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静子

还记得2021年1月电视里播放的“移动的雕像”吗?画面里大雪纷飞,大连海洋大学的志愿者们穿着白大褂,互相搀扶,顶着严寒,推着满满一车抗疫物资,在雪地里艰难地前行......武汉黏土艺术家王玲老师在感动与欣赏他们的奉献精神之余,用粘土与美术手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绘制出一幅独特风格的粘土艺术作品并赠与大连海洋大学。
2023年4月14日,大连海洋大学师生为了感谢王玲老师赠送的珍贵粘土艺术作品,特邀王玲老师及先生范汉清老师来校做客,其间,王玲老师以“乘风破浪”为主题,给学生们上了一节有意义的综合材料画作课,寓意着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借助风势,努力前行!随后大连海洋大学向王玲老师颁发聘书。
粘土艺术 弘扬抗疫精神

“前些时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画面,震撼到我,大连海洋大学的志愿者们顶风冒雪送防疫物资,画面里大雪纷飞,但温暖着全中国人的心,也温暖着我的心。想到我们武汉一年前的抗疫情景,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武汉人,心怀对志愿者的敬意和感恩之心,把这个画面用艺术形式表达出来了,希望能送给大连海洋大学,让每届大学生都能知道海洋大学曾经有这样的一支志愿者队伍,他们在布满冰雪的路面上,身着防护服,一路搀扶,一路向前,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的精神面貌,让这种不畏严寒,坚韧不拔为大家服务的志愿者精神传承下去。”这是2021年王玲老师完成“移动的雕塑”后在朋友圈里发的文案。
疫情期间,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令人动容,一群群逆行者的英勇无畏、无私奉献让人热泪盈眶,艺术家们为了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或用诗文,或用歌舞,或用笔墨来赞美和传颂。王玲老师也同其他艺术家们一样,用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传递人间真善美,弘扬社会正能量。
她先后创作出《奉献》《希望》《美丽依然》等8幅抗疫题材的粘土艺术作品,其中一幅名为《奉献》的作品被湖北省博物馆收藏,作品表现的是武汉第一批率先接打新冠疫苗的自愿者;另两幅《武汉人民感谢你们》与《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市》表现的是武汉人民众志成城的抗疫情景的作品,被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

王玲老师的粘土艺术画生动形象,漂亮美观,真实记录并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被大众喜爱并广为传播,甚至朋友圈未曾谋面的朋友,也发信息来,恳请王玲老师为其创作4幅反映她们医护同事的工作和生活的情景图。“4个奋战在医疗护理战线上的天使,这是我最满意的状态结束2022,也是以最好的状态迎接2023年的到来,此时此刻只有开心和感恩。“这是2022年最后一天,王玲老师在朋友圈的总结语,也是王玲老师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及对医护工作者爱的表达。
公益课堂,播撒快乐希望

王玲老师作为中国第一批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的理科生,所学专业与艺术不搭边儿,却在遇到粘土艺术后便结下不解之缘。“2006年接触粘土艺术,发现粘土这种材料可以做出各种艺术品,而且不需要烘焙就能在空气中定型,干净方便,所以就马上喜欢了。”
于是王玲老师开始潜心学习粘土艺术,经过多年的练习和钻研,从制作卡通动物、公仔、花卉,拓展到制作立体画、装饰艺术品等方面,独辟蹊径开创出自己独特的风格,采用雕塑的技法展现平面艺术,其作品既传承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古典美,又继承了东方艺术自然写实主义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016年开始,王玲老师每周六为孩子们开设“七彩土艺术指导中心——健康快乐行”公益粘土画课,周四为妈妈们开设“俏妈伴花语”花艺公益课。每次制作粘土画前,王玲老师总会浅显易懂的语言给孩子们分享与作品相关的知识,让孩子们在理解作品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制作,这样能让孩子们在学与做中,既学到知识,开发思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妈妈们学习插花艺术,陶冶了情操,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舒缓了压力和情绪,孩子和家长共同学习成长,从而使家庭关系更加和谐幸福,受到很多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和称赞。
王玲老师认为,创作粘土艺术画是个愉快的过程,分享给他人也是一种快乐。因此每次授课时,“黄金搭档”的范汉清老师都会配合视频调试,拍照、摄影、录像等后勤工作,然后在美篇、优酷、朋友圈等平台上分享出来,让大家一同体验快乐及见证他们艺术事业上的成长。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企业也纷纷邀约王玲和范汉清老师给员工们授课或制作粘土艺术画,活动时常应接不暇,两位年过花甲之年的老师经常忙的不亦乐乎,有时甚至绘制课件作品、准备上课材料至凌晨二、三点。“給他们带去快乐,我们也快乐,我就觉得值得。”王玲老师乐呵呵地说。
红色记忆 记录历史演变

在王玲老师的粘土艺术工作室,里面展陈着王玲和范汉清两位老师合力创作的各种主题,不同风格的近百幅粘土艺术作品,每幅都是精雕细琢、精妙绝伦,既像是一个艺术馆,又似一个记录历史的博物馆。此中以反映武汉红色记忆的作品最为突出。《八七会议》《毛泽东在武昌中央农讲所》《憧憬》等三幅作品以现实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武汉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其中《憧憬》一画记录着1926年至1927年,毛泽东和杨开慧及孩子在武昌区都府堤(离农讲所100米的距离)的团聚日子,这也是一家人过着完整家庭生活,最后团聚的地方。

画面中,在透过阳光的窗前,毛泽东搂着杨开慧,两人站在阴暗的房间里凝视着窗外,背后是新的居所。王玲老师采用独特创作方式,光明与阴暗,旧房与新居进行对比,构思巧妙,色彩搭配自然,整个画面和谐统一,刻画出毛泽东和杨开慧两人对革命事业的成功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透过阳光的窗子寓意着中国共产党将会逐渐壮大,走向光明的大道,人民也将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憧憬》一画的真正内涵。
工作室的另一边,还有反映武汉东西湖早些年围垦的历史和现在东西湖的社区新貌等城市景象的画作也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王玲老师和范汉清老师合力创作的《在那围垦的日子里》,夫妇俩为了完成这幅作品,冒着酷暑到东西湖档案馆查阅资料和影像,受到启发而创作。画面再现了1957年,为了改变东西湖沼泽地的地貌,政府发动十万人参与围垦工程会战热火朝天的生动场景,细节刻画活灵活现,仿若历史跃然眼前,让人不禁联想到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继《在那围垦的日子里》后,王玲老师又创作出《今日金银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作品反映了昔日的东西湖由一片荒湖沼泽,一步步经过开垦演变成今天的新面貌,画中绿湖环绕着楼宇、林木茂密,一片生机盎然,形成了”城在森林中,街在绿荫中,楼在花丛中,人在景观中”的都市家园风貌,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万众一心,艰苦卓绝的奋斗,才有了今朝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新面貌。

一幅幅记录东西湖历史发展演变的精美画作,不仅极具观赏性,更是一段鲜活历史的记忆,对现今生活的热爱和感恩,对更加美好未来的期待。
除了红色记忆,还有一幅《一起向未来》的画作也颇为吸引眼球。这是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之际,王玲和范汉清老师紧跟时代步伐,合力创作的一幅反映全民健身的作品,画作高1米,宽2米,是由冬奥会精神借题发挥延申至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为主题,在雄伟的长城脚下,一群男女老少在雪地上快乐地滑雪、运动的情景,充满活力、栩栩如生的画作展现了全民积极参与健身活动的热情,营造了快乐和健康的生活氛围。
助学扶困 爱心传递力量

除了开展公益粘土艺术课程外,心怀大爱的王玲夫妇还参与武汉市东西湖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雏鹰计划”行动公益项目,帮扶湖北五峰山区的孩子们扶志增智、助学扶困活动。
每次去五峰,夫妻俩人都要用心准备一番,拟好作画题材、精心备课、自己掏钱给几十名孩子购买制作粘土画的材料和工具,还有送给孩子们的礼物等等。除了亲临现场给孩子们教授粘土课外,王玲老师还开通线上课程,免费给孩子们邮寄上课材料,使远在五峰山里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艺术的熏陶和乐趣,每次分享的粘土课都能给孩子们带去不一样的快乐,启迪了心智,润泽了心灵,孩子们收益匪浅,也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别样色彩。
除了给孩子们教授有趣的粘土艺术课,王玲老师夫妇俩还结对了两名孩子。除了学费、衣物、学习用品等物质上的资助外,王玲老师每周六跟孩子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并将孩子们的作文交给作家朋友们指导点评,以便帮助孩子们更快的提升写作能力,修改后的作文还被发表在媒体平台上,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王玲夫妇除了关心“自己家的孩子”,也不忘关照“别人家的孩子”。在五峰爱心大家庭里,“雏鹰计划”行动团负责人胡运华、高级警长黄红民等项目核心爱心人士聚在一起时,谈论的话题总是以汇报各家帮扶的孩子近况说起,“......这段时间学业忙了,跟她打电话多了怕影响她学习。”“......学习进步的很快,特别是作文有很大进步......”“......孩子妈妈说那边很久没下雨了,庄稼都快干死了,真是急人......”,关于孩子的事情大家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聚焦点则是落实到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如何让孩子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好点;如何让内向的孩子打开心灵,变的阳光开朗;如何开拓他们的视野,快乐成长......
在一次谈论中,王玲和范汉清夫妇得知一名成绩优异的女孩家里(父母外出务工,和奶奶生活),至今都是在妈妈的缝纫机上写作业时,夫妇俩心疼孩子,默默地在网上挑选了一套木制桌椅寄去,胡运华会长得知后,让在五峰的老伴彭绍海和村民一起从连运带搬运将桌子送到孩子家里,并且组装好,崭新漂亮的书桌更加激发了孩子勤奋学习的动力。
一点一滴汇聚大爱,一笔一画托举希望。做志愿服务一天、两天不算难,难的是长期坚持,持之以恒。而德艺双馨的王玲夫妇俩一做就是10多年,是兴趣爱好,也是社会责任使然,更是一颗赤诚博大爱心的持续行动和付出。王玲老师说,“还要继续努力,不断学习,作出更好的作品,让课程更受欢迎,更多人收益于艺术给人带来的快乐和滋养。”
每个善举,都是爱的表达,每个故事,都是一束光的开始,当孩子爱上书本里的太阳;当大山深处洒满希望的星辰;当英雄出征,奔赴第一场曙光,爱心天使们用爱、善意、真挚,点燃心里的火焰,成为照亮别人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