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青那点事(系列之二)
震天锣鼓送下乡
文/魏少华 诵/淡淡的茶香
锣鼓被使劲地敲打着,锣鼓手们头冒热汗、挥臂激扬;鞭炮大串地燃放,弄得硝烟弥漫响声震耳。各街道组织的十数支中、老年秧歌队,身着红、黄、兰、紫色的彩色衣裙,分布在知青集结的最大的东方红广场四周。有的队手摇纸扇,有的队腰系红绸,有的队打着莲响花棍,舞步翩翩,扭动腰身倾情地表演着,烘托出热闹非凡的欢乐气氛。
现场到处红旗招展,人潮涌动,四周挂满了大红标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一人下乡全家光荣”!“响应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安家落户”!知青是那个时代最具特色的产物。即将离家下乡的我们,处在如此热烈的场面,被激发出一种壮士出征的自豪感。

当时全市集中了五百辆載货大汽车,车头扎朵大红花,每车载四十人,有约两万人一同奔赴农村。这是1969年3月15日的上午,万县市最大规模最隆重地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仪式。市领导在大喇叭中诵读的欢送词,我一句也没听清。
汽车点火发动的阵阵轰呜声恰如进軍的号角响起,全场顿时一片沉寂;汽车缓缓滑动,一种抽泣的声音象蝇鸣般飘逸在欢送的人群中,顷刻间,象一阵秋风掀起了波浪,抽泣声变成了哭声,那哭声如波涛翻滚,连成了一片。

刚才还喜笑颜开的知青,听见哭声,脸上立马阴沉了下来。他们很多是十六、七岁的年龄,从未离开过父毌的照顾,很多人从未煮过饭、洗过衣,却突然间要自立门户,到不知吉凶祸福的山旮旯去创业讨生计,当家长的那有不担心哟!但是泪洒千行,也要咬牙送子女下乡!大家心里清楚,学生娃娃上山下乡,已经是逃避不了的历史命运!
汽车脱离了那片抛洒泪水的天空,一路向前,驰进了三月明媚的阳光,油菜花的清香袭来,飞燕在车顶上空掠过,年青人的心情象春风一样舒展开来,不知是谁提议唱首歌,并起了音,全车人都跟着唱起来: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歌声越唱越响亮,不少同学是放开喉咙吼叫,要把内心的担忧和惆怅,全都唱给这山峦起伏的原野。

我们乘坐的汽车到了屏锦镇前锋公社的办公大院,下得车来,已有大碗的老阴茶由乡亲们端到面前,那是本地产的茶,茶水甜香清润,咕咕咚咚喝了一大碗,才注意到有数十双老乡好奇的眼睛在打量着我们。原来知青们早已被安排好了落户的生产队,由生产大队派人早早就等候在公社接人了。
我与吴忠华分到金光大队第3生产队,同班的李开林和卢万林分到同大队的第2生产队。金光大队来接知青的是3队的杨队长。随车前来专程送我们下乡的兰光武同学,抢过杨队长的扁担,执意一人挑着四人的被盖卷,送我们去生产队。半路上扬队长要争着换挑行李,兰光武不让,他说,我是代表万二中六七级初二班的全体同学来送他们的,一定要挑着他们的行李送到住宿点。

三月中旬的田野生意盎然,种在田坎上的包谷、高粱在随风舞动;水田里间或有人正在插栽水稻秧;地里的小麦苗,坡地的红苕藤绿油油地发亮。我们一行五人跟着杨队长,走在起伏不平的弯弯曲曲的田坎路上,欣赏眼前的田野风光,半天车程的疲惫被一扫而光。
前面有块红苕坡地,在红苕地藤叶间,有两个人互相缠抱着,从坡顶翻滚到了路间,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这俩人浑身沾满泥土又争吵得面红耳赤,我们认为他们在打架斗殴。这一印象相当不好,难道农村经常是这样?走在前面的杨队长,拉开两人问明了原由。这两人是方岩大队的,他们队派贫协主席早早地去接知青,殊不知没接到。在返程的路上,被急怱怱赶来迎接知青的队长,狠狠批评了一通,贫协主席满肚子委曲,直言顶撞队长说,接不到知青关我屁事,你本事大你去接嘛!本来下批知青才能分配到他们队。但队长求贤心切,要想马上接知青去队上,队里写大标语,办墙报或写什么批判文章、工作简报这些事务,有了知青多方便呀。两人话不投机,就动起手来。幸亏两人都没受伤,由杨队长讲明了事由,队长才向贫协主席道了谦。这位队长是位有心人,马上露出谦恭的笑容,给杨队长递上一支香烟,商良要想请杨队长割爱,让出一位知青到他们队上落户。杨队长急忙把接过来的那支香烟又还了回去,只顾摆手摇头说,这不可能!不可能!我们队有两位都不够,那还有让给你们队的!

看到他们争抢知青,我们心中窃喜,就对杨队长说,我们就跟杨队长到金光二队和三队!杨队长听到这话笑得合不上嘴。(待读)
2023.5.8
作者简介:魏少华,铁路退休职工,喜欢旅游和看书,好运动和涂鸦,也喜欢写几句顺口溜自娱。
主播简介:李华敏,笔名淡淡的茶香。现任《世界诗人》《诗意传情诗社》《茶韵文学诗社》《海岸诗歌金牌主播》《采菊文苑》《全球诗歌辽社文化网络传媒》多家平台主播。有作品在微刊平台出刊。市级区级朗诵大赛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