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虎五一假期回乡记
文/樊春亮
我叫小老虎,是个不到九个月龄、从来都没有出过西安城的乖宝宝,奶奶在家天天教我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面对即将来临的五一小长假,早就计划带我回家乡大荔、韩城看看,好期待呀!
第一天(4月28日下午),为了防止高速公路拥堵,爷爷奶奶决定趁大家还没有放假先带着我回大荔,爸爸妈妈第二天回来和我们在大荔汇合。下了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只见蓝天下大片麦苗青青,槐花洁白幽香,花儿五彩斑斓,是和繁华城市不同的景色,正如那首歌所唱:去外婆家的路上风是暖的,心里是甜的……,我乖乖的坐在自己的安全座椅上,看着目不暇接的田园风光,根本顾不上哭闹,一路畅通无阻,一个多小时后就到了大荔。
打开院门,只见蜜蜂嗡嗡采蜜,麻雀叽叽喳喳,铜钱草绿油油,小葱苗排排坐,美丽的月季花正在怒放,五颜六色争奇斗艳。奶奶说咱家的月季花还会变色呢,你看刚开的花是黄色,随着太阳光的照射会逐渐变为粉色、红色,学名叫“光谱藤本月季”,真是好神奇的花啊!爷爷打扫完卫生后,把爬行垫在院子铺好,让我在上边随意撒欢、翻滚,真惬意!直至天黑夜深我也不想回屋睡觉。
第二天(4月29日)一大早,窗外的鸟鸣声此起彼伏,吵醒了我的美梦,形成一幅“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画面。吃过饭,爷爷奶奶便迫不及待地用婴儿车推着我到百米外的农田散步,一望无际的麦田郁郁葱葱,爷爷感叹说看着这绿油油的麦田,感觉非常亲切和踏实,小麦是做馒头和面条的原料,今年雨水好,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还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过几天要带我回来拾麦穗、挖野菜、捉知了,重温他童年的快乐时光,我悄悄地用小手试着摸了一下尖尖的麦芒,怎么有点扎手呢?
爸爸妈妈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拥堵终于回到了大荔,全家人坐在干净温馨的小院里聊天,爷爷讲述了我们村子婆合村名的来历:相传,隋文帝杨坚的母亲曾在我们村子附近讨饭,善良的村民们帮她度过了难关,后来杨坚当了皇帝后,赐名我们村子为北婆婆、南边的村子南婆婆,还修了庙表示感谢和铭记,后来南、北婆婆合并称为婆合,原来我们村子的名称来历不凡、还是皇帝赐名的呀,妈妈还给我讲绘本、唱歌,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其乐融融。
中午,我们到大荔有名的陶氏拉面吃饭,因为我太小,只给我喂了香喷喷的月牙烧饼,那一碗细如发丝的拉面,闻起来香极了!我还是第一次来到饭店吃饭,见什么都好奇,就热情地和每一个顾客都打招呼,他们问我多大了,可惜我只会咿咿呀呀,只能由父母替我回答。
下午,全家人去看望了姥姥(当地方言,妈妈的奶奶),她老人家身体十分健康,姑奶、姨妈和舅舅们争着抱我,看来我非常非常的有人缘呀。接着,又顺着242国道开车去兜风,路边的巨大沙丘吸引了我,原来这里是洛河和渭河的交汇处的天然沙漠,爷爷抱着我让我把脚踩在软绵绵的沙堆上,好舒服呀!远处有好多人在滑沙,非常刺激的大呼小叫,我恨不得赶紧长大和他们一起玩个痛快!
第三天(4月30日),告别大荔,回到韩城。我们的家就坐落在桢州公园旁边,妈妈说她小时候经常拿着食物到湖边喂鸭子和金鱼,连树上的小鸟都是她的好朋友,一定要带我去玩。稍作休息,奶奶把准备好的干馍带上,全家人一起来到桢州公园,只见这里绿树婆娑,湖水荡漾,小朋友们有的在玩滑轮,有的在踢球,我挣扎着想下来自己跑,才想起自己还不会走路呢!来到湖边,只见几只麻鸭排着浩浩荡荡的队伍游了过来找吃的,我激动的手舞足蹈,蹦蹦跳跳地不停欢呼,连爷爷都快hold不住我了!
第四天(5月1日),一大早去韩城文渊阁酒店行门户,吃了韩城馄饨,奶奶说韩城馄饨的外形像一个个小元宝,有着和和美美、吉祥如意的寓意,是当地特有的待客、婚嫁、生日等喜事必吃的一种美食。吃饭时遇见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说我长得像妈妈小时候,夸我一点都不认生,胖乎乎的十分可爱!全家人顺便在韩城古城逛了一圈,给我买了一双手工缝制的老虎布鞋,我很喜欢,赶紧穿在脚上不停摩挲老虎的胡子。这里的街道由青石条铺设,古香古色,游客熙熙攘攘,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奶奶曾经在这里工作过,对这里非常熟悉,她说韩城是一座有着1500多年的古城,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坐落着司马迁祠、党家村、金塔、三庙、毓秀桥、县衙等古迹,有着讲不完的历史故事,长大了一定带我好好看看,接受韩城文化的熏陶。
中午,我们驱车来到50公里外美丽的凿开河边的姥婆家(方言,妈妈外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山清水秀,小河弯弯清澈见底,蝌蚪们游来游去,像一座世外桃源般安静,空气中弥漫着花椒的清香,是全国著名的花椒产地,花椒这颗金豆豆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吃过饭和热情的家人们坐在紫藤花架下拉着家常,大家合影留念,而我已经非常瞌睡,坐上车赶紧关机睡觉。
第五天(5月2日),爷爷的朋友家有喜事,邀请我们去韩城井溢村的家里吃羊肉饸饹。羊肉饸饹也是韩城特有的美食,妈妈说自己上大学时和众多韩城在外的游子一样,回到韩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饸饹加芝麻烧饼,才能心满意足地回家,这次一定要吃上三大碗才能过瘾!果然,那一碗碗红油喷香飘着翠绿韭菜叶的饸饹,看着非常诱人,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神情可以看出来,滋味肯定不一般!妈妈夸赞地说这是地道的家乡味,非常正宗。因为我还太小不能吃辣,只好眼巴巴的看着他们吃的不亦乐乎,我安慰自己:好饭不怕晚,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多吃几碗。
回家时路过妈妈和奶奶的母校----西庄中学,它巍峨气派的大门吸引了我,这里是爷爷曾经工作、全家人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爷爷介绍说这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渭北名校(1923年建校),毛泽东主席的俄文翻译、秘书师哲曾经在这里读书;《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也曾在这里半工半读;建校以来考取清华、北大等著名院校的学生有15人之多,其中1987年高考就有4人考取清华大学,杨恒林同学夺得了当年陕西省理科状元;西庄中学姚绪荣老师一门四子三清华,成为三秦佳话,轰动一时。妈妈动情地说操场上的秋千、高低杠和乒乓球台,都见证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少年时光,至今回忆起来依然无比留恋和怀念。我们全家下车合影留念时,还偶遇了妈妈的发小张睿阿姨,真是有缘份呀!
下午,奶奶又带我去家附近的韩城文化馆五楼看“秀水明山画卷长”五人画展,这也是我第一次看画展,也是看画展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只见那一幅幅山水人物画,让人忍不住拍手叫绝。王芝霞奶奶认真地介绍了每一幅画的构图和寓意,说每一幅画就像是自己的孩子,需要倾注心血,百般呵护,才能与观众见面。高万年爷爷的韩城八景图非常细腻,层次感突出,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冯少如老师画的荷花雍容闲雅,充满诗意,画如其人一样漂亮温婉。卫学军(笔名蚂蚁)老师的钢笔画,风格独特,注重写实一丝不苟,细节具体,形象非常生动。李爱民老师的画充满乡土气息,让人看了亲切,像是自己家门口的某个场景。我虽然还看不懂它们,但从奶奶认真地眼神里我读到了喜欢和赞赏,长大了我也要跟着奶奶学画画。
第六天(5月3日),不知不觉就到了返程的日子,虽然是第一次回到家乡吃美食、听故事、会亲友、看画展,有点走马观花,但是收获满满,同时我也深深地爱上了家乡,非常渴望下一次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