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焕荣简介:甘肃省正宁县人,民俗研究员。正宁县文联首届主席,甘肃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曾出席韩国国际民俗研讨会。

(民俗文化散文.研究之六——)
溯源猪龙香包
曹焕荣
甘肃省正宁县山河镇李家庄子村刺绣能手袁秀玲(已下世)刺绣的猪头龙身,三条腿,麒麟尾的香包,其说是“猪龙”。当时大家都不识“庐山真面目”,当“怪物”。甘肃省工艺美术公司高级工艺师陆承之女士看到专门问我“何以叫猪龙?”
我当时也不知所以然,只知是袁秀玲母亲传给其的“绝活”。每年端午节,袁秀玲都不断地做猪龙香包。现在香包市场上品种千奇百怪,应有尽有,五光十色,琳琅满目,而猪龙香包分外独特,分外耀眼,分外抢手!我经过多次田野调查,穷究能找到的资料,追寻猪龙的根底,才始知其富有古老的文化源渊,深刻的文化内涵。
猪,即豕(古时称豨、豭、彘、猪、豕、豕韦等),为六畜之一,即马、牛、羊、豕、狗、鸡、猪,又是先民豢养最早的动物。现在汉字家庭的“家”,意为有豕为家,旧时解释为财富,大约原来是以训养图腾动物豕与家室屋舍为背景所造。《禹贡》:“彭彘既猪,阳鸟攸居。“《史记.夏本纪第二》:“淮海维扬州,彭彘既猪,阳鸟所居。”《集解》郑玄引《地理志》谓彭彘泽在豫章彭泽西,即今鄱阳湖。“都”《古文尚书》作“猪”,与《禹贡》同。孔安国谓“水所停猪”,郑玄又说:“南方谓都为猪”,则是水聚会之意。古语“都”和“猪”音近相通互假。但为什么河水聚会处称为“猪”,上古时有“豕之性能水”之说,东部沿海的低平潮湿地带是我国养猪最早的地区之一。郑氏注《月令》:“彘,水畜也。”早在河姆渡文化中的陶器上就刻有猪的形象。由于猪为水畜,性喜水,长江流域便易于养猪。猪族(豕韦族)聚居之地与流徙之地便成水聚会即猪聚会之地,而族人聚居地后人便称之为“京都”。
在古人眼里猪不但是财富的代称,更为吉祥的象征。《周礼》:“黄琮礼地”,“苍璧礼天”,“璧琮之敛户”,刻有豕面的玉琮是黄色,后世祭祖先以求保佑赐福,辟邪化吉。《山海经·东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禳。”《易.大畜》:“豭豕之牙,吉”。可见猪在古人那里是辟邪化吉,驱恶勇猛的祥兽。因此猪称“方相氏",为雷神之一。
猪,又是古时的图腾,是农业部族日族猪族的族徽标识。《方言》:“猪,北燕,朝鲜之间谓豭或谓之豕”;南楚谓之狶。古代人称大猪为豕,或称野猪为豕,所谓封豕、封稀。猪皮称豕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