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观骆松涛画展后的一二随感
作者 包学军
昨天,受朋友邀请到浙江美术馆,有幸参加了“家住富阳上¬---骆松涛中国画展”开幕式。本次展出的96件作品,基本上是画家骆松涛老师近3至5年间在富阳区域的写生作品。
他的步伐踏遍富阳区24个乡镇、街道采风写生,几乎到过每个村子,每座山川。为了呈现更真实更感人的作品,有的地方要跑4、5次,一般都是现场写生,用浑厚而清新的画笔书写意境家乡之美。

他善于以线造型,强化疏密繁简,颇显立体感,如行云流水绕素笺,展翰海崇山依旧颜;他善于着色,基本以黑、白、灰为主,以色助墨、以墨显色,达到墨色相得益彰。
“画如其人,人如其画”,画画人的气质决定他所画画的气质。画画如做人,要把自己融入到画境当中,让自己先“感动和激动”,这样的作品才能得到共鸣,感动观者。
见画如见人,笔墨从心出。画家骆松涛的作品,让人赏心悦目,用料基本是黑、白、灰等三种基础色,却能让观者体验震撼之美,就如其人朴实、内涵、勤奋,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清代评论家刘熙载曾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画如其人、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不仅是绘画,文章、写字亦如此,可以从中读出作者的心境。
曾有人简单粗暴的说,欣赏一幅画就是一看构图,二看色彩,三看光影,四看笔触。其实,看人亦大致如此,观其行,观其言,观其性,观其心。
我有一邻居发小沈浩,也是我恩师的儿子,他遗传了其父的文艺细胞,经常即兴写些诗歌。他的诗歌充满理想和爱,大多抒发热爱家乡、怀念美好、积极感恩的情怀,亦如他的品质。
在老师最后的二年多时间里,他远离新西兰的夫人及三个孩子,并暂时放弃事业。独自回到家乡,陪伴在父亲病榻边,端茶倒水,出钱出力,寻医投药。默默尽孝,只为报答那份生育之恩。
他常常说起一个包子的故事。那年他只有10多岁,继母没有工作,还添了二个妹妹,一家五口,仅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生活。正是成长发育的年纪,经常吃不饱,长得很瘦弱。我父母看着很心疼,常常会留一个最大的包子给他。现在想来,那个包子,可以温暖一生的时光。
几十年后,我父亲去世时,远在新西兰的他,连夜写了一首有关一个包子的诗歌,送给我父亲。一份有温度的诗歌,一份延续念了几十年温情的诗歌。
“你的父亲是一位好老师,他不在了,还有我们啊,我们的家就是你的家”。后来,老师的离开对他打击很大,悲痛欲绝,如断根浮萍,从此,不知道家乡的家在哪里。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有好多感恩善良的同学,一直默默地安慰他支持他。心有多近,距离就有多近。虽然天各一方,彼此心很近,心能够温暖心,这就是人间真善美。
只有心怀悲悯之念的人,他的作品才能感召人;只有心怀感恩之情的人,他的人生必然温柔有光。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作品,清新飘逸的写作人;都是我们自己画作,苍劲有力的画画人。
2023年5月11日
作者简介
包学军,女,汉族,中共党员,中级社会工作师。从事城乡社区建设工作20多年,获得区“特别贡献社工”荣誉,上榜浙江省城乡社区千名抗疫人物英雄谱。多篇文章在国家级报刊杂志网站刊登,摄影作品在市级杂志刊登。爱好写作、阅读、旅游、集邮、美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