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
文║夏牧
风光里下河,水蕴深处是故乡。故乡,闻名遐迩的盐城西乡。童年乡谣曰:七十里水路到西乡,云映水漫好风光……西乡因“洪泽丰沛”为水乡,水多河多湿地多。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风物相宜、韵味绵长的风景画廊。
水光云影,水岸绵长;水丰鱼跃,水稻流黄,西乡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平望西乡,村庄傍碧水,烟波绕绿杨。春夏时节的西乡,柳飏轻风、燕翅掠水,柳拂炊烟,桨潺流觞……水岸人家的柳烟绵长,让河流淌灵动的自然美。

乡河不只是岸上柳烟,更多的是水畔芦苇。几度南风吹河畔,苇笋悄然出水鲜。暮春到初夏,最是芦苇挺拔时。初生的芦苇似剑锋林立,青韵独秀。如果说拂柳是河岸的刘海眉梢,芦苇便是河畔的浓密发须。芦苇以其丰茂的姿势,逶迤于河的岸边。有河便有芦苇,丰水西乡尤其如此。芦苇为根生芦笋的继生性水生植物,水下根系繁如蛛网密布。曾记少年时,家乡疏浚河流时,锹挖河泥尽是白花花的芦根。因而西乡河下芦苇总是密密如织、密不透风。芦苇再生能力强,信刈不信留,刈割越勤爆发越茂,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赐予。

西乡多湖荡,湖荡有芦苇衍生的天然水泽。成片成片的芦苇,蕴积丰富的藻质,为水产养殖业提供天然饵料,盛产肥鳜虾鳖。芦苇丰茂的地方,也是鱼虾掩身的场所。西乡号称鱼米之乡,与河流众多芦苇丰茂分不开。西乡芦苇还孕育了相关的芦苇产业和地域文化,吸引影视剧组采风取景。上世纪五十年代拍摄的老电影《柳堡的故事》就取材和摄制于西乡的宝应、沙沟和大纵湖一带。芦苇的镜头丰富了电影情节,增添迷人风光。七十年代拍摄的电影《水上游击队》,其主要拍摄场所也是在西乡。芦苇号称水上青纱帐,掩护新四军游击队神出鬼没,打击进犯西乡的日本鬼子,创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水上游击奇观。

小学时代学过《小英雄雨来》的课文,讲的也是芦苇荡的故事。活跃在白洋淀的雁翎游击队,周旋于丰茂的芦苇荡中打击日本鬼子,令敌寇闻风丧胆。十年前的初夏天,我们曾游走华北丰泽白洋淀,淀边芦苇已超人高。风吹芦苇起伏跌宕,似见游击英雄依然鲜活在芦苇丛中。芦苇烙下的印象是如此的深刻。
芦苇挺直且富韧性,风吹匍匐而不弯,风过芦苇又挺直,因而有水乡人们的天然秉性。风动苇叶,沙沙作响,河畔便有了鲜活的灵动感。夏日的芦苇稠稠密密,高及岸边人家檐下,秋天的芦苇金黄飞絮,舞动鸿雁飞翅美。而最富青春丽质的是,成长中的蒹葭坚挺如戟,翠色苍苍。阳光微透苇间,明晰的亮色像极风景油画,而晨曦初露的霞光,辉映露水晶莹如珍珠玛瑙,五光十色。

芦苇引人遐想,千百年来不辍于文人骚客的文墨与诗赋。遥想西周云逸,水色苍茫,有位文者,望水吟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自从文字成为吟咏工具后,两三千年的岁月长河,流淌过多少白头诗人望水沉吟、作赋蒹葭。无数的风物景观如过眼烟云,独是这蒹葭苍苍不绝于眼前耳际。文字结缘芦苇,演绎出丰富多彩的锦绣华章。从童年的课本到今天的书卷微刊,蒹葭一直以其苍苍之秀隽永不衰,绽放光彩!

老家东山头上是河湾尽头,谓之沟头顶子。童年时的沟头顶间长有数十杆高高壮壮的芦苇,村上人叫刚芦柴,或叫江芦柴。我们的童年,就是见证并相伴这芦苇而成长的。那时的村上人罱泥划渣搞积肥,春夏之际的水草芦苇被殃及。尽管新生的苇笋受到伤害,但依然有倔强的芦苇存生并繁衍。罱泥划渣告停后,芦苇蓬勃出旺生之势。二三十年下来,湾头的芦苇由几十杆蹿生到几百杆,及至后来数不胜数,整个湾头都是芦苇。河边人家摘取苇叶做粽箬,裹出的粽子清香含韵,妙不可言。我们的端午粽子就是河湾芦叶所成就。夏日摘取苇叶煮茶喝,茶香爽口,消暑袪火。冬天的芦苇被刈编织柴帘,或压扁扳开编凉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时间一晃几十年过去,离开老家也已十多年,甚是怀想沟头顶上那湾稠稠密密的芦苇丛。春日艳阳,重回庄上,再看芦苇更茂密。几十年的芦苇未改鲜嫩色,但见证它的童仔已是霜染鬓角。望芦苇感慨系之,方觉风物长宜,人之不如风物常。听庄上人说,因整治村舍农田需要,可能要填掉这沟头顶,不禁眉皱心拧,担心这丰茂芦苇而被劫。
芦苇青青,蒹葭苍苍;白雾迷迷,氤氲茫茫。芦苇,河畔风景,村庄韵味。芦苇,儿时记忆,梦里萦回,这是故乡游子抹不去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