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朗诵:汪音彤
编辑:杨建松
冬夜早深,但村子还在喧闹,几十座吐烟吞火的熔炉催得周围的男女老少个个手脚不停,挥汗如雨:不是备料碎石,就是清鼎理锅;不是添碳加慈(铁矿石),就是拉箱灌模……这一切感染了场子边的李白,他以诗为歌: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写江夏?
不,(安徽)贵池,但到了322年后的北宋,这个早先被诗仙讴歌的炼铁图还是在江夏撞脸(相似)了。
两“脸”相撞之地就在今天的山坡、湖泗。
点开地图,将鼠标移到山坡街南700米处,那里有个“元丰村”。

“元丰”,看名字就觉神秘。有人说它源于祖人之字,有人说因为一座古寺……其实不然,“元丰”乃北宋的一个“年号”。
以年号作地名,是两宋特色,它朝少有。

那还是熙宁九年(1076年)改革家王安石被迫离任,失去了变法助手的神宗赵顼心里好憋闷,于是决定改元(换个年号)。
近臣立即拟出了“美成”和“丰亨”相献。神宗说“美成”是“羊大带戈,不可”;又指着“丰亨”的“亨”曰:“为子不成,可去亨而加元。”就这样,新号被御批,定为“元丰”。

大皇改元也会影响湖乡山壤?
还真是。
2006年5月19日的《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市考古研究所和江夏区文管所在对“武广客运线”涉及的文物点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在山坡街郑开支湾发现了距今928年的铸铁作坊,在8万平方米的遗址上,分布着好多鼎锅外模、圆形陶珠以及大量矿渣,还有不少刻着“元丰元年”(1078年)字样的青灰砖……

就这样,一个沉睡了千年的“元丰”,带着古老的蓝光进入了国人视野。
或是某种感应,或是为了强化楚人记忆,不久后在(梁子湖南的)下但湾(东部50米处)又发现了一块千平(米)遗址。不仅存有厚达3米、经过提炼过的铁矿渣,还有好多铸铁模具!

解读这些“地书”时专家们说,下但的盛时也在“元丰”。
这可是大武汉的首次发现,对研究江城铸造史有极大的科学价值。
或许因我的专业是化学,元丰就这样一下子被刻进了脑海。
可为什么此地要叫“元丰”?
还是专家说,为了供奉行业祖师,当年的先民曾在这里修了一座大寺,依据时髦取名“元丰”祭祀过老聃(李聃,老子),再后来,因为冶铁铸造被元王朝禁止,坊废庙毁,地标“元丰”才传递给了旁边的“湾子”。

“下但”的命运如何?
在元军严控汉人用铁的大背景下,下但岂能侥幸?
本来雄姿英发的超级大湾下但,在被迫关张后一蹶不振,几百年后竟然隐进历史,只剩下北边“上但”。正因为“下但”消失,“上”就再无方位意义,遂改名为“但家湾”。
为什么郑开支、下但都曾铸铁?
原因很简单,就因为坐落在“鄂(州)岳(阳)冶金走廊”,这里不仅取矿容易(大冶铁矿藏量多达五亿吨,还有铜矿约五百万吨,利于开采,且毗邻江夏),而且市场广阔。
江夏它地也如此啊,岂能不铸?

不错,冶金绝不止此两处。20世纪在庙山曾出土过一枚“司金司马”的汉代铜印(现藏于市博物馆),证明两千多年前的古沙羨就多冶金,还有政府大员在此专管。
但那时炼铜不铸铁。
江夏大规模炼铁,始于唐末。

史书记载,唐昭宗天复(900年)前后,南中国藩镇割据。吴王杨行密派秦裴来武昌做节度使(相当于省长)。
年已五旬的秦裴,智商颇高,公私两能,尤其是开炉冶铁名垂青史。所以,他的官当得顺风顺水,小家庭也温馨有加。
这不,头岁纳妾,翌年添子。
除夕夜他生怕“祟”(一种迷信中的鬼怪)来危害秋葫芦(老年得的娇儿),于是特守(摇)篮边,并拿出八枚铜钱逗他。孩子玩累了,他也就顺手把这钱(用红纸包好)放在婴枕边。

突然,一阵阴风吹开房门,灯火开始摇曳,进门的“祟”刚刚伸手,婴枕旁就迸发出数道金光,吓得“祟”急忙转身飞逃。
倏忽惊醒的秦裴大异,但也兴奋不已。
第二天,小妾就把铜钱吓退“祟”(与“岁”同音),也就是能“压住祟”的故事告诉了家人,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学着做,后来还演化成了江夏风俗。
在鄂州(武昌)开炉,秦裴懂得炼铁?
不知道,但他采纳了合理的经济模式和引进了先进技术,确有史书明载。
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同类产品产量决定价格。秦裴年代,铁的产量已是铜的八倍,不到万不得已,谁舍得用铜来做农具或家什?秦裴开冶,就是因为看到了铁器的大市场。
秦裴离任60年(967年)后,南唐还以他炼铁的“青山”为基础,从武昌(今鄂州)划出三(个)乡合并成县,取名“大冶”(寓“大兴炉冶”之意)。这就是今天大冶的源头。

《大冶县志》也载:“青山场,南唐于此置炉鼓铁”。
“鼓铁”就是用“鼓风”来支持“炼铁”。
众所周知,大凡生命力强盛的新型产业,除了中心是“朗月”之外,周边一定会有“繁星”拱卫。如果“鼓铁”的朗月是“大冶”,那么毫无疑问,拱卫的繁星就是“郑开支”、“下但”,以及眼下尚不知晓的张开支、李开支、下祝、下李……
原来,元丰留下的“地书”是在告诉后人,江夏的冶金文化也曾星曜长空,灿烂辉煌!
虽然,中华不是最早用铁的国家,但史实证明却是发展速度最快,普及程度最高的。远在东汉,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冶铁术,他们将铁矿经过1200℃熔成生铁,再经过锻打成粗钢,乃至熟铁。

这种铁质地虽然坚硬,却因含碳太多韧性极差,不论做成何器,绞力稍大就会脆断。所以,要得到性能更好的铁材,就只能继续加热并不停锻打;所以,中国有个词叫“锻炼”,还有个成语为“百炼成钢”。
分析郑开支和下但的矿渣,科学家发现此地铸铁也是该种,而且产量极高,日产(高峰期)好几千斤(每斤500克),仅仅两个湾子的年产量就已突破千吨。
正是高产,让江夏铁的价格比曹操时代更便宜;正是高产,让江夏铁器曾南走巴(巴陵,即岳阳)潭(潭州,即长沙),北去鄂(鄂州,今武昌)豫(豫州,今信阳),西达夷(夷陵,今宜昌)巴(巴蜀,今四川),东销九(九江)景(景德镇)乃至东南亚各国。
这是不是江夏的“铁器之路”?!
或许就是这些生铁,不仅促进了江夏乃至鄂州的兵器、农具换代升级,甚至还推动过铁制铸钱,改善过这方土地上的民生。
更值得一说的是,江夏铸铁还确保过洞庭湖区杨幺义军的兵用,以及后来岳家几十万大军的战具、武器和部分军费。其回易官李启就曾用江夏铁换回部队急需的大米、布匹和食盐。

啊,了不起的江夏铁。
历史一晃,白驹过隙已千年。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之后,江夏南乡的共产党员但昭佑就曾拿出先祖秘藏的生铁打制了30柄梭镖,办起过农民进击队,后来他还带着自制的匕首参加了工农红军,成为第5军军长彭德怀手下最能干的侦查连长,续写了一段古老铁韵佳话。
1958年,神州突然大办钢铁。那一年,武昌县(江夏区)里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钢铁指挥部”,包括山坡、湖泗等地一下子建起了13个“钢铁基地”,雨后春笋般修起5万座高炉,还真的炼出过7351吨烧结铁以及1380吨土钢。这在全省都是了不起的骄人战绩!

激情燃烧的岁月,演绎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别样精彩。
今天,人们依据地图形状把江夏喻为金凤,而区南几街就是那修长的凤尾。
为了给力振翅,一飞冲天,南乡人提出了瞄准“三农”,念好“两经”(产业和生态)的口号,要把口子镇打造成“农谷之心”,康谷之源”!

我在想,好啊,这里历史悠久,文蕴深厚,沉淀在这里的渔农、冶金、古瓷、馨茗文化,可否建馆呈展,也让文物说话;能不能网点带货,行销天下,在“看红卖绿”中拾遗践行,逆袭成盛?
元丰,一个常常引我南望的难忘之乡!

2022.9.20彭敦运写于江夏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朗诵:汪音彤,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任武汉市江夏区融媒体中心播音员,国家一级播音员,普通话一级甲等,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江夏工作部成员,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员。从事播音工作以来,共获得省市广播电视节目奖52个。爱读书,爱旅游,更爱用声音去创作、去分享!爱读。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深圳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副秘书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彭敦运【工笔江夏】系列作品
(请点击标题阅读)
1 《心上的金口》
2 《华丽转身的纸坊》
3 《坊城夜话——关于纸坊的传说》
4 《似梦非梦法泗州》
5 《有笔难绘保福祠》
6 《江城茶仓》
7 《织女临津也相妒》
8 《草色烟光情深处》
9 《圣水黄家湖》
10《报春梅》
11《白云阿的传说》
12《焚香谭古城》
13《雨过天青照大湖》
14《等鲤》
15《传奇嵌在湖中央》
16《惟楚有才》
17《首县首树》
18《邟侯大伽》
19《乡思如海》
20《奶奶给讲梁子湖》
21《梁子湖味》
22《白马头》
23《鼙鼓声中湖州矮》
24《九月桂花红》
25《五里墩》
26《古山铁锦》
27《沉钩夜泊山》
28《丁家咀》
29《干鱼庙》
30《志在鼎甲》
31《涉湖边上的洋码头》
32《打狗湖》
33《橘说江夏》
34《神堂海》
35《八分落霞》
36《枯竹海》
37《女台山》
38《黄公兰》
39《江城第一店》
40《扎营咀》
41《金水闸》
42《关门堤》
43《英雄村》
44《五枫桥》
45《种个墨斗再探花》
46《𡘧门口》
47《鲤鱼撩花》
48《拾遗元丰》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