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
一一笑谈研学旅行的必要性
对于平时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我来说,今年暑假的杭州培训算是实现了我人生的一次远足,也实现了一次真正的研学旅行。
说实在的,对于各位专家的“奇葩”理论我倒有些不以为然,总感觉与我们山区的教育有较大的差距,甚至不着边际。比如,李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采用“拉赞助”的方式收取班费的做法,我们就只能“望钱兴叹”了。在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三百、五百不是问题,可是在我这里,三十、五十都可能成为“网红”,谁敢那么做,即使壮着胆子做了,又能募集到几个“洋子”?许老师介绍的作业评价法,人手一个平板电脑,及时反馈各种信息,网络平台批改作业,方便、快捷。但我也只能“望板兴叹”,别说人手一个平板,就是人手一本教辅,我也会“吃不了兜着走”。所以,专家的理论和实际做法,对于我这个山区教师只能“干瞪眼”,能够借鉴的实在不多,也不敢恭维。
倒是离开专家的唠叨,走进自然,亲近山水,了解民风,体验民俗,学习地方文化,才真正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收获满满。
通过走访,释却了心中诸多疑团。比如:苏轼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白居易为什么独独喜爱湖东(白沙堤)?说实在的,以前在给学生讲解时都是凭借书中插图胡思乱想,加上主观臆断。但是,自从我与西湖有了那“一夜情”以后,我才真正、彻底明白东坡先生的心思:“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你看那西湖,湖光潋滟,水波轻漾,斜晖倒影,温婉妩媚,不是西施美女又有谁能与之相配呢?走在绿柳成荫的白堤之上,看柳枝倒垂,柔梢披风,轻掠人面,难道你还不能理解“诗魔”乐天先生的最爱么?
江南水乡,在我头脑中的印象只停留在《水乡威尼斯》的文本之中,只晓得有许多来往无序的《乌篷船》。要想真正的描绘,总是无所适从。但自从拥抱了乌镇,一切都豁然而解。看那河叉纵横,渔船穿梭,渔歌互答,稻花飞飏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叫“鱼米之乡”。看那荷花团团,荷叶连连,看鱼戏莲叶间。不怕你想不起易安居士的“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的水乡景致。走在南栅的百年老巷之中,戴望舒的诗篇自然会涌上心头,诵在嘴上。走在这“狭窄、狭窄而又悠长的小巷”,我真的渴望在这“寂寥的小巷”,“逢着一个丁香花般的姑娘”伴我游走在书山学海之中。
每走过一段小路,跨过一座小桥,游过一条小河,书中的不明之处自然而解。在此情此景中,我也才真正明白古人“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的真正内涵。
在此,我呼吁组织、呼吁学校、呼吁领导多给我们这些只知“学校——家庭”,“学生——老婆”的“团脚板”多一些走走、听听、看看、学学的机会,多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将不甚感激,“谢主隆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