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见闻
作者:薛晴
雨中游晋祠
2011年5月9日我和高中老同学一行8人乘一夜火车来到太原。在车站附近找了家旅店住下。去找旅行社安排了第二、三天的旅游行程后便乘公汽到晋祠。
在公汽站那里有一排小吃店,山西的面食品种繁多,我们点了炒莜面,汤面和栲栳栳。只见一个厨娘在一个大盆里切了一块面,走到屋外一个抽水机泵样的东西面前,把那块白面团放在那个铁筒筒里随手压下长长的铁杆,铁筒底部就流了面条,原来这玩意是个压面机!面条掉进一口沸水大铁锅里,滚了几个开,就捞进了一个大粗瓷碗,再浇上一勺咸菜海带丝的卤就得了,要了我们7元。炒莜面10元,栲栳栳最难吃却要了18元。这是我们在山西的第一餐午饭。
雨淅淅啦啦地下着,没有要停住的意思,只好让小雨伴游晋祠。
晋祠位于悬瓮山麓,始建于北魏,是为纪念西周时首任诸侯唐叔虞而建。它集古典园林、古建雕塑、诗文碑刻、古树名木于一体,是个挺不错的景点。只是天不作美,雨点时大时小,我们只好直奔“晋祠三绝”。经会仙桥、金人台,过鱼沼飞梁,到古木参天绿荫掩映的圣母殿。这圣母殿是宋仁宗赵祯为唐叔虞母亲邑姜而建。殿内有圣母、侍女等宋代彩塑43尊。可惜被门上一把大锁阻隔,我们只能隔着花窗一瞥,不得细看。那些塑像比真人略小,显得十分陈旧。此时却有6、7个男女被工作人员特别带进殿去,随意拍照。原来游客也是三六九等,实实令人气愤!
圣母殿左侧有横倒的大树便是周柏,也叫齐年柏和卧龙柏。树身不知何时开始向南倾斜的,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直径1.77米。半躺半卧悠然自得,树龄已有三千年,它粗干黝黑,树皮不存,却枝叶青翠,实在是个奇迹。大殿的右侧有亭翼然,原来那里就是晋阳第一泉——难老泉。这是晋水的主源泉,泉流涌泻秒流量1.8立方米。上方建有水母楼,我们下行来到泉水的一个出口处,见一股清泉水从龙口喷出汩汩不绝。周围环境优美,拍了一些照片,被一阵大雨催着速速离去。
佛国五台山一瞥
第2天,天气转晴。清早开始了参团2日游的行程。旅行社的导游小姐介绍:山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晋北是宗教文化之旅,晋中是晋商文化之旅,晋南是寻根文化之旅。我想我们将会一一领略罢。
大巴跑了3个多小时来到五台山台怀镇,该镇地处五台山东西南北中五个台的中心,如同锅底的位置。快下车时导游说:“在旅游点吃饭是很贵的,照顾大家我们给安排了吃饭的地方,一个早餐,两个正餐,收费仅一百元"。因头一天去旅行社登记时,就被告知:需准备好干粮,于是连夜备足了食物。因此我们没有在车上交用餐费。下车伊始安顿住房时,我们就遭遇了当地人的白眼。“不吃饭的,住后面去!”这背街的一栋栋小楼都是所谓的私人盖的宾馆旅店,楼梯只能容纳一人侧身而进。我们8人中有4人被安排在1楼没窗户的所谓标间,4人被安排在需公用厕所的3楼两个房间。看来真是有点欺负人,凭什么这么对待老年人!经与导游交涉,答应重换房间,我们却又懒得折腾,心想凑合一夜拉倒。
午饭后导游带我们去菩萨顶参观。来到热闹的小街等车,小街的商铺一字排开,香烛供品,服饰山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漂亮的景区旅游观光车人满为患,挤上车去,大约2、3分钟就到了目的地。
五台山居传说为文殊菩萨的道场,菩萨顶传说就是文殊菩萨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亦称文殊寺。创建于北魏,历代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山,大喇嘛居菩萨顶。菩萨顶成了喇嘛庙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几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此并书匾题铭,撰写碑文,后又兴工重建,参照皇宫官式制度营造,遂成为皇家寺院。寺居山头,地势较高,门前筑石梯108级,石级上有牌坊。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菩萨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两侧有配殿,后部有禅院、围廊。全部建筑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金碧辉煌,熠熠耀目。院内一间房里有3口大锅。其中有一口明朝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铜锅直径足有2米,是寺里用来煮腊八粥的,实属罕见。
寺院里看到柳树刚刚冒出嫩嫩的绿芽,金黄的迎春花和粉红的梅花盛开着。这足以证明该地地势高峻,这个“清凉世界”季节较江南地区足足要晚2、3个月。站在寺里远眺,可见十分醒目的高耸的大白塔和一片片密集的寺庙屋脊。寺中烧香拜佛的人比比皆是。有香港的信客,身前挂着请来的一尺高的菩萨来此开光,再请回家去。他们的虔诚真令人动容。因为游人香客太多,我们几个人都走散了。有一个同伴从108级石阶走下,随着人流误从小门口出去,当她发现与团队离开要求返回时,被一个年轻的把门喇嘛怒声阻止道:“不拿10块钱来,你休想进去!”这是我见到的最凶神恶煞的出家人了。同伴只好一直在外面等到我们出来。导游后来又带我们去了广济寺。原来台怀镇附近就有不少的寺庙,距离我们的住处仅仅10多分钟的路程。本来可以步行很近的菩萨顶要我们乘车而往,收了我们每人50元观光车费。
次日清晨,导游带我们去五爷庙烧香祈福,有诚意的人是要空腹去拜菩萨的。我只是去看看热闹的,便一早吃得饱饱。镇上有很多小饭馆,炒菜的价格其实并不算贵,6、7元钱就可以炒一个青菜,特色菜肴贵一点,却是可以还价的。当我们走进庙门,果然五爷庙里香烟鼎盛,人群拥挤,去叩拜的人排起长队,这是别的寺庙未见到的一景。8点多钟回到住处取了行囊,心想买几个油饼带着好路上充饥,没料到商贩一听说要买8个带走,立刻由每个一元涨到了二元,想想可气,只好作罢。
终于大巴载着我们这一车游客离开了台怀镇,车在连绵的峰峦公路上迂回行驶,我隔着车窗看到了东台的牌坊标志及悠长舞动的经幡 ,看到北台峰峦覆盖着冰雪,林木尚未成秀色,沟壑有水流穿绕,好像还有冰凌尚未化尽。我们就要告别这个佛教圣地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给我留下了什么呢?如林的寺庙,缭绕的香烟,回荡的经声,四海的云游僧侣、虔诚的信客、还有恼人的狡诈,欺瞒、冷漠。我想:在这个充满了佛的法力的世界里,如果人人都皈依了佛的慈爱和坦诚,那该多好啊!
感受悬空寺和云冈石窟
车行驶2个多小时来的浑源恒山脚下。走下车来,抬头仰望,只见赭灰色的绝壁间栖息着一只暗红色大鸟,又像是在巨大屏风中镶嵌着一尊别致精巧、玲珑剔透的玉雕,那就是悬空寺。它面对恒山,背倚翠屏山。上载危崖,下临深谷,楼阁悬空,结构奇巧。迄今已经经历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雨,这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而今就在眼前!便忙不迭地拿起相机,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随后紧跟着游人沿梯道攀援而上。
悬空寺共有殿阁四十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迂回,参差有致,高低错落,虚实相交,构思布局十分巧妙。似危实安,危里见俏。在寺中行走,人不自主地凝神屏气,小心翼翼。木梯只容一人挪步,后客紧跟前客,走到回廊阁楼里方可凭栏眺望四周,舒缓一下紧张的心情。据说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尊,我好像没见有那么多,倒是特别注意看了最高层的三教殿,在这个殿里佛、道、儒教的始祖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佛居中,道左儒右。国人的精神领袖如此和谐相处,安然端坐着接受朝拜观瞻,恐怕国内少有。
我抬头看到栈道上方刻有“公输天巧”四个大字,心想这便是对悬空寺总的评语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胆识真是令人由衷感叹和敬佩啊!
告别绵亘的恒山,大巴向北直奔大同云冈石窟。云冈石窟座落于大同城西15公里的武周山南麓,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洞窟254个,石雕造像五万一千多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始开凿于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状,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壮观景象,前所未有。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云冈石窟依然是宏丽壮观的。绵延的山梁仿佛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蜂窝,一个个的洞窟中是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菩萨、力士、飞天的造像。气势最大的当属17米高的露天大佛,那大佛威严又慈祥地端坐着目视后来人。这些数代工匠用汗水和生命凿造的佛像,真值得我们后辈虔心地顶礼膜拜。
旅游大巴开回太原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龙城街上灯火通明。我们找了一个漂亮的餐馆,点了几个凉菜,美美地吃了一顿刀削面。结束了我们的晋北宗教文化之旅。
12日一早我们乘火车来到平遥,包了一辆小巴去祁县境内的乔家堡村参观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于民国初年建成的一座气势宏伟的建筑群。它是清代著名商业金融巨贾乔致庸的宅第。该院内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占地面积九千余平方米,集中体现了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我们随着游人在6个大院里穿行,只见宽敞的通道里,各个院门及院内屋檐下高挂着红灯,一色的青砖灰瓦,有相似的厢房侧室,有不同的匾额题对和陈设摆饰,实在是有大家风范,这个家长必是何等的能人!这几百个幽暗的房间里该隐藏着多少惊心的故事!解放后乔家举家移居了海外,留下了这座空院被当地政府辟为“山西祁县民俗博物馆”。自从拍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电视剧《乔家大院》,这里名声日隆,游人如织,该给地方政府增添了多少收入!乔家祖先地下有知,当作何感想?是骄傲自豪呢,还是其它?乔家后人若留守家园,他们的人生际遇会怎样?我边走边思索着这些问题,不觉从大院走了出来,侧面就是乔家花园。花园里丽日朗朗,柳暗花明,小桥流水,十分俏丽,颇有江南园林的风致。用了一个多小时我们走出乔家大院。
在乔家大院周边全是做生意的摊点摊贩,极其杂乱,与乔家大院的氛围不大适合。在小摊上买了几张用炒热的鹅卵石烤烙成的薄饼尝尝,感觉脆脆的,味道有点像苏打饼干。
小巴载我们返回平遥新城,用餐后就赶紧去逛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明代扩建,距今有2700年的历史。我们一行乘电动观光车在古城里依次参观了清虚仙跡、文庙、城隍庙、报刊陈列馆、古城墙、平遥县署、日昌升票号、平遥镖局、民居博物馆、中国商会博物馆、珍藏博物馆、天吉祥博物馆、中国镖局等等。
平遥古城街道纵横交织,排列有致,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高大的铺面用彩绘彩雕装饰,各插彩帜,古色古香。那些个参观景点有不少就杂隐在这些铺面门脸之间。铺面后的居民住宅全是青砖灰瓦,十分整齐。平遥古城墙周长6公里,有三千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历经600余年风雨沧桑今日仍然雄风犹存。总的感觉是;古城的确有独特丰富的文化遗存。在这个小社会里实行人神共治,县衙署法断是非,城隍庙神惩善恶。这里宗教文化发达,有体现儒家思想的文庙和体现道家思想的清虚观,城外还有体现佛教思想的双林寺、镇国寺(我们无暇光顾)。这里经济繁荣,是“晋商”发源地之一。清道光四年(183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雏形“日昌升”在平遥诞生,三年后在很多省份先后设立了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业务扩展到日本、新加波、俄罗斯等国。鼎盛时期平遥票号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余今信然!
当苍茫暮色笼罩平遥,我们已经感觉十分疲累了,再没精力去观赏古城新城的夜景,只有径直回旅店歇息。我想:在中国文明史中晋商是一度创造了他们耀眼的辉煌,乔家和日升昌不就是明证吗!
寻根洪洞大槐树
13日清晨乘火车向晋南进发,直奔计划中的壶口瀑布。本来买好到临汾的车票却在洪洞下了车,这是为增加一个寻根之旅。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建在洪洞火车站不远,一个别开生面、形如巨根的大门将我们迎了进去,只见红底黄字的“根”字影壁直逼眼帘。这个园占地面积400余亩,建有不少的亭台楼殿。我们径直朝古大槐树景区走去。第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民国三年在第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了遗址标志,一黑色石碑上刻有“古大槐树处”字样。这里就是明代的迁民遗址。现在生长的大槐树是古槐滋生出来的第三代,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枝叶繁茂,荫翳蔽日。树干上悬挂着许多祈福的红缎条及许愿锁。我们在一个展厅里看了一段有关迁民史料的录像资料,对那段历史才有了粗浅的了解。
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乱,以及黄河决堤等自然灾害,使得中原地区村庄圮废,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为了稳定政权,发展农业生产,充实国力,明太祖朱元璋颁旨从山西移民中原。洪洞县地处晋南,是南北东西交通要道。在城北的官道上有贾村驿,明政府官员在贾村驿旁边的广济寺前一棵古大槐树下集中办理移民手续,登记造册,发放凭照川资,编排队伍,遣送上路。广济寺大槐树就成了各地移民汇集、开拔外迁的集散之地。明朝初年先后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移民,后来又有多次。大槐树移民1230个姓氏陆续分布到冀、鲁、豫、京、津、苏、皖、陕、蒙、吉、黑 桂、两湖等18个省(市)。现今其后裔已遍及神州和海外。当外迁移民领取凭证后,小脚趾上被刻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于是移民后裔小脚趾都为复形的。遣送途中,移民全都束手而行,要拉屎尿只好呼求官差解手,于是“解手”就成了入厕的代名词,至今流传广远。有民谣曰:“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古槐树下老鹳窝。”古槐树和老鹳窝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之中,所幸现今有巍峨堂皇的祭祖堂取代之。
到洪洞一游,且不论我们是不是山西外迁的后人,了解了一段辛酸的历史,寄托我们对祖先的怀念,明白了一个“解手”的典故,也算不虚此行。
壶口瀑布震撼心魄
中午火车到了临汾,我们转乘长途公汽去吉县,又转了一辆小巴直开进壶口瀑布景区,住进老乡的窑洞已是日落西山了。
窑洞背靠着山梁,面对坡下车道,车道下方便是黄河高隆起的河床了。夕辉残照,辽远的河滩一片褐黄,河对岸是隐隐连绵的群山。接待我们的是个60出头的老太太,身体不够硬朗,行动有些迟缓,窑洞里有一个大炕,炕上堆满了没收口的布老虎等杂物,一口大锅紧贴着炕沿,里面有张灰糊糊的桌子,桌边有个摆满日用杂货的货架。这老太说不定是个做生意的,她一个劲地念叨身体不好,使我们对她十分同情。于是我们就自己动手扫地,支床。景区里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只有请她给做点吃的。她给我们煮了一锅清水挂面,幸好我们还有自带的一包平遥牛肉,两根黄瓜,一袋青豆和榨菜得以佐餐。餐后,我们赶紧去看壶口瀑布。
大约步行400米,又下到已经干涸的河床里走了一阵,就听到了轰轰的流水响声,再走近一点,只见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真是狭如壶口,滚滚黄河奔流到此,由250米的黄河水被骤然收束入30米宽的峡谷之间,湍流急下,倒悬倾注如脱缰野马直入河沟,波浪翻滚,惊涛鸣震,好不雄浑壮观!真想大喊一声:哇!好一个壶口!在瀑布前走了个来回,飞溅的细濛濛的水雾欲沾湿衣服。见夜色渐浓,只好转身离去。
回到窑洞里,没有热水盥洗,和衣而卧,闭上眼不想说话。满耳是壶口奔泻千里的声响,满脑是壶口束流归槽的形象和四海倾倒的气势。噢,挥之不去的壶口瀑布啊!夜里不知何时,感觉气闷惊醒。原来这窑洞没有一个窗,门又关死,挂着门帘,一点气也不透,我们五个人挤住在里头,心脏不太好的人怎能不憋闷 !只好半夜将门打开透气,没怎么睡踏实,黑漆漆的夜里听着远处黄河的涛声,急切地盼着天明。
当东方现了曙光,我们火急火燎地再次赶到壶口瀑布景点。我们所在地是山西吉县西部南村坡,河对岸是陕西宜川县辖区。就在这里形成了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景观。浩荡的浊流飞奔直泻十里龙槽,激流飞溅激起一大团白色的水雾,那团水雾好像是一直悬在水上,不愿离散。这也许就是“水底生烟”之景罢。站在壶口边,看那狂涛不停涌动,听那巨响阵阵回荡,感受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最强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力量的象征。她在启示和感召我们:涓涓细流只有凝聚在一起,才有摧枯拉朽、倒海翻江的气势和能量。站在壶口岸边,我觉得纵然有万千烦恼丝,也会尽随流水去!金涛冲淡了灰暗的心灵,激发我们用浩瀚的心胸去承载人生的欢乐与苦难。
这时,走来壶口观光的人多起来了,有个头扎白头巾的长胡子老汉赶着毛驴来的岸边,我们几个人忘了年龄,争着骑驴拍照,一阵忙乱,好不热闹!我站在不同的角度给壶口瀑布拍照。总想把这流动的大瀑各种形态永恒地定格在我的镜框里。太阳渐渐地升起了,我们依依不舍地向黄河告别,踏上归程。
我们乘汽车返回吉县,再取道乡宁,直下运城。车行乡宁地段,见田野一片碧绿,起伏的吕梁山脉也是绿葱葱的,景象与晋北迥异。公路上时而有一串串的槐花送来清香,还有美丽的紫色槐花树,花色艳丽如串串玛瑙,只可惜少了白槐花的香气。我们走遍了晋北、晋中、晋南。在天黑之前赶到了三门峡市。坐了一夜火车沿陇海线东行,于15日9时许抵达武昌。
2011.5.29
【作者简介】
薛晴,网名老呆、大雪,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68届毕业生,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师,著有《薛晴诗文集》《四季古诗选译》《中华美德古诗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