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子的乡愁(上)
——读杜根发诗词集《星楮乡愁 》
王学成
收到老朋友杜根发寄来的诗词集《星楮乡愁》,既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知道他喜欢诗词,但放到我面前的是一部沉甸甸,长达近500页的诗词集,又让我很震惊。
我与杜根发第一次见面是1972年春季。那时他正在师范学校念书,分配到我工作的学校实习,当时学校住宿困难,因我已接到高校入学通知书,很快就要离开,就安排与我同住,我俩同室备课批改作业,可不知与我同住的是一位诗人。从现在收集的作品看,在那之前,他已经开始诗词创作了,诗词集里还收入了与我有关的篇章。因此,我对《星楮乡愁》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星楮乡愁》,是一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诗词合集,其内容丰富,情感充沛。因时间跨度长,社会发展变化大,作者也从青少年步入古稀之年。社会的变迁,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长期的创作实践,为诗词创作内容和风格奠定了基础。诗词集体裁多样,其中包含格律诗、自由诗,绝句,以及30多个词牌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部凝聚了作者大半生心血与智慧的力作。
细细品读《星楮乡愁》,无论是叙事,议论,无论是写自己,写亲人,写家乡,写工作,写人写事,写山写水,都始终围绕着一个“情”字,情感抒发贯穿了作品始终,成为整部作品的核心内容。
一、抒情的主要内容
从古至今,诗词创作离不开“情”,西晋时期的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诗有“情感”才美丽,才是好诗。《尚书.饶典》提出“诗言志”,“志”既是一种政治抱负,也是一种思想情感,之所以写诗,就是因为有情感需要抒发。同时,诗歌因具有的特殊文学形式,也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本诗词集的“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情。乡情在整部作品里占有重要位置。作者长期生活在大巴山腹地,对山川秀丽的巴山具有深厚感情。从出生地,到工作单位,走一处写一处,描写那里的山山水水,人文地理,发展变化,成了他生活的重要内容。
他写了大量歌颂家乡自然风光,人文地理的诗词,如《观音古镇风光好》、《陡梯子》、《司溪河口思妻桥》、《七股水崖犀牛洞》《题云盘岭》《幽奇蒲家潭》《雷打石》等等。从众多诗词作品里,可以看到作者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一草一木的关爱,对家乡每一个变化给予的由衷赞美与深深爱恋。
他应约创作的240行长诗《巴庙镇颂歌》,从“秦巴一明珠”“公路成枢纽”“村寨物阜丰”“淳朴好民风”“风景美如画”“明天会更好”等多个角度,描写了巴庙镇的风景,物产,交通,手工业,民风,致富能人等,全方位展现了巴庙的特点,巴庙人的精神面貌,巴庙的改革发展,巴庙的未来,寄寓了作者深深的乡情。
茶叶是巴山特产,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来源。作者长期生活的楮河两岸盛产茶叶,诗作里也就有了大量描写茶叶,茶山,采茶,制茶,泡茶,茶的口感,茶的功效等等关于茶的作品。通过多种手段,把淳朴自然、山青水秀、物产丰裕,民风淳厚的茶乡描绘得美丽动人,把对家乡的深情挥洒于诗行之间。
2、亲情。亲情是人生最重要最基本的情感,也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在那个生活物资十分匮乏的特殊年代,当母亲意外离世,还在外地的儿子闻讯后痛心不已,在母亲过世百日写下的《百期祭母》,“途闻噩耗你已去,肝肠寸断泪飞雨。呼天唤地娘不醒,遗恨未报勤养育。愿慈西归得安息,儿能把家担当起”。这痛彻心扉的诗句,让人也随着作者的思绪,陷入了悲痛,久久不能平静。当母亲去世一周年时,写下了《慈母周年祭》,回忆了母亲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做事顾大局,非劳不沾拿。奋起抗封建,力撑一个家。敬老又爱小,苦累全不怕”的勤劳坚强的性格,养育四个子女“教子多吃苦,立身报国家”“十里有人知,八乡传佳话”的高尚品德。这一写给妈妈的祭诗,语言虽平实,但读起来,如泣如诉,深深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教子多吃苦,事理特明达”的智慧和品德,以及“勇于助残弱,高风博爱佳”的侠肝义胆形象的追思和赞美。让人不禁为母亲过早逝去而痛惜。清明节回乡祭祖,一首《清明祭祖》,“别离老远还回望,遥寄今生一片心”,即是清明去给父母亲上坟,烧纸挂幡后,离开坟茔时,那不忍离去,一步三回头的镜像和心情,让人心碎。
《病榻旁的守护》,是因亲人遭车祸腰椎骨折,昏迷不醒,作者守护的过程及心理描写。这首诗充满了对亲人的担忧,以及在病房的照顾护理,“不需问的及时做,再问你还有啥需求,生怕照料不周。给你洗洗手,给你漱漱口,给你轻唱《天仙配》,给你细讲刘三姐和阿牛,为你消解万古愁”。不但有生活的护理,还有心理的慰藉。有这样的亲情陪护,有这样细致入微的描写,只有怀着深深情感才能想得到做得到写得出来的。读着这些句子,那如泣如诉的表达,把读者也带入了病榻前守护病人的情境中。写亲情的手法极高,也更好地宣泄了作者的真情和亲情。
3、教情。即教育之情。作者是一位从教40多年的教师,教育工作既是他谋生的手段,也是报效国家,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人民期盼我之责,殚精竭虑报国时”。作者先后到过几所中小学任教,每到一处都全身心投入,当他被委以重任,深知“局委校主持,泰山重责任”“全力拼职责,无愧对苍生”。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工作的一片赤诚忠心与责任。山区农村中小学,往往还承担着当地扫盲任务,一首《扫盲》记载了当时的辛苦状况,“周内每宵聚首,周休全日课堂。深夜归路几弯光,要打扫盲硬仗”。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参加社会扫盲工作,为扫除文盲,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作贡献,这是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是值得敬佩的。
几十年的中小学教育工作实践,锤炼了作者对教育对象教育规律的研究和认知,一首《金色航船登彼岸》,在写给小学各年级寄语时,由低到高,分年级分班级表达了对学生的希望。寄语低年级“人小志气高,按时上学校”,中年级是“校内校外守纪律,听从教导重安全”,六年级一班“团结和谐大家庭,珍惜友谊齐奋进。”六年级二班“自信自强显精神,互爱互帮解疑难”。低年级与高年级要求不同,同年级平行班也不同。作者对不同年级不同班,提出的不同要求与希望,不但是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也是对少年儿童不同身心特点的把握,这只有经过长期观察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班级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学习状况才能做到的。他的教情抒写既有浓烈的情感基础,又有深厚的专业背景支撑,是作者热爱教育深爱学生的表达。
4、豪情。所谓豪情,就是豪迈之情,具有气魄大,勇往直前的气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是一种豪情,但作为大山深处的一名教师,他要克服种种困难,立志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而奋斗,也是一种豪情。
作者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壮志豪情,一首《天涯芳草》“人生如江浪,立志发奋早。今世搏几回,自强永不骄”。这是作者20岁时写下的“人生感悟”。青年时期,是激情迸发,思如泉涌的年代。青年时期确立的“发奋”“今世搏几回”,“自强永不骄”的誓言,也为今后坚定不移做好教育工作奠定了思想精神基础。在《山高水远》中,“山高哪有心气高,人在校园志云霄。水远不及情深远,山水知意鹊搭桥”。抒发了人在校园,但志气高远,豪情万丈的气概。那时的作者正是血气方刚,气象万千的时期,那股气冲霄汉的豪情,让人钦佩。
《随笔自勉》这首诗,是作者对自己做人做事基本原则的概括,也是对自己无须扬鞭自奋蹄的鞭策,是最好的自勉。作者自勉,没有大话空话,而是实实在在,非常具体,一定能做到的事情。“要创新,讲贡献,勇善战,再向前。”作为一个普通教师,他管不了国家大事,更管不了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他只需把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做到极致,把豪情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抒发豪情的最好方式。
二、抒情的方式
《星楮乡愁》是一部多种题材和体裁的诗词集,不但情感极为丰富,抒发情感的方式也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
1、直抒胸臆。《星楮乡愁》的作品,许多是通过诗句直接袒露心声,表达情感的。在暑假教师学习会上,观看新课改培训资源《小语》后,写了一首《凡事难易与成败》的感言,“怀揣梦想,积极发奋。学以致用,专业求精。学无止境,一专多能”。这既是对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总结评价,也是作者自我心声的吐露。“成败兴衰,荣辱不惊,功过得失,理智淡定”更是对自己努力后,社会、组织、他人评价的一种泰然处之的态度,只管耕耘奉献,不管他人是何评价。这既是做人的智慧,也是一种超然洒脱的处世态度。
当他从乡下住进了城里,有了新居所,十分的感慨,作了一首《新居有感》。回顾自己几十年来“三灾八难度日,五湖四海为家,勤劳发奋,饥寒堪忍,半百有余无家业,教书为育人”。因多次调动,转换工作地点,人过五十还居无定所,现在终于进城了,有了新的居所。自己的总结是“人穷持志,舍得打拼。”“艰苦奋斗快乐事,幸福之人生”。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日程里,艰苦奋斗不是苦,反倒是快乐的,是幸福的人生。从这里我看到,一个为培养人才辛劳几十年的山区教师,他的幸福标准,只是退休之前有一个固定居所。我不仅为山区教师只管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所感动,也为作品表现出的这种乐观主义态度而叫好。
印象最深的是一首长诗《楮河情结》。楮河是巴山人民的母亲河,对这条奔汉江,汇长江,入东海的楮河的径流,形态,功能,以及给家乡人民的滋养和贡献,都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歌颂。在对楮河梳理描写中,饱含了对楮河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在歌颂楮河功能功绩的同时,也对楮河现状感到深深的忧虑,对曾经“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开山放炮,淘沙取石”,破坏河道的问题,深感痛心。大声疾呼“人们啊,莫怅惘,莫彷徨,莫观望!快清醒,要作为,要担当!”并寄希望“能让你美于当年,能让你秀甲一方”,抒发了对楮河对家乡深深的爱。对楮河的爱,对楮河现状的忧虑,毫不掩饰,直接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呼唤提醒人们不犹豫不退缩,要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这正是作者情之所至,爱家乡爱得深沉的表现。
2、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诗词创作表达情感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星楮乡愁》里写景抒情的作品不少,比较典型的一首长诗《夏游黑虎梁》,记录了作者天微微亮出发,蹬车游黑虎梁的经过,以及所观所感。既是游记,就要写游,从早上出发,一路走一路观,你看,“道旁修竹里,稚童朗声读”“忽闻山歌扬,白鸟歌亦舞”“山恋林葱茏,花果遍山麓”。一派风景,尽收眼底。当诗人登上山顶,看到了山腰凌空矗立的烈士塔,不由想到了那些长眠在这里的英雄们,“碧血洒人间,献身为民族。煜煜生光辉,英名垂千古”,这是从烈士塔,想到了长眠于此的革命英雄,想到了他们为国家为人民付出的生命,便生出了敬仰之情,寄情于烈士塔之景。
再俯首看这座山城,“高楼拔地起,桥路展通途。三纵车流急,五横忙建筑。新城望不尽,河道起平湖。处处欢歌语,改革现宏图”。这是一幅美丽的现代城市画卷。我们可以从这一大段景色的描写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浓度。“蓬莱属神话,桃源自弗如”。我们这座山城可是实实在在的城,她不是神话,不是仙境胜似仙境,就连一千多年受人艳羡的桃花源,也自愧不如。人的情感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作者眼里,这山城的景色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对山城的描写,不但饱含着对家乡的爱,更是对改革发展社会进步带来巨大变化的颂扬与赞美。
3、托物言志。是抒情的常用方式,即是在描写物(植物、动物,器物)的过程中,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七绝.无题》有两首,一是写动物“鸡崽”在争食相互争斗甚至致残的现象,就如燃萁煮豆苦相煎,如能“随和谦让存同异”多好,为何非要兄弟修筑御狗的篱笆呢?第二首写植物“山川花木”,山川的花木大小高低不同,生长过程中相互影响也相互依存,这是自然界一种正常的生态平衡,它们“虽有高低和贵贱”,如果扶强凌弱怎能清闲?通过描写动植物的自然生存状态,抒发了对自然界,对社会,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感慨。在作者看来,自然界,社会,人与人,没有争斗,没有伤害,没有欺凌,都能和谐相处,才是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这不但是作者的愿望,也是一切爱好和平人们的共同愿望。
作者在《梦想的乐园》里,根据所处秦巴山地的具体特点,描绘了山川地理,物产资源,文化氛围,人与人关系和谐,积极向上的山川景色。那些“绿水青山美,城乡万宝藏,林竹花竞彩,凫鹤鹭徜徉。街市楼阁秀,郊园瓜果香”的“梦想”,既是写实,也是心中的理想园地,作者把理想寄托于山乡的描写之中。最后一句,“欢歌心醉里,明日更辉煌”,更是作者寄托的核心愿望,是点睛之句。
(续)
2023年4月草于西安航天大道
作者简介:

王学成,高校退休教师。2020年开始学习写作散文随笔。先后发表《紫藤架下的歌声》系列和作品评论系列。随笔《梦回入党宣誓的时刻》、论文《新中国教育的成就与思考》获陕西省教育系统“颂光辉历程、赞辉煌成就、助追赶超越”建党百年主题征文活动奖。《新中国教育的成就与思考》收入中国老教授协会建党百年纪念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