而在陵前缓缓流淌的渡洋河,“渡洋”谐音“度杨”,即取“超度杨广亡灵”之意。该山的旁边建有一座圣水寺,据说也是当年唐太宗专门安排寺里的僧人在这里看管陵墓,“以盛隋事”的。
2013年11月16日,经考古发掘和专家鉴定,在扬州曹庄发现的两座古墓被正式确定为隋炀帝杨广和萧后的最后埋葬之地。由此说来,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也许只是象征性地在洛宁给隋炀帝建造了一个“衣冠冢”而已。
来源:《洛宁史话》周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