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母爱是首无言的歌》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
文/山西太原 长弓
在史铁生的世界中,母爱始终是一切爱的源泉和力量,给予了他第一次和第二次生命的勇气和力量,也是他开启文学创作生涯的不竭动力。
21 岁那年,正值青春焕发,阳光四射的年龄,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不能站立,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跑跳,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行动自如,这对于他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这样的变故让他暴躁不安,经常想自寻死路,整日在生与死之间徘徊,是母亲在这片似乎贫瘠的荒凉的土地上播下了生命大爱的种子。
不同于一般母亲的爱,文中那个面对双腿残疾儿子的母亲的爱是无声的,或者说是小心谨慎、战战兢兢的。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在该书的第二段,史铁生详细描写了母亲因为自己的倔强而遭受的磨难:每天把我送出小院、每天为待在园子里的儿子担心、偷偷来园里寻找儿子的身影。她走遍整个园子焦急地寻找儿子,看到儿子后却悄悄走开。她用顽强坚韧的意志承受着儿子的不幸带给她的痛苦与打击。理解儿子的苦楚,对命运如此坎坷的儿子,从来没有要求,只有默默的关怀,每次儿子出去的时候,总是给他准备好东西,送到门外。作为儿子,直到有一次出了小院因有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还在原地,还是送自己走时的姿势。多年后,作者才恍然明白,作为儿子的痛在母亲那里是要翻倍的,她用一种智慧的方式默默地呵护着儿子那颗敏感而又破碎的心。
当他十岁获奖的时候,母亲又喜悦,又自豪,当时他嘴上不以为然。后来在他二十岁残疾的时候,他崩溃了,但是母亲却丝毫不愿与命运妥协,而是把全部心思都放在给儿子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当她确知儿子的身体无法痊愈的时候,她也没有绝望,更不能绝望,她鼓励孩子寻求精神上的信仰。从此之后,为了儿子的写作,她到处去借书,她抱着满怀的希望,辛勤的付出终于获得了巨大回报,儿子史铁生最终成了国内一名著名的作家。
正如高尔基所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因为母亲对于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博大,最无私的一种情怀。现实生活中的子女,无论美与丑,善与恶,聪明与愚钝,富裕与贫穷,在母亲的眼中都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生病时,她守在你身旁,为你操劳;遇到挫折时,她给你安慰;犯了错误时,她严厉批评;乖巧听话时,她又给你温暖的微笑。在子女眼中,母亲她似乎是无所不能,可却并不知道,她为了孩子们的成长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与痛苦,付出了多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绵绵不休的温情。
母爱是无私的,母爱也是伟大的。作为子女的我们所走过的每一步路,都凝聚着母亲深深的爱和关怀。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的母亲注定会老,身体也会越来越虚弱。看着母亲越来越迟缓而笨拙的背影,作为子女的我们的心里,除了涌起对岁月如梭的叹息,更有对母亲由衷的感恩和感激之情。
多年以后,当史铁生每每想起母亲,便会想起当年在他人生最绝望的时候,母亲亲手为他栽下的那棵合欢树。在母亲眼里,那棵绿色的树就是生命的象征,她内心期盼着儿子也能像那棵树一样,做到生命常绿常青。而待到儿子生命之树终于绽绿时,母亲却在付出自己全部的爱之后,离开了人世。
文坛巨匠史铁生的一生是不幸的,在生命最好的年华里,他落下双腿残疾的毛病。而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是母亲一直用浓浓的母爱支撑着他的世界,陪伴他走过人生的至暗时刻。这份滚烫的人间亲情,正是我读《我与地坛》最能打动我的重要部分。

作者 长弓,男,本名张安全,山西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国散文家协会、中铁文协、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 曾在《工人日报》《山西日报》《人民铁道报》《山西工人报》以及《中国散文诗》《散文诗世界》《中国铁路文学》《山西工运》《鸭绿江》《乡土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或省部级文学大赛,曾获2022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银奖、第五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大赛二等奖,有作品入选《华夏散文诗选萃》《太原散文选》等丛书,本人名录被收入《中国现当代散文诗作家大辞典》及《山西作家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