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子的乡愁(下)
——读杜根发诗词集《星楮乡愁》
王学成
(接上)
三、抒情的特点
《星楮乡愁》运用了多种方式抒情,细细品读,发现无论是在语言,还是意境,都有自身的突出特点。
1、语言简洁明快。语言简洁明快,是诗词创作的制胜法宝,即使一千多年前的陶渊明,李白,白居易,王维等的作品至今读起来也是雅俗兼具,有时就似大白话,既浅显易懂,又干净利落。《星楮乡愁》里,同样没有晦涩难懂的句子,在五言律诗和自由诗中表现尤为突出。如《五律.陡梯子》“高岭挡眼前,凿梯半壁间。眼盯巴掌道,心颤嗓门端。楮水身边吼,藤萝脚下缠。镇观公路畅,险径遁云烟。”这是一首翻越大巴山脉名峰星子山险境时的感受,句句都是大白话,只是注意了韵脚。但简单的几句大白话却勾勒出了山的高耸,山的险峻,道路的狭窄,在这高入云端,雾气缭绕的山道上开车,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不禁为这样的描写叫绝。语言简洁明快,把景与情写得惟妙惟肖,意境优美,画面感极强。
《星楮乡愁》在语言方面确实很有讲究,甚或有一些独到之处,一首品茶的五言律诗《品茶龙洞河》,从描写茶的生长环境,采茶经历,受友人之邀泡茶,品茶,以及数杯茶后茶醉人的感受。但全诗没有一个茶字,又让人身临其境,品到了茶香茶醉,真是此处无茶胜有茶。
2、如诗如画。诗集开篇第二首《牧童》“太阳露东山,山坡绿草鲜。牛羊尽兴饱,笼嘴把家还。肩上扛柴禾,满身都是汗”,读着这首大白话的诗句,眼前就会出现早晨的太阳,山坡上绿草,吃草的牛羊,扛着柴禾,满身是汗,正赶着牛羊回家的少年画面,一幅栩栩如生的少年牧羊图出现在眼前。诗中有画,有画成诗,且诗且画,欣赏作品时,定会被这情与景所感染。
《秀垭农家院》写的是一户山村农家院,作者或许在此居住过。农家院地处一座山岭之上,这里是一片翠竹遮掩,牛羊成群,花繁似锦,主人家的瓜果香满枝头,鸡鸭猫狗相互逗乐。每每沿着石径一步一步登上,眼前呈现出的正是一个胜似皇家的院落。这是一派十足的山间农家风景,这既是对现实景色的描写,也饱含了作者对农家院落深深的情感因素,是一种心境,让这自然山水景色变成了一幅活脱脱山水画作。既情景交融,也能看到继承古人山水田园诗的影子。
另一首《南天门春游》,描写的是老师带领学生春游的过程。在登南天门时,眼前是“山间鹿麂隐草树,路旁雉雀善歌声。青松翠柏望野竹,嫩笋鲜蕨挨红菌”,这是客观的自然景色,也是一幅美妙的画面。画面还在扩展,“登垭亮嗓捉特务,贯顶伸手摘白云。”到了伸手就能摘到白云的山顶,同学们还要唱一嗓子,玩个捉特务的游戏。这次春游算得上是意趣盎然了,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从整个画面看,内容极为丰富,有多种动植物(包括隐藏在草丛里的鹿麂),有蓝天白云,有歌声,有少年嬉戏,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有明有暗。品诗如观画,画面感扑面而来。如果把它还原成一幅画,就是一副不可多得的春山风景画,或可题名为《巴山春游图》。
3、如诗如歌。歌诗同源,诗和歌本来就是一对同体共生的孪生兄弟,这在《星楮乡愁》里的表现尤为突出。在阅读诗集作品时,能明显感觉到一部分诗、词具有歌的意境节奏和韵味。一是诗集里本身收集了作者创作的部分歌曲作品。作者曾在巴山腹地几所中小学任教,为所到学校创作了《终生放光芒——西河小学校歌》和《携手创建祖国的明天——巴庙小学校歌》《汉语拼音歌》等校园歌曲,以及陕南民歌风格的《创新功》。从诗集里看到,作者从青少年时期就是歌唱爱好者,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参加农业劳动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激发出了他的创作热情,写出了《好歌一唱乐开怀》《教化》《山歌一唱响云天》等作品。“田间地头干农活,人多势众好唱歌,有时扯嗓吼号子,有时拉腔通山歌”,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描写的生动逼真。《基建队修“大寨田”》,《心连心之歌》等,既是诗,也是歌,其意境,其结构,其语言,其韵律,都具有歌曲的显著特点,适合谱曲吟唱。三段式的《致育才幼儿园》,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一首很好的儿歌样式。这些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更有利于抒发情感。通过《星楮乡愁》里如诗如歌的作品及其创作历程的梳理,可以发现,作者就是在一个具有歌唱传统的环境和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是环境造就了人,也造就了如诗如歌的作品,印证了作者所在的镇巴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民歌之乡。
4、拟人化抒情。一首《校园松》开篇即是“你好,我们的贵宾!”还以为是给一位老朋友写的呢,紧接着“崇山峻岭是你的大本营,山丘平原也扎根”,回到了松树本身的描写。在描写这棵校园松随遇而安,具有广泛适应性之后,“你是我们的好榜样”“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因为你大公无私,是高洁而坚强的化身”。对松树的描写,亦树亦人,在赞美松树“烈日炎炎晒不死,郁郁葱葱立寒冰。八千风暴吹不倒,九万雷霆无奈君”品格时,也能看到作者当年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用如松树般坚韧不拔的毅力,刻苦学习,不断成长的心路历程。
《赠闲内助》,字面意思应该是写夫人的吧,但文字里只字未提夫人怎么贤惠,怎么能干,怎么吃苦,而是用“春和景明芬芳,烈焰摧松坚强。九月秋霜挺秀,寒梅风雪向阳”。显然是在通过赞美青松寒梅,寓意人的坚强。贤内助经历了烈焰的熏烤,就如青松挺秀,如寒梅经风雪仍向阳盛开。该小诗既写了亲情,又用拟物法赞美了贤内助似青松似寒梅般的坚强性格。
《校园松》和《赠贤内助》都是写物颂人,是拟人的。不同的一是正面写物,把物写出了具有人格特点,寄托作者“我”的心迹。一是把人写出了具有物的特点(能否称为拟物法),是人格化了的物,最终是赞美人,其赞美歌颂对象是“她”——贤内助。拟写对象不同,表现方法上也有差别。
四、诗词作品的创作倾向
从《星楮乡愁》整部作品看,跨越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二零二二年的五十多年。诗人作为业余作者,他是在用诗词作品记录生活,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就是一部自传体诗词集。他的学习,他的工作,亲情友情,所思所想,在作品里都有所反映。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无论是写自己,亲情友情,都离不开当时,当地的社会关系和环境,作品不但记录了个人的心路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巴山人民半个多世纪的生活状态。这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包括巴山人民在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物质的,精神文化的。几十年一路走来,并非一路坦途,有星光大道,也有荆棘丛生,作为一个业余诗人,如何看待走过的路,遇到的事,是由其创作取向决定的。从作品看到的是,既有现实主义的,也有乐观主义的,还表现出对社会热点的高度关注,甚而还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是一部多维度的价值取向和特点的作品。
1、现实主义倾向。诗词集收集了大量描写现实环境,现实问题,现实情感的作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内有自然灾害,外有封锁逼债,生存环境恶劣,生活物资匮乏,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实在艰难,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正值长身体的年龄,常常吃不饱饭。一首《乡学时的代食品》记录了作者中小学时期的生活状况。“荒年住校读书,每周特怕周五。家中粮米紧缺,每日半斤下肚”。一个正长身体的少年,每天半斤(不一定是主粮),如何能满足成长需要?“挨过周三、四,周五周六已无餐,清口水直流,饥肠辘辘”。就这样,“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只有“泡柿子,柿子、蒿纸馍”充饥,才能“补充缺粮少挨饿”。这是现实,作者丝毫没有掩饰,没有回避,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困苦生活。真实记录生活是《星楮乡愁》的基本倾向,这样的作品还很多,既有对当时生活的记载,又有彼时彼地思绪与情感的记录,没有矫揉造作之嫌。读起来也更能打动人。
2、乐观主义倾向。文学作品,不外乎写事,写人,写心情,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是千差万别的,如何看待,怎么描写,抒发出的情感怎样,取决于作者的生活态度。不同的生活观,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星楮乡愁》所表现出的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生活观。一首《雪后初晴星子山》,记述了因工作人员突然生病,只能自己前往星子山上。“数日大雪后”,要到“银装素裹,鸟飞绝,人踪灭”的星子山顶一所学校布置学生考试,“看着木竹林的空白,依靠木杖的助力,抠着偶尔露出头的山石,拽住竹木藤条,向上攀登,攀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况,普通人定是望而生畏,作者也是普通人,他就不难吗?但作者写出来的却是“这是山吗,这纯粹是仙境”“连同我自己,也成了这囫囵儿的玉雕冰晶!”。作者的意识里永驻着一颗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心,相信在他的脚下,这“难”终将会被克服被战胜,便把艰难跋涉的困难隐逸了,把关注点放在了欣赏山的美景,用一种上山赏雪的快乐心情所代替。让人不觉对作者的乐观主义心境肃然起敬。
再说《乡学时的代食品》,写了现实的饥饿,靠着代食品度过了饥荒年代。所谓代食品,毕竟不是正式的主食品,但作者并未抱怨那个年代,没有否定或诋毁那些难以下咽的代食品,而是以一种感恩的态度,“感谢我的代食品,接济了我五年住校的读书生活”。不但乐观,而且还感恩。
3、关注社会热点。诗歌是高度集中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想象。关注社会生活,既是《星楮乡愁》的创作特点,也是其基本的创作倾向。凡是国家发生的大事,作品里几乎都有反映,无论是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卫星上天,举办奥运会,祖国华诞,香港回归,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退耕还林,当地高速通车,还是地震瘟疫灾害等,作者都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对事件或欢呼祝贺,或哀痛感慨,抒发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热爱之情。早在1970年就用《七律.“两弹一星”国之雄》“九霄响彻《东方红》,环宇巡游唱大风”“华夏天骄扬气概,长空闪亮中国星”,表达对两弹一星上天的祝贺和对功臣们的称颂。当北京举办奥运会,就有“金秋八月风,北奥喜相逢,举世狂欢日,九州捷报中”(北京奥运增风采)表示祝贺。当地高速公路通车之际,一首七律“自古洋河一鸟道,山重水复误行程”,“交通顺畅开生面,从此南乡春景明”,描写了通高速之前的状况,以及高速通车后,当地将是一派“春景明”的前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据不完全统计,诗集里关乎国家大事,社会发展的作品,就有五十多首,在整个诗集里占有重要分量。从这些作品中传达出一个知识分子,山区教师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也是诗人身在山乡,关注社会,心系祖国的见证。
4、辩证思维倾向。诗词集里不难发现,部分作品无论从立意,还是具体语句,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哲理性,能够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作者善于从古代哲人那里吸取养分,在学习吸收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感悟。在《七绝.老子校正“黑厚学”》里,体悟到“智者教人处世方,诚实做事善慈良。厚德载物无极道,厚道为人最久长”。厚道为人,也许在某些时候会吃一些亏,但从长久来看,一定是赢家,道出了做人的真谛。通过读庄子《人世间》,让他明白了那些“不择手段为求名,身累心烦瞎折腾。不忘初心革欲望,名心退尽道心生”。那些追名逐利之人,其实自己也会心烦身累的,只有革除了追求名利的欲望,才能按世事应有的客观规律行事。这既是对追逐名利之心的劝解,也蕴含了辩证思维方式。
诗作还对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产生了怀疑,提出了一些问题。在《五律.观音崖的传说与思考》里,记述了小时候就听说,观世音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挽救了多少人的命运,但解放前“总是权势欺诈平民,恶势力霸道横行”,“为什么新社会里,还有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人?”似乎明白了“头上三尺有神灵,神在虚空敬在心”,“善者思佛道,谁为大救星?”这个问题问得好。观世音不直接救苍生,而是要把观世音的佛道深入人们的心灵,落实在行动上,才能长久,才能救自己,时常思佛道的人,就是大救星。这些思考,都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滞留汉师过大年》《临江仙.游子念乡情》两首,记载了上学期间,因无钱乘车,滞留学校过年,不能回家孝亲,“深夜难入梦,生火数寒星”的过程。无钱回家本是一件伤心之事,虽“暂此无法陪父老”,但可“读书静等晨风。”留在学校可以有更多时间读书,坏事中孕育着好事。事件本身存在着内在的辩证关系,主人公又具有辩证意识,抓住了这一命题,并把它呈现出来,虽未解决回家孝亲的问题,但却有了多读书的收获,也不失为一种补偿。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积极意义,凸显了辩证思维对处理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整体来看,《星楮乡愁》是一部深度描写大巴山风情,很有价值的诗词集。其作品生活气息浓郁,情感真挚,给人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如果鸡蛋里面挑骨头,我也有几句个人之见。诗词集的最后一卷,在技巧方面更加考究成熟。退休后客观存在的社会活动减少,有了更多闲暇时间整理过去的思考,补记了一些感受,抒发了情感,这种精神是难得的。但与前半部分比较,又少了一些生活气息,有的是通过事件的回顾抒发情感,但毕竟时过境迁情移,似乎少了事件发生时的客观环境与激情,把这些作品集中编排,就不免有了这样的感觉。
小瑕不掩美玉,不但可从整部作品中领略到大巴山腹地山水风物,社会变迁,文化教育,情感心声,还可见证作者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追求,留下了一个业余作者酷爱诗词,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创作的深深印痕。可以说,《星楮乡愁》是作者用大半生的赤子之心奉献给社会的一份精神食粮,值得慢慢品读消化,汲取作品传递的丰富营养。
(续完)
2023年4月草于西安航天大道
作者简介:

王学成,高校退休教师。2020年开始学习写作散文随笔。先后发表《紫藤架下的歌声》系列和作品评论系列。随笔《梦回入党宣誓的时刻》、论文《新中国教育的成就与思考》获陕西省教育系统“颂光辉历程、赞辉煌成就、助追赶超越”建党百年主题征文活动奖。《新中国教育的成就与思考》收入中国老教授协会建党百年纪念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