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聪明的老爸
文/吴伦林(江苏淮安)
我的老爸名叫吴继祥今年九十有三,耳不聋眼不花,还十分健谈。这两年遭遇了一次心梗和这次新冠病毒大流行,虽然中招却挺了过来,在这亇年纪我认为确是一个奇迹!
老爸对我讲,他的一生有两件事值得自豪:一是六个子女个个孝顺,当今社会这是很难得的;二是在他干丁三圩生产组长这个位置上,带领职工在徐圩盐场是第一个接受新生事物新建了塑料滩,打破了千年产盐靠天吃饭的自然规律,变为常年生产,四季结晶的新路子。
老爸同圩里的老一辈人一样,没上过学,建国后参加扫盲班,也学了不少字,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他在那个时代的盐工中也算是个佼佼者。解放初期积极要求进步入了党,又担任团支部书记,还岀席市委组织的培训班。52年咱家的先进事迹还登上华东画报,文章还点名表扬了咱老爸是模范青年团员和学习模范。

解放后老爸跟着爷爷干起了领滩手,六十年代初接替爷爷担任了老家丁三圩生产组长。咱盐场是个很特殊的行业,生产组既是一个生产单位,又是一个基层的行政组织。组长是一组之长,是小组最高领导,啥事都管。他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
我的老爸,他虽文化不高,凡事喜欢动脑筋,能活学活用、现学现用,爱琢磨。小组在他领导下,圩里的邻里关系相处得融洽,就象一家人一样。原盐生产年年都是处于工区先进行列。我们家在丁三圩一住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调动过,没搬过家。所以,场领导选择丁三圩为新铺塑料滩试点,是看到了他的群众基础和办事实力。

人的聪明智慧来自于社会实践的探索、经验积累的总结。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咱家还住在老圩子,是八卦滩。那时产盐的条件十分简单,无电无通讯;原盐生产是靠天吃饭,凭经验产盐,处于原始状态。我的老爸聪明来自于对盐业生产的感悟,经验的积累。就拿潮汐来说吧,它对海盐生产至关重要。俗话说:“初三潮十八水,二十还要鬼一鬼”。这说明从初三开始潮水逐步增强,直到十八潮水才涨到最大;二十还要鬼一鬼,说明潮水并没有结束还有可能再来一、二次。这都是盐业生产纳潮的最佳时机。老爸也是在多年的实践中能够熟练准确掌握潮汐时起时落的规律,是圩里唯一能准确推算潮汐的人,有利于指导盐业生产,做好海水纳潮进滩蓄水,确保原盐生产有足够的水源供应。

海盐生产也是多学科的组合,外行不了解以为它的工艺是简单粗糙的。就拿气象来说,海盐生产是离不开的,那时在老圩子八卦滩上,人们还是按传统的方法来掌握气象获取预报指导盐业生产,老爸对我讲:掌握了天气变化就抓住了海盐生产的命脉,扭住了牛鼻子。那时的盐业生产还是处于靠天吃饭阶段,天气好的年份就能多产盐,反之就减产。所以,掌握天气变化作岀正确的预报是多么重要啊!
在那没有任何天气预报信息来源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天气变化作出正确的预报。老爸对我讲,有些经验都是上辈实线经验传下来的,用一些传统的土法子,并结合实际经验加以总结,例如根据季节的转换,看天上云的变化、看地上的潮湿度、看各种小动物的异样、看风向的变化等等作出判断。根据天气的变化预情及时调整盐业生产流程加以应对,做好制、保、排,管好三级滷水,避免滷水和盐斤的损失。

对于盐业生产老爸是最有发言权,因为他来自于实践经验,对盐业生产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探索,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方式方法。他对我讲:一份滩,从前到后是由几十块面积大小不等池子所组成,从滩后引进海水,滩前岀品海盐,一气呵成,这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现实这一奇迹要靠领滩手运筹帷幄经验的积累,艰辛的运作,盐工们的配合。与天斗,与地斗,云彩缝中夺海盐,是汗水的结晶。一份滩就如同一个战场,要摆兵布阵,各付其职;要吃透滩地实情,要了解气温蒸发量,池板硬度渗透力,风向风力,掌握进水进滷深度,通盘考虑,周密细致安排调度,步步为营,向前推进。

2014我们的这项产盐的技艺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你说我能不为他感到骄傲。产盐多靠的是领滩手高超的运作技能,指挥调度作战能力的现显。一般情况下常晴天制滷采取大兵团战作摸式,走水线路是从滩后向前推进;短晴天采取两线作战,分咸淡两头齐头并进;雨季对应采取灵活曲线跳跃式推进。所以,每走一步都有玄机,都是技术与能力的对决。

风车阵地是一份滩中的枢纽,是调水调滷调配中心。风车是主要动力工具,利用风的驱动才能使风车调度水源确保制滷需要。调度水靠的是天沟、地沟与土塘、蒸发池的相通,需要调节供水调滷可通过风车提升经天沟输送到达;滩内需要运转各级滷水可通过地沟,等级严格,按步就班调转;利用滩面的落差使全滩滷水向前滚动。滷水通过太阳光的照射蒸发,助风力作用促进有效蒸发加速;有计划地压实池板减少渗透;冬季实施冰下抽咸,这些措施都是加快滷水提练的手段,终将使海水演变成成头水、低级、中级、高级滷水,直达饱和漂花落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技术活。
小时候咱不了解,只知道老爸除吃饭回家,一年到头都是手拿铁锹在滩上不知疲倦的来回奔波。有时我也像个好奇的跟屁虫,跟在他的身后溜滩,看他有时用铁锹拍打水面,有时撩起水花。当时咱小真不理解这是在干什么?随着自已年龄的增长,盐滩上的知识积累,方知老爸不是在玩耍。是为了多制滷多产盐,拍打水面撩起水花,是检验滷水的浓度。采取了看水花,看水的颜色,看水的密度,从中判断滷水的浓度,便于把握滷水分类,确定灌池深度。这些都是靠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经验,这就是老一辈人在创业探索道路上的一个缩影。


老爸的聪明才智,表现在多个方面的,特别是在计算能力方面尤为突出。“文革”中后期,盐场进行大规模盐田改造,由八卦滩改为大对口滩,在全场范围内全面展开,就是一个大工地。这时老爸的计算能力用上了派场,开挖一块大洼,一个土塘,老爸上前看看,用脚走上几步,心中暗算一番,要取多少土,需要多少工,要花多少钱,工程啥时完工,基本上同验收时差距不大。
七0年底我参加工作就在老爸手下当一名盐工,亲眼目睹老爸的计算能力。那时,每天都要报曰表报,主要是三级滷水和原盐。老爸每天到各滩上拿着滷表转转,格块、土塘数数,深度测量一下,三级滷水是多少立方,就能估计岀来。盐斤老爸就看看盐廪的高度、上下宽度,走上几步,原盐多少吨,基本报出个八九不离十。

老爸有两件事做的让我刮目相看,记忆犹新。那是七十年代初,丁三圩的大塑料滩建成,实行集中产盐,分散制滷的新模式,实现了全天候一年四季结晶产盐,机械化扒盐,管道输送,天时有雨、雨过天晴采用收放机,收放塑料布,极大地减轻了职工的劳动负荷,提高了劳动效率。
那时工区有十个生产组一共有40分滩,分布在东西两条线上占地约十个平方公里范围内,其中有十七份滩分布在西线盐河对面,盐河既要保持通行,又有使滷水顺利通过。此时,让大家一愁莫展,工区领导找到我老爸,让他想想办法。老爸动动脑头,琢磨一番,提出了一个两全齐美的解决方案。那时解决此方案确实有难题,大口径管道当时买不到。老爸提出靠自已因地制宜,想办法解决。盐河宽度一般都在20来米左右。老爸提出用木材制作成水渠,土话就是过水龙,底部铺上塑料布,防止渗滷;在河的两岸打上桩,一端固定,架上过水龙,一端底部安上滑轮,做成可伸缩移动的过滷渠。送滷时用人工操作推上,河上过船时再拉开,便于通航。此法解决了这一难题。

另一件事,当年大塑料滩生产几万吨盐,盐廪是一座接着一座,在盐河边一字排开,真是一派丰收景色,十分壮观。每天都有船队来运盐,一来就是十几条船,运盐量大,职工人手不够用。为解决这一难题,老爸想到了池内扒盐用的是牵引机,驱动大盐斗。盐工扶着大盐斗,把池内盐集中到池中心洼塘,再用机器把盐和滷水吸入,通过管道输运到百米外的盐廪上。受此启发,老爸就在盐河边筑起简易的码头,对角打上木桩,安上滑轮,用牵引机拉动大盐斗上船盐。当时我二姐就是铁姑娘队队长,她说:“老爸用此方法十分管用,二十多吨大船只需十分钟就装满,既提高了效率,节省人员;又减轻劳动负荷,深受职工的赞扬。”
最让老爸自豪为荣的是七十年中期,江苏沿海各地掀起大办县乡盐场的热潮,那时省淮北盐务局应邀派出以局生产处付处长李学标为领队的三人专家组,前往南通如东盐场作现场技术指导,我的老爸是其中之人,说明他的技术能力得到了认可,而感到十分荣幸和自豪。

老爸聪明爱学习爱琢磨爱动脑筋,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追赶的标杆。
从老爸经历得出这样一个启示:人的聪明有智慧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通过学习提高,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断积累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起决定性因素。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沉下去,有耐心,下苦功夫。实践应证了:“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那句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