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再别
——兰航母校行纪
作者 马颖熹
白塔山与五泉山遥遥相对,在我的感情中依然是金城的风光。黄河的波浪流淌着往昔的节奏,命运注定它不会衰老,当然也不在年轻。两岸新添的楼厦却给我陌生感。无论怎么母校落实了我的梦想,阔别八年的兰航仿佛我的摇篮,当我坐上启程的车,母校兰航增添了我感情的波动。
一
2011年9月我以一名学子的身份,来到兰州航空工业职工大学求学,直至2015年6月离开。在近4年的学习生活中与母校产生了无法割舍的情感,在美的语言也不可复原多年的记忆、也表达不尽我心中的思念
当年离别之后,多次想探望我的母校,因工作繁忙和家庭俗事的干扰不能如愿,只能梦里常常往返,在我的宿舍睡一会儿,在教室继续上课,与我的同学们畅谈人生。
今年五一,一次有幸的机会,来到兰州。办完事立刻坐上72路公交,走向母校,一路上我左顾右盼,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地方。道路两旁整洁的花园代替了曾经的老旧房屋,游人比当年增多,路边的凉亭与人流如繁华烂漫,相比风姿。
不觉车停靠在万新路口,我下了车看到眼前的景物便控制不住心波起伏跌宕。推陈出新使人类社会走向文明,曾经的万里西村苏式旧楼已无踪影,曾使兰州风光的景色化为一空,被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代替。十年来只有我的记忆没变,那种真境是我经典的记忆,因为那些情景那些建筑物曾重负着一种使命。曾造就了兰州辉煌的历史。于是,缅怀之情油然而生。但愿文字留下那些景物的芳华时代。

二
凭着记忆我向母校走去,经过大概700米的路程,熟悉的粉红色办公楼出现在眼前,与周围的建筑群相比,历史的厚重感使它十分新鲜,今天能看到历史的任何一种事物都是新的收获。比如秦兵马俑,故宫,楼兰古城……

此时我眼前母校粉红色的办公楼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哲人,鲜活着一种象征。此刻离别重逢的感情拉开我一幕幕记忆。 母校不但有《晨露》,还有日落黄昏的风景,独特的学科使长空有雄鹰飞动。黄河的流水谁都无法改变。我的母校那些原始的房屋若能延续它的生命,必能见证一段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史,像大雁塔,黄河铁桥留下原始的真情,才有高强度的文化性。
本来走进校园仔细敬游,只因时正五一假期,没能进去。最后再门前久久的把能看到的一物一景看了几遍,抚摸了一下围墙,拍下了照片留作纪念。
穿过万里小学,来到母校2号公寓,望着眼前的三层白色小楼,思绪飞回到10年前,当时我住在311宿舍,和我同住的有王誓邦、孟洋、任勇彦、周飞龙等8人。现不知他们都身在何处,我在宿舍楼前想着怎么能联系到当年的知音。散有时节,聚在何日呢?我祈祷着缘份。

记得我刚到兰航的第二个学期,北方的初春依然寒冷,我晕倒去往教室路上的花园里,多亏同学们的帮助,才将我送到医院,出院后常常倒水吃药,假期他们把我送到车站,一直照顾我到毕业,同学也如兄弟,堪比骨肉亲,这份胜似兄弟般的感情我怎能忘怀呢。我心如海涛,时而若回旋的流水,真情难遇,难守,每次梦乡回来又走进愁乡,挥之不去。十年了,不知兄弟们身处何方,生活的怎么样……

三
到母校最想拜访的还是当时我的班主任李晓芹老师,记得当时同学们找到我时已经晚上11点了,她知道我的病情后,放下正在发高烧的两岁女儿,前往万里医院(因医疗条件问题后来转到兰空医院安宁分院),整整陪了一个晚上,直到第二天早上我父母赶来。我看到她两个肿了的黑眼圈,心里不是滋味,心想,传统文化,师道父母情,她行为表达若骨肉之亲。回家修养时她给我买了营养品,并在修养期间常常问我的病情。
带着这份感激之情,我约了一下老师,次日中午我们终于见面了。10年的岁月并未在她身上留下印记。期间她表示非常感谢我能来看她。我想,虽然相隔10年之久,我怎能忘掉您对我的关怀之情。传授知识您是我的范本,在人生道路上永远是我的老师。两个小时话8年的人世沧桑时间虽短,而老师深情、纯真却是很长。又留下了人生的课程:德是人世的立身之本,才可成就事业,处世之道,处事之道必须德才兼备,为人师表并不是老师给学生上完一课就了事一宗。我与老师多年的一面,她没有留下世俗的成分。只有老师的初心。

分别的情只有脚步的苦涩,苦涩犹如骨肉的分割,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我踏上返回平凉的班车,白塔山与五泉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静谧如画,车向前行驶,我的母校,我的老师渐渐地与我由近到远,离别的难只有寄托于再见中……
2023年5月7日星期日
1.马颖熹,回族,祖籍陕西西安人,生于甘肃平凉,兰州航空工业职工大学2011级毕业生;
2.图片来源:本文作者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