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国情怀的革命母亲向警予
芦荻秋
溆浦,湖南西部的一个县城,隶属怀化市,地处雪峰山区,距革命圣地韶山和谢晋任导演的获奖电影《芙蓉镇》外景地几乎是相同的里程,连续两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谈及的凤凰古城距此只有约150KM的车程。这里是诞生《离骚》、《九歌》屈原文化的发祥地,是八年抗战中国军民开始反攻日寇“湘西会战”的决胜地。风光旖旎、山川秀美是她的自然景观,文脉流长、英雄辈出是她的人文积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无比崇敬的早期共产党人向警予生於斯,长於斯,带给溆浦这块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无上荣光,永不磨灭。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出生于中日甲午海战的第二年、屈辱的《马关条约》签订那一年,内忧外患的意识,救国救民的情怀,注定会注入她的血液。“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位土家族的优秀女儿最终成长为革命先驱是偶然,更是必然。
她是这样的一位早期知识女性。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在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末年,向警予是当时整个溆浦县第一个入学读书的女性。清帝逊位那一年的秋天,她以优秀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继而在1914年又转入由教育名人朱剑凡任校长的长沙周南女校学习。她原来用的向俊贤的名字就是在这里改成更加响亮的向警予,寓意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求学救国。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胸怀和志向,令人钦佩。两次出国求学,坚定和丰富了她从事革命事业的崇高理想和思想源泉。在法国留学期间,她如饥似渴的学习法文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25年10月,再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亲身感受到十月革命后苏联欣欣向荣的革命景象。难以想象的是,在那个年代,她这个刚刚21岁的师范毕业生竟然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创办起男女合校的溆浦小学堂并亲自担任校长。她亲作校歌:“我们姊妹一堂,相爱相亲。现在已是男女平等,天然淘汰,触目惊心!愿同学们作好准备,为我女界呵,大放光明”。她注重传授新知识,宣传新思想,尝试男女同校,被誉为“旧社会的清道夫,新思想的传播者”。
1922年,向警予自法兰西回国后负责党的妇女工作,亲自担任《妇女周报》的主编,于繁忙的工作中频频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号召妇女觉醒和解放。她经常到上海平民女校授课,是大作家丁玲的老师。组织能力极强的向警予同志不仅带领妇女同志积极开展革命斗争,而且注重发现、培养革命火种和斗争骨干,在她的引领下,曾任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张琴秋等一批女界代表成为我党第一代杰出的妇女工作领导者。
她是这样一位女权意识的觉醒者,女权运动的倡导者、践行者。向警予自幼崇拜花木兰式的人物。武昌起义枪声即将响起的1911年5月,16岁的向警予在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曾与六名女同学结拜,其中就有丁玲母亲、同为女界先驱的蒋胜眉。她亲拟的誓词是:“姊妹七人,誓同心愿,振奋女子志气,励志读书,男女平等,图强获胜,以达到教育救国之目的。”他曾呼吁“为花季少女解开裹脚布,为广大妇女争取参政权”。她身体力行,担当新女性的代表。她敢于违抗父亲意志,独自到小军阀家,当面表示拒绝对方的求婚。
她是那样的热爱生活,热爱家庭。1923年,在中共三大上,通过了向警予提出的一系列有关男女平权、保护妇女权益的条例,其中就有母性保护一款。赴法勤工俭学期间,共同的信仰,志同道合的她和蔡和森结成革命伴侣,在法国小城蒙达尼举行的简朴婚礼上,两人是并肩坐捧一本《资本论》拍下的结婚照。先后出生的女儿和儿子,仅差两岁,足以说明他们夫妻恩爱,热爱家庭。迫於忙碌而艰苦的工作条件,一双儿女只能被托付给家人、亲戚养育。兼有革命者和慈母双重角色的向警予时常牵挂自己的亲骨肉。或许有某种预感,1927年3月,在临近被捕前的一天,惦记家人的她带两个孩子与公公、婆婆拍下了唯一的合影,但这却是一张令人心酸的与家人的诀别照。在狱中,备受折磨间隙,向警予常常把两个孩子的照片贴在脸上,放在唇边,轻轻呼唤着两个幼子的小名。这呼唤透露着的是人间至情,是对生活的深切眷恋……。在有限的、可怜的短暂时光里,她给儿女留下了“小宝宝,小宝宝,妈妈忘不了,希望你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这令人肝肠寸断的儿歌,久久回响在天地间。
她是这样一位追求真理、信仰坚定的革命者。向警予很早就把自己的事业同祖国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1919年,她参加毛泽东、蔡和森组织成立的“新民学会”,思想开始逐渐倾向于革命。她还是湖南女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创人。1919年12月25日,作为第十二批留法勤工俭学的一员,与蔡和森、蔡畅兄妹,陈延年、陈乔年兄弟,还有她未来的婆婆葛健豪一起,在毛泽东亲来送行的挥手告别中,搭乘“盎特莱蓬”号法国邮轮从当时的沪东黄埔码头起航赴法。令人景仰的是,葛健豪作为一位时年五十四岁的老人,她是蔡和森、蔡畅的母亲,反清志士“鉴湖女侠”秋瑾的闺中好友,没上过一天学的这位革命母亲,在人生的四十八岁开始学识字,这次又护佑她的孩子们远渡重洋赴法。要知道,那时乘船到法国马赛港需要在海上颠簸三十五天,我十分惊叹于老人的顽强毅力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欲望。
她是这样一位忠于理想、敢于牺牲的革命殉道者。在法国学习期间,已成为革命伴侣的向警予和蔡和森,经常发起“怎样救中国”的思想讨论。在巴黎以南约100千米的水城蒙达尔纪独吉公园,向警予和蔡和森一起为部分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作拯救中华、拯救世界的主题演讲,介绍《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并最早提出成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正是在这一阶段,向警予同志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
向警予同志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位女中央委员,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是我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的先行者。她三十几岁便被称为“革命的老祖母”。毛泽东称她为“模范妇女领导者”。
要奋斗总会有牺牲。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叛徒告密,向警予同志与夏明翰同时被捕,1928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33岁的革命先驱向警予被枪杀于武汉余记里空坪刑场。对向警予的牺牲,天地同悲,就连南社发起人柳亚子也写下“雄词慷慨湘江向,情话缠绵浙水杨。长痛汉皋埋碧血,难从海国问红妆。”,沉痛悼念这位家国情怀的巾帼英雄。三年后,向警予同志两个孩子的父亲、担任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我党重要领导人蔡和森也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36岁。
今年是革命先烈向警予遇害九十五周年。沅水滋润的今日溆浦大地,百业兴旺,生机勃勃。山高路远,座落在溆水河畔的向警予同志纪念馆,虽不能至,我心向往之。
写到这里,我这位读大学期间入党、党龄已满36年的后来者对怀抱坚定信仰,并用激越的精神去践行,“努力做人,努力向上”,至死不渝的向警予同志只有顶礼膜拜。我想起诺奖获得者印度诗人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在我心中,向警予同志正是一朵永不凋谢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夏花。

作者简介:赵洪宪,男,笔名芦荻秋,河北广宗县人 ,中共党员,现任邢台市教育局一级调研员。作者系邢台市作协会员,北京华夏永兴文学院客座教授。作品散见《散文百家》、《中国教育报》、《河北日报》,人民网、海外网、搜狐网、中国青年网、北京头条、华人头条等省级以上海内外报刊和新媒体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