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涛 张曙光 特约记者张军
金钟山下,普渡河畔。
刚刚修葺的云南省禄劝县九龙“红军洞”革命烈士陵园庄严肃穆、满目流翠。
当哀婉、悠远的《思念曲》奏响的那一刻,似在召唤、迎接 “流落”在外88载的革命先烈英灵归来。

5月6日,九龙“红军洞”牺牲的21名红军烈士及5名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红军烈士遗骸集中安葬仪式在这里举行。

上午10时许,26具烈士遗骸棺椁覆盖国旗,由退役军人志愿者组成的礼兵队队员从陵园正门护送到烈士纪念碑前的灵台上。参加迁葬仪式的各界代表鞠躬、默哀、敬献鲜花,凭吊先烈、祭奠忠魂。
随后,礼兵护送烈士遗骸棺椁入墓安葬。

据了解,1935年5月初,红军长征途经禄劝县九龙镇,一些伤势较重的战士来不及转移,被安置在当地老乡家。大部队走后,他们不幸落入敌人手中。面对严刑拷打,红军战士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2022年5月6日,禄劝县启动“红军洞”烈士遗骸搜寻与鉴定工作,来自中山大学人类进化与科技考古实验室、昆明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的20余人专家团队,陆续挖掘出洞671块骸骨,并综合采用考古埋藏学、考古地层学、生物考古学、法医人类学、分子遗传学与碳十四测年等方法,对骸骨进行了系统性科学研究。
“遗骸数量代表了21例个体;年龄最小者14至15岁,最长者45至50岁;生前多营养不良,砍创痕和骨膜炎出现率较高……”

仪式上,中山大学人类进化与科技考古实验室主任李法军宣读了鉴定报告。
他表示,综合团队研究结果、公认的党史研究文献等信息,可以确定“红军洞”内特定层位所出人类遗骸,是当年被残害的红军烈士遗骸。
“无数革命先烈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前仆后继,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突出贡献。让烈士有一个好的归宿,是烈属的心愿、社会的期盼,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禄劝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杨光华告诉记者,禄劝县根据新修订的《烈士安葬办法》,积极推进“慰烈工程”,本着“应迁尽迁、升级改造、集中管护”的原则,积极推进散葬烈士墓集中管护工作。同时,他们还搭建“烈士寻亲平台”,详细收集相关史料,为烈士逐一建档立卡,积极开展烈士寻亲工作。

在现场,88岁的九龙镇兆烏村老党员白品柱热泪盈眶地说:“牺牲在这里的英雄,用热血铸就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我已经把‘红军洞’的故事讲了67年,只要我还讲得动,我会一直讲下去。”
“我们在尊重烈士亲属意愿的基础上,将散葬烈士墓陆续迁葬在县、镇两级烈士陵园。” 杨光华说,把26名英烈遗骸迁移至九龙“红军洞”烈士陵园,既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敬仰,也是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生动实践。接下来,他们将把“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落到实处,坚持用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继续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作者:赵元涛 张曙光
特约记者 张 军
责编:罗苴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