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是一种文化,而且长期作为一种典型的精英文化存在。也许正由于此,二十世纪末以来,诗歌才受到前所未有的运动式冲击和大众化消解。
这种冲击和消解并非完全来自民间,似乎还得到官方文化‘正统’的默许,由跻身体制的半官方文化管理者的操纵,诗歌的精英品质被瓦解得更彻底!其实这一切并不难理解。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原本就是源自民间参与的半官方活动,诸如巫祝,祷告,祈愿,颂咒,祭祀,庆典等各种仪式化的生活场景,以及鼓劲,助兴,喝彩,扬威等劳作过程。但在文字和阶级出现之后,文化成为被垄断的资源,诗歌作为高尚文化,才逐渐变成贵族专利式的生活特权,被推上象牙塔。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教育的普及之后,诗歌这种具有短平快特点的文学体裁,又重新返回民间视域。对于文化的精英化或平民化的利弊,曾发生过很多讨论和争执。我发现其分歧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未理清文化的边界——先进不代表高尚,也不能成为唯一。精英文化并不等于高尚文化,更不能替代主流文化;平民文化不等于低俗文化,通过正确引导,可有助于高尚文化。
这里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注意——精英文化的某些贵族精神,是否对文化乃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比平民文化更大的本质性推动力量?这些年有关这方面的议论听过不少,这里不想展开探讨。我只想以诗歌为指归说明我的看法。要说明诗歌的文化意义,就需要先了解文化的基本定义和各大类型的边界。文化的定义前面已有论述,这里就从文化的主要类型说起——--原文化。元文化。纯文化。大文化。亚文化。泛文化。世俗文化。庙堂文化。草野文化。原文化:文明出现之前的文化。
元文化:以知识体系为指归的文化。
纯文化:或谓‘文化之文化’,严肃文化之一。
大文化:文明体系下的主流文化。
亚文化:各文化类别下的文化支系。
泛文化:所有文化类型,包括非主流文化,非社会文化,非文明文化。
世俗文化:世俗生活文化,也包括泛文化和大文化的交集地带。
庙堂文化:官方体制文化,这个类型往往有自足性排他性垄断性强制性。
草野文化:非官方非主流文化民间文化,非一般世俗文化。很多文化类型有差异性,交叉性和互补性,但不能等同:原生态文化与原文化的区别:原文化是指文明出现之前的文化,原生态文化是指未被当世主流文化和时尚文化浸染或干扰的文化,但仍是文明时代的产物。
主流文化与主脉文化,主场文化:主流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主场文化是一个时期或一个社区的文化,主脉文化是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化。
弘脉文化和潜脉文化:弘脉文化指有显象特征的文化潮流,潜脉文化指有潜在迹象的文化趋势。
高尚文化和载道文化:高尚文化指具有引领全社会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先进正面文化,但并不等于‘主旋律文化’或‘正能量文化’。载道文化是指具有历史主旋律传承意义的文化。
严肃文化和高尚文化:二者非常相似,有所不同的是,前者指精英文化圈的先进文化,后者包括世俗文化圈的先进文化。纯文化和雅文化,纯文化与严肃文化:纯并不要求雅,雅亦非是纯。严肃不等于纯粹,纯碎不一定要素。可单纯,可纯净。
时尚文化和世俗文化:时尚文化指某个时期和社区的文化风尚,世俗文化是指世俗生活的各种文化场景。时尚文化或源自世俗文化体系,或源自精英文化体系,其所产生的影响可能对两个不同体系都有作用。时尚文化一般不是高尚文化和先进文化。趣致文化和雅思文化:二者都是泛文化下的亚文化现象。前者为泛爱主义,后者为泛思主义。
文化类型主要涉及的是文化伦理层面,其次与社会层面交集更多。文化伦理就是人与世界的边界,也是诗人诗歌的分野。……我的主张是各玩各的,互不相扰。但我不反对所谓‘越界’。高尚与否与学历和出身没有必然关系。精英体系的确更先进,但民间并不代表鄙俗低下,大众文化也不代表民间立场和高度。
语言是一种文化,文化也表现为语言。语言是静态的文化,文化是动态的语言。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比语言对文化的影响更大。精英文化可优化语言,粗鄙文化则野化语言。文化美不同于艺术美。
有的文化信息自带光环,但并不见得有内蕴。没有灵魂,就是文而不化,就是卖弄知识。文化与哲学的结合是为更好体现文化语境。文化与社会一交集必然有功利性。社会往往更欢迎时尚和低俗。社会性质决定文化品质, 文化体制决定社会模式。
河西苦雨 2022.6.30



351807691@qq.com
微 信:banbo1984
微 博:诗人琉璃姬_瓶盖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