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旅游的自说自话
红 榜 作 家 资 深 报 人 卢发生
重读旧书《瓦尔登湖》。几年前读此书,读到的是“减少欲望”,今日重读,读到了“旅行”。
“旅行”一词,出现在本书的结尾。梭罗告诉人们,要做一个“称职的游客”,而不是历尽艰险“到此一游”。他说:“地球的另一面并无奇特之处,那里居住着我们的同类。”真正等待开发的是我们自己,在我们自己的思想领域,每个人都是国王,相比之下,沙皇的帝国也不过是不值一提的微末小国,是冰天雪地中的一小块陆地。人们总是期待着出发,“却没有一条船敢放在一望无际、极目远眺也看不到大陆的内心海洋上航行。”
为了加重自己的论证,梭罗引用了十七世纪哈宾顿的诗:
如果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内心,
你将会发现那里有一千米未曾涉足之地,
那就去那里旅行吧,
成为家庭宇宙志的地理专家。
梭罗在瓦尔登湖自建木屋,自给自足,看日出日落,听风起鸟鸣。一部《瓦尔登湖》不过告诉人们:“生活越简单,宇宙运行的规则也越简单,寂寞将不再是寂寞,贫穷将不再是贫穷,懦弱也不再是懦弱。”
他的旅行只是止步在瓦尔登湖,他的心灵旅行却照亮了几个世纪,也许还会光辉灿烂地照耀下去。他对于旅行的感悟源于几年里在瓦尔登湖的“旅行体验”,发自内心的东西还是比较靠得住的,我坚定地认为。
旅行,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行动,不只是走出去又走回来。它与自己的心灵有关,心有多大,旅行的天地才有多大。
徐霞客壮行天下,写出了《徐霞客游记》,同行的一个和尚中途倒毙,他是背着其尸骨到达目的地。今人也有类似“称职的游客”,比如写红色大散文的梁衡,比如余秋雨,比如我的朋友,写文化散文的任蒙……但是值得称道的作家已经不多,近似屈指可数。
摩肩接踵之际,如何安放旅行的心灵?不能安放心灵的旅行,何如在心灵里安排一次壮阔的旅行?

旅行,关乎成长。詹嘉会在其撰写的《旅行与成长》的序言中说:“所有的成长,到最后总是一次旅行。”旅行是为了成长,那么旅行的方式就是可以选择的,是应当自成目的的。
我对纯粹的旅游没有什么兴趣,节假日的拥挤自不待说,即使平时出游,多半的时间也都花在了路上,真正停留的时间很少,再加上很多的景点夸张过甚,使人预期很大,最终往往失望也大。尤其是没有文化内涵,没有震撼人心之气魄,让人徒留遗憾。我觉得,喜欢一个地方,就在那里住一段时间,留连于其间,慢慢地走,细细地看。
很多人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有人说,不读书,走万里路,充其量也只是一个邮差。这个世界上的道理有很多,但是,适合自己的道理却只有那么几条。我讨厌那些整天讲道理的人,什么成功学,什么心灵鸡汤,什么温情故事……尤其是在这个自媒体泛滥的时代,无聊至死,没有节操,没有节制,没有是非黑白善恶美丑,这就是毁灭的征兆。
其实,很多时候,很多问题,走了许久,想了许久,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原点。不管这个世界如何的浮华虚妄,我们还是会在寻找原点的路上沉静下来。就像我们今天依然对先秦的那些思想家们的作品痴迷,我们依然对希腊的先贤们充满敬意,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我们能够看到的原点。阅读他们留下来的文字,体会经典的意义,历久弥新,才是经典的品质。
世界这么大,我哪里都不想去。这个社会太现实,而我们本身就置身于这个现实的社会之中,无须体验。其实,我们所谓的体验社会,无非是想明白这个社会之中人际关系的真相而已。真正的体验应该是更深刻的理解这个社会,进而构建自己生命中的社会现实。就像我所听到人们对社会的描述,实际上那是他们自己眼中的社会,他们用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出来。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社会。
我深夜读着正版的《任蒙散文选》,这个五一便有了一点意义。对于我来说,我终于有这样的一段时间来好好地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考了。我所处的生活,不断的考验着我的耐心与良心,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有的在溃败,而有的在生长,每天重复地走在小镇的大路小路上,我都在想着这一天的开始与结束,这期间包含着多少东西,件件都沉入自己的心底,或者沉淀在这些文字之中。
家里还放着不少的书,但我知道这一段时日里期,可用来读书的时间是很少的,用电脑的时间会很长,有些文案还得继续准备,还有公众号内容也得更新。这些不管糟糕也罢,不管稍好也罢的文字,依然流淌在我敲击键盘的手指下,这便是我的生活,一直都在穷忙,都在流动,不会呆滞,也不乏生动·······
如此精神上的旅行,自说自话而已,朋友们亲戚们熟人们正在国内国外热热闹闹地旅游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