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焕荣简介:甘肃省正宁县人,民俗研究员。正宁县文联首届主席,甘肃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曾出席韩国国际民俗研讨会。

《家谱》序言(三则/首)
曹焕荣
大璋薛氏家谱序
“我来自哪里,我的祖先是谁?”作为华人,无论谁一生都会有这样的自问。山西“洪洞有棵大槐树,根深叶茂天下舒。问我祖先来何处?在此移民迁远途。”但具体一个姓氏的源流就得从口承心传的家谱中实证。家谱、族谱就成了回答这一问题的有效载体。这份载体是普通人自己的历史,它不仅存在浓厚的血脉,更是众多人对记忆、文化、传统的传承。在家谱里可以找到鲜活的“我从哪里来”的答案。
家谱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早已有记载着姓氏的骨片。后来,家谱被帝王诸侯用于记载世系,成了他们的专利。到了唐宋,民间修撰家谱得到萌芽。明清 修谱达到鼎盛。建国后,修编家谱曾一度停止,文革期间当作“四旧”焚毁废弃,即是偏远乡野,亦盖莫能免。
家谱,是弥足珍贵的乡土文化资料。家谱里记载着同宗同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及相关事迹等,它属于文化底蕴浓厚的历史典籍。其内容包括一家一族的宗源宗本,子孙繁衍,迁徙分布,婚配嫁娶,职业方向,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地位 ,人物传记等方面的资料和业绩。
薛氏为大族望姓。出自黄帝之曾孫禹阳在颛顼帝时的封地任,属以地国为氏。十二世至奚仲封薛,薛登为薛氏始。风雨苍桑,建功立业,历代出过很多名人。如汉代隐士薛公,经学家薛广德,西秦霸王薛举,隋代诗人薛道衡,“唐初四大家”之薛稷,女诗人薛涛,铛脚刺史薛大鼎,名将薛仁贵、薛讷、薛元超,名吏薛玉,宋书法家薛绍彭,史学家薛居正,明理学家薛瑄,“关西夫之”薛敬之,女画家薛素素等等。近当代,更是人才辈出,业绩丰硕。为薛门增光添彩,在中国史册上留下厚重的一笔!
拂去岁月的风尘,肩负历史重任,勾沉拨冗,编写组秉笔续写断代的历史 。大璋薛氏乃唐名将薛仁贵后裔。在历代承传的谱系的基础上,拜谒平辽王故里,多方采访,广泛搜集资料,谋篇设目,内容丰富,独领风骚,不仅对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牒卷通幽,柳暗花明,读之如进魏晋桃花园,又尽阅飞花点翠现代风。可读,可赏,可传承,可实用,无须再把酒绕舌,画蛇舔足了。
现大谱付梓,编者凯少賢契邀我作序,自觉学疏才浅,但盛情难却,只好不揣淺陋,免为其难,权当抛砖引玉,以期进点绵薄之力,弘扬先人高风亮节,为家国和民族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不赘之言,是为序。
己亥年清明节敬撰于正宁县城奉玉斋
(作者为诗人,作家,民俗研究员。正宁县文联原主席,现任《黄帝文化》杂志主编。已创编出版著作十多部。)
《东里苏氏家谱》序
水有源,树有根。大河奔腾,缘泉溪不竭常入海;森林苍茫,赖根深叶茂增翠色。家族是国家的根基,社会的细胞。只有一个一个家族的健康,才能给一个民族,国家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使之兴旺发达。因此儒家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为了秉承传统,正本清源,因此国有国史,地(省市县区)有方志,家有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也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
家谱又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本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罗列了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家谱与国史、方志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它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的价值。
家谱,在历史上曾有多种名称。家谱仅是其中使用较多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从古至今,家谱类文献的名称大致还有如下这些:
谱、谱牒、族谱、族系录、族姓昭穆记、族志、宗谱、宗簿、宗系谱、家乘、家牒、家史、家志、家记、百家集谱、世录、世家、世本、世纪、世谱、世传、世系录、世家谱、支谱、本支世系、枝分谱、帝系、玉牒、辨宗录、偕日谱、系谱、图谱、新谱、星源集庆、列姓谱牒、血脉谱、源派谱、系叶谱、述系谱、大同谱、大成谱、大同宗谱、氏族要状、中表簿、房从谱、维城录、谱录、祖谱、联宗谱、真谱、渊源录、家世渊源录、源流考、世典、世牒、世思录、家模汇编、乡贤录、会谱德庆编、私谱、传芳集、本书、系谱、清芬志、家传簿、先德传、续香集、房谱、祠谱、坟谱、近谱、会谱、全谱、合谱、统谱、通谱、统宗谱、通宗世谱、统宗略谱、联宗统谱、总谱等等。或繁或简,或增或删,皆因其氏族的繁衍生息,分流文化情况取舍而定。
苏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41位。人口约30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3%左右。分布广泛,尤以广东省为多。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出自帝王颛顼高阳氏。
史书载,颛顼为黄帝的孙子辈,是黄帝的直系传人。颛顼既是古史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也是当时统合天下的部族名号。颛顼的统治中心在中原。
颛顼的后裔重黎和吴回在帝喾时相继担任管理火种之官,又称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娶鬼方氏之女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后均有封国,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后迁至今河南省濮阳),称昆吾氏。昆吾氏的子孙又封于苏(一说其子封于苏),夏桀时被商汤所灭。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于苏国,后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初,苏国为狄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苏姓,尊昆吾为其始祖。
周族建立后,正式将苏族册封在今河南温县。后迁住陕西关中。
苏族 是以植物为图腾的部族。
苏姓为竑门望族,历代名人辈出,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如战国时纵横家苏秦、苏代;汉中郎将苏武,冀州刺史苏章东;隋宰相苏威;唐大臣、文学家苏頲,宰相苏良嗣,尚书右丞苏瑰,宰相苏味道,宰相苏检,大将苏定芳;宋丞相苏颂,著名文学家、开一代文坛新风的苏氏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南宋画家苏汉臣;元代名臣苏天爵;明篆刻家苏宣;太平天国将领苏三娘,清末湘军将领苏元春,捻军首领苏天福等等。
近代更是人才济济,雄风抗鼎。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化艺术家,为中国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像科坛巨子苏颂、文坛巨匠苏轼。近代尤以苏曼殊、苏兆征最为突出。
现当代有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陆军上校苏振华等。
近半个世纪,仅东里苏氏家族就有很多名人。《甘肃日报》有“三苏:记者苏正发、苏海琴、苏家英。苏海琴是苏正发的妹妹,苏家英是苏正发的女儿。苏氏一门培养出省报三名“无冕之王”,被世人传为美谈。还有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工师师长、政委、党委书记苏宁宁等。
千百年来,苏氏家族秉承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顽强拼搏,继往开来,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生生不息,兴旺发达。其传家宝是口口相传、代代传承的苏氏家训家规家风。
由于非常重视家族优良传统和传统美德的养成,世代恪守尊老爱幼、孝亲敬长、兄友弟恭、相敬如宾、修身齐家;代代传承勤俭持家、德孝传家、积善为家。其曾祖父曾祖母虽然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却培养出唯有读书高的家风。此后连续四代,代代都有文人、教师、工程师等涌现。单第三代第四代就培养出19名大学生,有高级知识分子、研究生、双学士、名牌大学高材生等。省报就有两名苏氏记者。
续修家谱,绝非复古回旧。是寻根探源,温故知新,咀英含华,继往开来。姓氏是一个家庭系统的血缘符号,这个符号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家谱虽是一姓一脉,小溪汇大河,却可以反映一部中华文明的血脉史。如果沿着家谱的线索追朔而上,就可见先民繁衍生息,图腾崇拜,生活状况,变迁历史……姓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着意味深长的来历,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是超越时空,贯通古今的文化“活化石”。
因此,我谨借苏门编修家谱之机衷心祝福贵族上下齐心戮力,发扬光荣家风,共创欣慰业绩,使家谱达到满足寻根问祖心愿,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凝聚民族的向心力,激发人的历史思考和爱国情怀,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团结一致,再接再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就是站在这样认知的高度,我的同窗好友、《甘肃日报》著名记者、高级编辑正发兄非常重视其家族谱的续编,多次嘱我撰写序言。皆因我学疏才浅,曾借故托辞,但同学赤诚,盛情难却,又因能为此壮正之举效力,勉自心悦为之。好在族里方家众多,足可藏拙补陋,纠错扬正,方敢献丑交卷耳!唯求不妥之处,诚请及时匡正 ,以达苏兄及家族宏愿,只要莫误后昆, 在下就心安了!
谨为序。
曹焕荣沐手恭撰
己亥仲夏巧月吉辰
(作者为诗人、作家,国家民俗研究员。曾任正宁县文联主席,《黄帝文化》杂志主编等。)
《曹家山曹氏家谱》序诗
山村,太多的沟沟汊汊
一有点儿雨水就流走了
把逝去的健在的,长辈的下一代的
都请回来,在氏族的沟口
在商品化的人心,同志协力
筑一弯坚实的巍峨蓄水大坝
把靑山绿水留住,把蓝天白云守住
传承勤朴向上家风,发扬忠孝奉献精神
使洪水季节,坝水也无杂汁
阴天,都闪耀亮眼的熠熠星光
拦住坎坷岁月的雨雪风霜
蓄住跑冒滴漏的一身正气
保住上游源出的恩惠寄托
长存荡漾不息的靑春活力!
一滴水,滋润一枚花骨朵
一株草,绿化一片光秃地
臂挽臂抗洪,抚养佳木珍卉
成不了大树的,当籬笆也不负山恩水情!
不管在外或留守,不论做什么工作
枝叶尽可繁荣明媚的云天
根子,总深扎在这一紙家谱的沃土——
不忘得姓定陶的始祖曹振铎
功高德劭的曹参,雄才大略的曹操
七步成诗的曹植,文学巨匠曹雪芹……
莫道这一坝水浅浅,只可养鱼
长草,更能生育万代不涸的
华夏民族之林中的蓬勃精神!
不可小觑啊,这是多少生命
凝结的血脉,智慧,神力
该自豪,别松劲,就像戴着金冠
又肩负,拉紧吃水华舟的纤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