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总人口926万人 ,其中犹太人口共677万,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以色列人创业密度是全球第一,平均每1844个人就有一个创业者,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其中有大量的青年甚至不足20岁的创业者。以色列人均风险资本投资全球第一,是美国的2.5倍、欧洲的30倍、中国的80倍、印度的350倍。那么以色列的青少年创新创业为何如此发达?它们的教育能给中国什么启发?
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这是以色列人创新的秘密。我认为创新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一种在学校里就能习得的本领,而是一种文化。我们在谈到民族的创新性时,必须考虑整个国家,而不仅仅是教育体系。创新教育在幼儿园、中小学、大学都有所体现,可以说在国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包含着创新。——以色列前教育部长夏伊·皮隆

01
犹太人非常重视教育,教育也成为以色列建国时的首要任务。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本·古里昂就说过,“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第三任总统扎尔曼·夏扎尔认为“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以色列的义务教育范围,从3-18岁。几十年来,以色列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始终维持在8%左右,在2011年甚至超过10%。而以色列的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开放式思维。以色列人认为,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鼓励学生探究质疑、挑战权威,目的是培养有想法、能思辨的创新人才。历经如此的基础教育,才能打破思维定式、挑战约定成俗的原则,也成为以色列年轻人的思维习惯。
以色列的高等教育,尤其注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以色列支持每个高等教育学府成立孵化器和科研成果商业化中心,强调将科技创新与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结合,形成特色的综合优势。
以色列80%以上可发表的研究项目,以及几乎所有的基础研究项目和培训,都是在高校中进行的,许多明星创造和发明也都来自高校。以色列有7所全球知名的大学,其中最著名的首推希伯来大学。

而以色列人也视学习为终身使命。以色列人爱读书、爱买书、也爱写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1988年调查发现,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是全球首位。以色列25-60岁人口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比重达到45%(法国、日本约为25%),每万名就业人口约有14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美国为85名、日本为65名)。
以色列实行义务兵役和预备役制度,国防军也肩负着培养最优秀科技人才的使命。对以色列年轻人而言,军旅生涯既可增强个人意志力与决断力,又能提升个人创新思维和行动能力,成为尔后创业者必备素质。以国防军超级精英培养计划“Talpiot项目”为例,入选学员不仅要快速获得数学或物理专业学位,接受远超过普通大学生学习范围的学术培训,还要经常针对具体军事难题提出跨学科解决方案。精英学员精通诸多领域,还具备组织领导能力,许多人成为以色列的成功企业创始人。

02
以色列对任何一个学习主题,都要求深入了解它的关联脉络,从知识到提问,从记忆到了解,从教材到对话,从老师到社群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比如学习历史,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甚至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历史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而不仅仅是用嘴巴说懂了,或者死记硬背下来。他们常常从椅子上站起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用行动改变社会、国家和世界。
在以色列,你可能会接到一个十几岁少年递过来的名片,上面写着某某企业创始人、CEO或CFO。这不是一个为了某个演出而特地制作的道具,而是切切实实存在的事实。国际新闻记者周轶君执导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她亲眼见到并且和一批十几岁的创业者进行了交流。

他们在专注于自己的产品(做工程,电子,给机器人编程)时,也会同时寻找赞助,着手商业部分。

他们认为创业和学业并不矛盾,不会互相取代,而是可以同时进行。为了保证自己不会因为创业而耽误学业,他们会安排和分配好在两者花费的时间和进度,力求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能胜任这一切。
尽管他们的创业并不会一蹴而就,也可能引起父母的不满,但他们在言行举止间所表现出超乎其年龄的成熟和自律,实在令人不得不惊叹。
他们坚信:自己从创业中所学到的知识,发现问题以及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校的传统教育所无法给予的。

Green Start学院创始人耶胡达·奥尔也对这些成员颇为肯定:“这些孩子一定会成长为一群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确决定的人。”

03
在以色列的学校教育中,还有一类很特殊的老师:教育小丑。每天有几位老师打扮成小丑模样,扎着五颜六色的辫子,鼻子上套着红色的圆球,穿梭于校园。她们有时和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有时会故意给孩子制造一点小麻烦,来引导孩子正确的解决方法。她们的存在,为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添加了许多乐趣。她们教给孩子的往往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稍显难堪的部分,例如青春期的生长发育、面对不喜欢的打扰时表达自己的抗拒。

“疗愈型小丑是一种艺术形式,当我失败时,允许自己表露我所有的想法、所有的情感,因为失败是非常人性化的东西,每个人都经历过失败。”在希伯来语中,失败并不是那么消极,可以指的是“你在路上绊了一跤”,犯了一个错误、或是可能不成功。“以色列文化对待失败的态度是:我失败了,好吧,我要再试一次。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以色列文化并不把失败视为结局。当一个学生明白,错误不是世界末日,你就可以享受这种态度,失败中也有喜悦,也是以色列老师想带进学校环境中的词。“当你想到一所学校时。喜悦通常不会是你想到的第一个词,但当你去到一间有教育小丑的学校时,那里有喜悦、色彩、幸福、坦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新的交流。”
特拉维夫大学管理学院主任乌迪·阿哈罗尼说:“在以色列,如果你失败并开始第二次创业,你筹集资金的时候投资者会给你更多。”听上去是否有些不可思议?因为投资者会认为失败者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不会再重复同样的错误,现在的你更聪明了。“所以在这里,你们不会标签他们是失败者?”周轶君问。“不会,我们钦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在以色列,我们有那些连续失败的CEO,有的企业家可能直到第四次创业才成功。”

导演周轶君的以色列之行,更新了她对以色列的教育认知。“创业乐土并非创业成功之国,但勇于尝试的精神带来了未来的各种可能,对我自己最为触动的是那天在教育家德隆家中玩的想象力游戏,我忽然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游戏中看到每个人的想象都无边界,然而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以无数标准化考试的结果来定义自己的。
直到离开了学校,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才开始,我们才重新认知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