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霜尽是心头血 洒向千峰秋叶丹
----新时期艺术策展理念与操作实务浅议
(以“沓渚书风展”为例)
翁铭峰/文

“策展”源自西方艺术史上的“策展人”(英译为“curator”),是一个外来词,在当下社会被广泛运用,尤其在文化创意、艺术品展示、品牌塑造等领域,一些机构和个人通过创意构思、资源整合(文化艺术、人脉、渠道、媒体等),链接艺术品、文化项目与社会大众,使活动、展览、演出发挥高效系统专业的经济、社会效应。尤其文化艺术领域的策展,越来越走向专业化,突出表现为以“研究”和“知识”等为核心,形成不同的思想分野。我们为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大连展)策划的“沓渚书风”展,更多是基于古城金州的历史文化知识普及与书法篆刻创作方向引导。
11月3日,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大连展)暨“沓渚书风”大连金普新区书法篆刻作品展在大连金州博物馆开幕,展出全国各地书法家国展终评入展的书法篆刻作品300件、大连金普新区(金州区)历史文化题材书法篆刻作品80余件,展示当下全国青年书法创作的新水平、新气象、新面貌,展示东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书法家群体艺术创作水平、风格取向和时代流变,用实际行动落实文化文艺思想,推动文化、文艺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移展大连金普新区,且是唯一一次异地展,这是我和我的团队操盘策划的一项国展配套展览。2022年3月份,新区党工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将这个策展任务安排给了我。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的首展于2022年2月份在辽宁省城沈阳开幕,那时国内新冠疫情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中国书法家协会孙晓云主席没能到现场,在线上发表了开幕致辞。这是金普新区这块土地上承接的最高规格国家级书法展览,尽管此前举办过中国书法名城书法之乡名家作品展、中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等高规格的书法展览,如何高水平办好这次展览,仍令我们颇费思量。经过几次疫情干扰,展览最终顺利开幕,因沈阳、锦州等地疫情影响,辽宁省内的中国书协、省书协领导均未能参加开幕式,中国书协毛国典副主席飞赴大连给予指导和支持。推动文化文艺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决不是轻飘飘的一句话那么简单。业界都说策展是另一种创作,是一种分享。分享什么?怎么分享?回想起来,有几点不成经验的策展体会分享给业内同道。
新颖的策划创意,是领导重视和支持的基础,也是办好展览的关键。如果仅仅办成一个异地的移展,那是比较简单的,只要场地空间和展线满足需求,组织好作品布展,安排好开幕式,属于常规的流水作业,中规中矩。但那样做似乎就浪费了一次机会,浪费了大好资源。怎么办?当然需要新颖的创意、需要精心的策划,这是策展的精髓,包括内容与形式的设制、展场的选定等一系列环节。经过综合考量,我们最终选定金州博物馆、金州图书馆作为此次展览的展场,二者空间上是一体的,可以实现展厅的连通与共享。金州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是东北地区第一座县级博物馆,郭沫若先生1962年为该馆题写了馆名,后来经过重建,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馆内现有“金州简史陈列”、“金州古城沙盘模型”和国家一、二、三级文物600多件。如果利用好这个契机,发掘整理地方特色资源,将一次普通的移展办成展示、宣传、传承的文化盛事,达到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目的,推出一批佳作,引领一批新人,这是一个地区面临的重要机会。这次展览得到了金普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高度重视,安排了专项经费。新区党工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先后三次到现场调度相关工作,各专项部门分兵把口、精益求精,新区文旅中心按照国展的规模和标准重新调整了金州博物馆内部的展线布局,插入了多媒体展示的要素。在著名学者、连海书院山长、大连图书馆终身名誉馆长张本义先生、大连市书法家协会李宴清主席、市书协副主席新区书协傅玮主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徐铎老师等名家支持下,配合国展移展新区,我们精心策划了一个配展、系列电视宣传片、一本集大成的地方书法篆刻作品集,系统梳理、展示金州地方书法篆刻艺术风格和传承脉络。
植根金州历史文化,挖掘整合资源,拓展展览的文化内涵,赋予展览以接地气的生命力。今天大连市辖区再向前追溯,曾经是清朝时期金州副都统衙门的管区。金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汉承秦制,秦袭燕制,《汉书·地理志》载“辽东郡,秦置,辖沓等十八县”,许慎 《说文解字》载“辽东有沓县”,“沓”是文字记载金州最早的称谓。此后,积利州(唐)、苏州(辽)、化成县(金)、金州(金)、金州卫(明)、宁海县(清)、金县这些名字伴随着沧桑巨变一路走来,金州承载了辽南2000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文脉,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赋予了这里东北第一家国家级新区的使命。汉末大乱,名士管宁、邴原等避祸辽东,传播传统文化。此后,历代文人薪火相传,厚植沓渚文化沃土。近代以来,金州先后涌现了擅书名士阎福升、刘心田、王永江、李东园,“金州五老”邹明西、金竹三、刘占鳌、王克清、邓绍田,以及张本义、伦杰贤、张德鹏、张绍先、傅玮、王可俊、矫红本等为代表的著名书家,金州本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超过20位,他们引领金州书法篆刻艺术传承发展,蔚然成风。源于几代人的不懈努力,2009年,金州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是全国第十九位、东北三省首位。配合国展,我们专门策划了“沓渚书风”大连金普新区书法篆刻作品展,以形成良性互动,分别由新区书法家协会、新区教育书协和楼乙斋中国文化传播中心负责,邀请大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组织地方书法篆刻名家,书写、篆刻金州题材历代经典古诗文和关向应、王永江、刘心田等金州历史名人轶事。书法家们精益求精,创作了80余件书法、篆刻作品,这批作品由金州博物馆统一纳入主题性馆藏。我们还策划组织了书法、篆刻两组开幕式笔会,发动当地名家现场展示书法、篆刻艺术。
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围绕“金州五老”等地方名家,采编专题片、访谈片,形成形象化、具体化的传播载体。传统意义的“金州五老”指的是邹明西(1886-1962)、金竹三(1894-1985)、刘占鳌(1899-2000)、王克清(1910-1983)、邓绍田(1910-1993)五位跨越清末、民国、日占期、新中国的书画篆刻艺术家。新中国成立前后,他们的书画篆刻作品都曾入选国家级展览,在金州当地及周边地区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们以师徒传承的模式延续着金州的书法篆刻艺术生命力,是当下辽南书法篆刻艺术史上的重要结点性人物,通过挖掘整理他们艺术成就和传承体系,可以比较清晰地再现金州乃至辽南的书法艺术脉络。金普新区有自己单设的电视台,现在都改称融媒体中心,有能力深度挖掘、展示金州书法篆刻艺术魅力。为组织好专题宣传,中心安排了实力团队负责素材采编和后期剪辑。这是一项比较琐碎的工作,采访人员要奔赴到不同地点录制素材,又不时有疫情影响,设定好的采访人有的又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接受采访,有的还需要多次补录镜头。有的采访对象又在外地,比如著名作家、书法家、中国书协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张瑞田秘书长,著名学者、古典文学专家、书法家、国家二级教授、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高校书法研究会主席杨宝林教授,他们二位在业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又和金州书法界多有交际,比较熟悉当地书风流变,访谈能够切中要义,他们两位就是通过线上采访完成素材录制的。反反复复的采访、录制,得到了张本义、傅玮、张绍先、徐铎、宋民、汪正中、杨宪庆、毕可庆、宋世全、贵立宏、夏明宇、谷翠峰、阎峻、刘猛等一批金州书法篆刻界名家的全力支持,再经过新区融媒体中心专业人员的整理、编辑,先后编发了六期人物专访和一期名家综合访谈,综合反映了一段时期金州书风传承体系,也使得展览内容更加充实,比较完整地再现了金州乃至辽南地区的书法篆刻艺术风格演进过程,形成了比较广泛的传播影响力。

作展览延伸文章,编撰一部《沓渚书风》作品集,既要回望历史,更要启迪后人。单纯出一本展览作品集相对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也是业界常规作法。我的后援团把目光放得比较深远。金州得名于公元1216年,至今已经800多年,虽然大多数时间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管控区,但伴随着汉代管宁、邴原到辽东传播传统文化,魏晋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家族,隋唐时代来护儿、张亮征讨金州卑沙城,元朝迁徙南宋新附军屯田金复州万户府,明清两朝大规模移民实边,文化在辽南大地潜移默化地生根散叶,而艺术从来都是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主要附属品。古人多喜刻石,刻石的文字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辽南发现年代最早的刻石,是唐代的鸿胪井碑,现流失在日本,甲骨四堂的罗振玉在日本期间曾拓制了拓片,那是中华领土统一和民族融合的重要物证。目前金州辖区发现最早的刻石,是元代至元年间湖北蕲州人张成(1226—1294年)的《皇元故敦武校尉管军上百户张君墓碑铭》,另外还有元至正十年(1350年)《金复州儒学碑》,明代嘉靖六年(1527年)《观音阁重修记碑》、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辽东金州先师庙碑》等珍贵碑刻,它们悄悄地向我们展示着早已成为历史的地方文化。在连海书院山长张本义先生支持下,我们将目光瞄向了博物馆那些书画藏品,瞄向私人藏家手中的书画精品,还有散落在山川、寺庙等处的刻石,按照设定的方向,我们选精品,选珍品,有的筛选鉴定后安排扫描,有的安排人到现场拓制拓片,打破展览作品的局限,将目前所能搜集到的金州这块土地上的书法精品尽量收集齐全,完整地编撰一部反映地方书法名家和艺术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做足艺术文史属性延展的文章。目前此项工作已接近尾声,不久将呈现给广大读者。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文化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不经意之间形成的血脉风格与特色,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策划组织、团队协作和推敲打磨,让它在代际之间无声流淌,对它在时空演进的方向与路径上进行有限的规制……
(翁铭峰,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公派留学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现就职于大连金普新区文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