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5月6日,世界易经科学发展联合会主席蔡云飞在北京应邀与来访的意大利前总理马泰奥·伦齐进行了深入交流。此次交流围绕文化、和平、合作共赢为主题,回顾了中意交流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展望中意两国携手合作面向未来的美好前景。
蔡云飞表示,中意友谊源远流长,自1970年中意建交以来,双方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两国各界人士积极努力推进各层次、各领域合作,取得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成绩。文化的相互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推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内在要求。只有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共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当前,时移世易、气运转换、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大国战略互信与合作严重不足,“如何实现共同安全”成为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紧迫时代课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智慧抉择。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始终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支持。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中国的安全理念和主张,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华古老传统文化《易经》的核心价值观是“和合”。“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儒家的“和为贵”、道家的“无为·不争”、墨家的“兼爱·非攻”等和平理念,对内追求克己、对外追求和合的处事方式,从本质上讲,“和合”精神是以追求幸福、平等、公正为基本诉求的文化形态,符合了追求以和解、对话的方式解决冲突的全球价值观,能够为建设世界持久和平增添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和合”对当前和平发展及推动世界和平事业具有重大意义,为未来世界多元文明秩序的构建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追求和传承的理念,更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基因。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坚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中国方案始终蕴含着“以和为贵”“和合共生”的文明基因。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和平、追求和平,中国人民历来珍视和平、维护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从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刻思考中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更是世界上唯一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载入宪法的国家。
中华民族历来崇正义、讲仁爱、尚和合、求大同,传统的和平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盖了个体、社会、国家、自然等各个领域,承载着世居族群互动交融的历史记忆,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底蕴与格局,淬炼着民族精神的地域标识。中国始终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来促进世界的和平,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及整体和谐贡献中国文化的智慧和力量。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各国带来严重冲击,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创,人类社会更加渴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世界各国人民都表现出追求和平、发展、繁荣的共同愿望。“共生依存、相互合作”既是时代对国家提出新的发展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要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跳出小圈子博弈思维,坚持合作共赢, 只有怀着“和为贵”的和平思想,才能同舟共济、共创未来。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只有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才能携手创造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和意大利是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两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两国在推动东西方文明互鉴、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难题上肩负着重任。中意两个世界文化大国应当为世界树立榜样,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勇于超越国界,打破地域和思想的束缚,为人类的和平与和谐作出积极贡献。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中欧之间不存在地缘政治对抗,中国的稳定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中国的繁荣发展对意大利、对欧洲各国更是机遇。
最后蔡云飞表示,马泰奥·伦齐总理之行到访中国,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带动了双边政治互动、经贸往来的积极进展,对增进中意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和友谊产生了积极意义。中意两国人民追求世界和平发展的共同梦想是永恒不变的,两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团结,促进共同和谐发展的决心是不动摇的。中意双方都应具备战略眼光和战略定力,积极维护两国务实合作的大局,造福两国人民,同时为中欧合作发挥示范效应,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稳定性。(陈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