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腊八粥”
文/任宗儒
每年腊月初八前后,许多文学爱好者总要写写关于“腊八粥”的诗文,情文并茂,很是生动。更有感人者,把自己小时候母亲熬煮“腊八粥”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读来着实让人激动不已。

但我以为“腊八粥”的叫法是这几年从城里或外地引进而来的时髦称呼。因为自打我记事起,就知道在我们当地,每逢腊月初八,必定要做“腊八米饭”,也叫“豆豆米饭”,从未听过“腊八粥”一说。即使到现在,我们家还保留着腊月初八吃“豆豆米饭”的传统。这是我老伴从我老娘那儿传承下来的,我老娘说她做“腊八米饭”是跟我祖母学的。至于我祖母是从哪儿学的,就无从考证了,我想很大概率是从我曾祖母那儿传承下来的。
做“腊八米饭”或曰“豆豆米饭”所用的食材有小米,黄豆,豆腐等。有些讲究的人还会给小米中掺杂少许大米粒或包谷榛粒。制作过程是先煮上小米和事先泡好的黄豆后,把豆腐切成柳叶宽,半寸长,几厘米厚的薄片下到快煮好的米饭里再煮。煮腊八米饭要掌握好火候,先是大火煮开,然后小火慢炖。我们当地俗称“插着”(“插”字不会写,用别字代替)。
腊八米饭煮到什么程度最为合适呢?以米饭上放上就菜陷不下去为合适,也就是我们当地人说的能架住就菜为宜。记得小时候吃米饭很少就菜,因为那时蔬菜本来就少,腊月时节就更少见了。盛上一碗米饭,用勺子在中间压一个小坑,里面放上辣子水水,然后用筷子夹上一块米饭,蘸上辣子水水吃。大人会吃,从外侧转着圈夹着米饭蘸着吃。不会吃或小孩子吃,几下就把放水水的小坑夹破了,水水流出来,米饭也就散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把干饭吃的水米来害。

我们当地吃“腊八米饭”还有几个风俗讲究:一是“腊八 腊八 ,赶明插下(煮下)”。意思是家庭主妇在腊八这一天,要早早起来,赶天明把豆豆米饭煮下,然后用慢火慢慢地煮着。二是“腊八饭 ,顿顿餐”。就是腊八米饭要多做一些,要多吃几顿。三是腊八米饭不仅人吃,还要给家里的鸡、狗等家禽家畜抛撒些让它们吃。老人们说鸡吃了下蛋多,狗吃了好看门。
当然,吃腊八米饭也有就菜的。不过那时的蔬菜比较少,人们生活水平低,吃面时才用铁勺在锅眼里炒些下锅菜,吃小米米饭时就菜更稀罕了。后来有了跃进油菜,人们秋天在油菜间苗时,把拔出的多余油菜苗煮熟晒干,储存到腊月吃米饭,吃包谷榛子。吃米饭就菜,比吃调和水水更香。所以我们当地有“打官司凭赖 ,吃米饭凭菜”的俗语。
“粥”是一种糊状的食物。只能喝,不能用筷子夹着吃。我们当地人不叫粥,叫面水汤或稀糊汤。粥不能做主食,须配以馒头、锅盔之类食物就着小菜吃。到现在当地人还没有叫粥的习惯。只是在街头小饭馆里偶尔可见小米粥或大米粥字样。这几年我在本地一个文化单位上班,职工食堂每天出饭谱牌,常写早餐;馒头,小菜,小米稀饭。晚餐;馒头,炒菜,大米稀饭。早餐馒头就凉拌菜,然后再喝一碗小米稀饭,晚饭馒头就炒菜,再来一碗大米稀饭,惬意得很。到现在单位食堂仍无叫粥之习惯,可见粥是时兴叫法,现代人好赶时髦,只不过粥的叫法还未得到普及。其实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必定人的观念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的。
作者简介

任宗儒,扶风法门人,在扶风、宝鸡从教四十余年,高级教师,宝鸡文理学院兼职副教授,有多篇教育论文发表,鲜有文学作品见报见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