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屈原吧,好好的一个三闾大夫,为什么偏偏要怀石自沉汩罗江呢?你看楚国那熊样,“一个阳台上襄王睡着,一个巫山下宋玉神交”(元贯云石《满庭芳》曲句),宠妃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等等享乐得一塌糊涂,楚国郢都被攻破了,他们谁都不投江,你投江做甚?元代白朴说“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这是嘲笑屈原不识时务呢,还是借题发挥自己的牢骚?马致远说“君若歌时我慢斟,屈原清死由他恁,醉和醒争甚?”那不明明在说,屈原愿意死就由他去死,我们醉人和他比什么清醒?张可久说:“陶朱公钓船,晋处士田园,潜居水陆脱尘缘,比别人虑远。贤愚参杂随时变,醉醒和哄迷歌宴,清浊混沌待残年,休呆波屈原!”这不明明在说屈原是个呆子吗?倒是贯云石说得较为公平:“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一碗水端平各打了五十大板,稍稍让人听着舒服点。
我过去读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一味赞扬屈原“虽九死而犹未悔”、“吾将上下以求索”的爱国主义精神,把我们这些孩子们熏陶得“热血沸腾”的不得了。现在“与时俱进”了,老师很在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章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他缺乏在高层权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在这个圈子里长久立足。”这就是要告诉我们学会在高层权力圈中巧妙周旋、长久立足,不要像屈原那样缺乏执政能力,“造成人生悲剧”,真可谓用心良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