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五十六)
杨浩然.偶然著
五十六、抢占凤凰洞 布雷鬼门关
乡长马克龙是个有心人,麦知了一叫,他就号召全乡人民压场、挖藏粮洞了。
坡地干旱,麦熟得早,麦芒一干,他就拃呼着开镰了。收完坡地后,洼地的麦子就变得一片金黄了。于是,他又挨村拃呼起来。三拃呼,两拃呼,就把麦子拃呼完了。
与此同时,马三也在不停的拃呼。为防止鬼子麦季扫荡,他对每个山头进行了视察,并作好了打大仗的准备。
马家峪四面环山,山上均住满了游击队的人。马三最不放心的是南北两面,北面东里店的鬼子一抬脚就能闯进马家军防区,来少了好办,若是敌人倾巢出动,想将其赶走,还真没那么容易。即使赶跑了,老百姓也会遭殃。
这些年,鬼子吃了不少亏,已不再喊什么“大东亚共荣圈”了,而是积极采取了对根据地实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了。不仅经常疯狂进行大规模“扫荡”,还不断派出小股部队进行“蚕食。”企图尽快消灭我有生力量,然后抽调主力去应付太平洋战场。
最让人放心不下的是南大门。九头崮上虽有枪神宋子良把守,秃崮顶、凤凰顶及万松山上也有部分住军,但力量相对薄弱,假如守不住万松山与凤凰顶之间的鬼门关,让鬼子涌进来了,后果将不堪设想。前两次,鬼子是轻敌才吃了亏。若再来,肯定是一场血腥报复。
马三左思右想,决定派张克侠去当拦路虎:“大刀兄弟,你到鬼门关走一趟吧,别人去我不放心。”
“行,我带上几个地雷,顺便试试它的威力。”张克侠说“那一带我熟,凤凰顶和万松山植被密,是打伏击的好地方。特别是凤凰洞,是住人、藏大炮的天然之所,而且洞内有泉,只要有水,打持久战也不怕。”
“万一在关前打起来了,九头崮和东大坪的宋子良和范青会支援你。”马三说。
“小小鬼门关,不足挂齿。”张克侠拍着胸脯说“当年在抗联,俺指挥过一个营,知道仗怎么打。小鬼子若闯关,俺让他有来无回!”
“好,去吧,我相信你。”马三说“把周顺带上。”
辞别马三,张克侠和周顺打马飞跑,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万松山。山上住有二十几个弟兄,配有一门小钢炮和一挺歪把子。张克侠嘱咐道:“万一打起来了,一定守住阵地,把重武器保护好、使用好。”
凤凰顶上的配置和万松山差不多,张克侠想:这点人打伏击行,打持久战肯定不行,于是便请求马三调拨人马。刚掏出步话机呢,东大坪和九头崮上的援兵就到了。张克侠没让他们守山,而是让他们全进了洞。
凤凰洞很大,能住上百号人。一百二十号人挤不开,便让一部分住进了洞前的寺庙。
寺庙阔大,始建于隨唐,兴盛于明清,但随着战火的漫延,香火日渐变得渗淡起来,庙里的和尚也所剩无几了。除了庙内能住人,有几个偏洞也能藏身。故,张克侠便把主力安在了这里。
安排妥当后,才去关前的路上埋地雷。埋完雷后,嘱咐守兵一定看好,千万别让人踩了。
鬼门关,也叫挑担岗或锹断岗。传说北宋时期的大太监郭槐是岗后郭家庄人,与岗前对荊峪的兵部司马刘文俊是姑舅表兄弟,两人同朝为官,又是至亲,免不了经常来往,可岗太高、太陡,不能走车马,于是便想挖一条官道,可怎么也挖不开。白天挖开了,可一到晚上,又合上了。
有天,有个石匠忘了带锹,结果,挖开的缺口就合不上了。传说,守岗的是一株千年何首乌,何首乌忌铁器,故,鬼门关就被挖断了。从此,便有了“锹断岗”之说。
岗虽被挖开了一道豁口,但也只能免强走马车,跑汽车的路只修到岗前的荊山。
说完鬼门关,再说万松山。传说,万松山上本没这么多松树。之所以有这么多松,与一口宝锅有关。
自打刘文俊当上兵部司马后,家中就变得日进斗金、骡马成群了。骡马一多,自然得雇马夫。
传说,有位马夫经常到山上割马草,无论春夏秋冬,只要去,都能带回一筐鲜草。刘老太爷就纳闷了,夏秋有青草不足为奇,可冬春哪来的青草呢?于是便跟在马夫后面去看究竟,结果发现马夫割草的地方,四周都是雪,唯独有一块儿地儿冒热气、长青草,而且割过后,那草立马又长出来了。刘老太爷觉得奇怪,就派人去挖,结果什么也没挖到,只挖出了个缺边少沿的锅碴子。老太爷觉得没用,就把它扔在南墙根下盛水饮鸡了。
说来也怪,无论多少鸡鸭去喝,永远都喝不完。老太爷便拿它煮饭,结果,无论怎么吃也吃不完。然而,若掀起锅沿一翻,锅中的食物就精影儿不见了。直到这时,他才知道是一口宝锅。
有年,大宋派兵征辽路过庄上,刘老太爷就想坐一回东,可人太多,厨房根本忙不过来。于是,老太爷就用宝锅煮水饺。结果,部队过了一拨儿又一拨儿,全吃得水饺,一时传为了美谈。
后来,消息传到了仁宗皇帝的耳朵里。仁宗大怒。郭槐“狸猫换太子”东窗事发后被抄家,仁宗便给刘家安了个有宝不献的罪名,与郭槐一起,被包公连根拔除了。
是人都有仨朋友,何况是堂堂的兵部司马家族?刘老太爷一得到消息,什么也没带,独独把宝锅带出来埋到了山上,怕日后记不住地方,就在埋锅的地方栽了棵小松树。结果,松籽四散,长满了整座山。
传说归传说,但这两个历史人物的确存在。有万松山和锹断岗作证。
布置完毕,张克侠举起了望远镜。只见沂城方向的日伪军正沿沂蒙路浩浩荡荡向西开来。看来,这场仗是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