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红军长征的路上
文/侯万福
(吕其明《红旗颂》
交响曲)

我们乘坐的大巴缓缓的驶出了兰州,向甘南当年红军长征的路上驶去。
从车窗向外望去,路两边的树木花草已披上了新绿。
很明显,西北的这时,春风已吹过了玉门关,春天已经来到了这里。
大西北给人的感觉很雄性,从地貌和地域文化的诸多要素上都可显现出来。这里有一种宽广强悍的特质,粗犷中有着深沉,浑厚中带有豪气。奔腾的黄河水从这里流过,黄土高原和大漠戈壁上裸露出的地质表象,覆盖上了浓重的色彩。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有着许多让人惊叹的历史传奇。
一路上,大大小小的车,驶在省道、国道,我们坐的大巴,在国道上行驶了一阵子,入临夏,上了高速。
路,蜿蜒于山中。层层叠叠的山,连绵起伏,跌宕迂迴。远处的山脉上,覆盖着厚厚的雪。近处山间的缓平处,只见一群群牦牛在低着头吃草。山里面的原始生存形态,或多或少的留存着过去岁月留下来的音符和节拍。八十多年前,红军官兵就是从南到北,一步一步的走到这里。
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踏上了没有确定目标的漫漫征途。一路上,历经了无数千难万险和敌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了千山万水,爬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几次迂回于人烟稀少的茫茫泥滩草地。红军走到了哈达铺时,毛泽东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想不到的消息,陕北有一支刘志丹领导的红军队伍和地盘不小的苏区。毛泽东看后很兴奋,当即决定到陕北去,和陕北的红军会师,建立革命的根据地。
漫漫的长征路,前前后后几经周折,最后终于找到了陕北这块可以立足的根据地。
二万五千里的苦难征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一个划时代的神话。这个由红军创造的神话,是世界上少有的悲壮之举,是一部史诗般的历史传奇。
原来,我总觉得我们离这个神奇很远。当我们踏上这片红军长征走过的土地时,顿感神奇存在于悲壮,神奇存在于艰难困苦的奋斗和坚持。神奇已不是遥远的传说,神奇就是神奇,神奇就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伟大创举。
我们这些新中国建立以后出生的50后,60后,70后,这次来到了甘南、川北。在毛泽东当年率领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来追寻别样的神奇,来阅读这部悲壮而又辉煌的历史教科书。
这部厚重沉甸甸的红色历史读本,作者属于中国共产党,属于英雄的红军战士,属于支持援助红军英勇奋战的人民群众,属于人民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是撰写这部书的主要撰稿人,他作为红军的主要创立者和领导人,以山一般的巍峨远志,钢一般的坚定信念和革命意志,运筹帷幄,多次在革命的紧要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他站在高山之巅,大河上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长征路上,每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每一个突发的历史事件,每一次重要的历史会议,每一处留着红军脚印的地方,都留下了可以用文字写成的千秋伟大。
1927年9月,毛泽东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罗霄山脉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后来燃遍燎原在全国各地。毛泽东是红军领袖,又是一位豪放乐观的诗人。在长征路上,他和红军战士一起,翻越了二十多座大山,淌过了无数急流险滩。在他一生发表的诗词中,以山为题或写到山的就有30多首。他从大山中走出,成功的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我们这些年老的,中年的,已不再是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在甘南、川西北的大山间,在雪山草地上穿越。我们在感受毛泽东《七律·长征》那首豪迈的诗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这篇豪迈的诗句,是对红军的礼赞,是伟大长征精神的真实写照。
我们来到了甘肃迭部县玉藏乡东南的茨日那村。这里是长征途中,毛泽东率领红军居住过的地方。
1935年9月13日,毛泽东住在了一家普通的小木屋,在木屋里,向红军下达了“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这间木屋里的决定,关系到了红军的继续北上。当年攻打和指挥天险腊子口的红军将士都早已不在了,消散了的历史云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铭记。
八十多年过去了,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巧渡金沙,突破乌江,大渡河的铁索,强夺天险腊子口,雪山草地,会宁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长征路上留下的所有悲壮,我们将永远铭记。
我们的车行在若尔盖、还有红原县,这里的海拔在3000米上下,气候变化无常,空气稀薄,还时有雪花飘飘,细雨霏霏。一路上,只见苍莽的草地一片连一片,无垠广袤。草地、沼泽地上还有一群一群的山羊和牦牛。这片草地、沼泽,当年红军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七根火柴》《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开国上将肖华在《长征组歌》中写到:“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着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气吞山河的词句,真实的描述了当年红军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英雄无畏。
我们望着这片茫茫的沼泽、草地,心中充满着无限的感慨。新中国的建立,真是来之不易。我们站在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又一次向党旗宣誓。新时代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对人民的忠诚,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对过去的历史,对红军英烈的最好告慰。
路,是人走出来的。路,还在不断的延伸。
红军长征之路,是红军官兵团结一致,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是一条极不寻常的路,这一走,就是两万五千里。
历史告诉我们,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伟大的,红军精神是伟大的。如若没有长征这条路,就没有陕北的路,没有西柏坡的路,没有今天的中华复兴之路。
我们在追寻红军长征路,我们又一次走在了新的长征路上……
2023年5月11日晨 ,草写于甘南。

作者简介: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等80余篇散文。并著有《抱朴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