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畈枇杷又熟了
刘 凌
“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这是古代诗人对枇杷的赞美。五月的大畈,天空蔚蓝,大地碧绿,在这蓝绿相间,蚕开始作茧,枇杷渐渐变黄了。一粒粒黄枇杷,似乎是天地之间琢炼的一枚枚金丹,美味清馨,温阳益气。
自古以来,枇杷入诗入画入心,深受人们的喜爱。宋代苏颂《图经本章》云:“木高丈余,肥枝长叶……其木阴密婆娑可爱,四时不凋。”在民间的认知里,枇杷“秋萌、冬华、春实、夏熟”,禀受一年四时之气,寒暑无变,披雪扬花,质贞松竹,四序一采。宋代诗人宋祈曾作诗咏叹:“有果实西蜀,作花凌早寒。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近代著名画家张大千笔下的枇杷叶喜气洋溢,清风出尘。吴昌硕创作了许多以枇杷为题材的国画,其中一幅题诗意味悠长:“五月天热换葛衣,家家芦橘黄且肥。鸟疑金弹不敢啄,忍饥束向林间飞。”齐白石对枇杷更是情有独钟,他描绘的枇杷饱满丰盈,通透自然,连散落篮外的几粒果实,也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在人们的记忆中,果树一般都是春天开花,夏天结果,秋天成熟。但枇杷却像那凌霜傲雪的红梅一样,不炫耀不攀比,不竞芬芳,不图欣赏,在初冬瑟瑟的寒风中绽放朵朵小花,在春天和煦的阳光里结成团团青果,在初夏绿叶的掩映下收获丰硕的果实。
枇杷果又名金丸、金弹、芦枝。暮春初夏成熟,色如杏黄,甘甜诱人。半青半黄的枇杷色调分明,涩酸相加。熟透的枇杷,圆润似乳,果汁鲜美,入口能使味蕾沦陷,酸甜的味道一路顺延,在唇舌肺腑之间缠绵不已,似清泉流淌,沁人心脾,韵味无穷。在南方,枇杷素有“早春第一果”美誉,被赞为“果木中独具四时之气者”,与樱桃、杨梅并称为初夏水果三绝。
枇杷,还可入药,最能润肺。《食疗本草》则说:“煮汁饮之,止渴,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树叶晒干去毛可供药用,有化痰止咳、和胃降气之效。在当今新冠肺炎病毒变异的大环境下,最宜成为宠嘉的养生果品。枇杷材质棕红色,还可制作木梳、手杖、农具柄等。
夏初,又是一年枇杷成熟的季节,我和几位诗联朋友受邀前往大畈镇观光采风,每到之处可见枇杷挂满树桠,黄橙橙的枇杷一串连着一串,一簇贴着一簇,酷似一盏盏小红灯笼,漫山遍野的黄色散发出神奇的魔力,牢牢拴住人们的目光,仿佛置身于一片枇杷的海洋,久久不愿离去。据介绍,大畈镇枇杷种植栽培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现有百年枇杷古树35株,属全国罕见。由于地处鄂东南低山丘陵地带和库区,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是我国枇杷最佳栽培区,也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枇杷生产基地。所产枇杷个大、色艳、味美、汁多肉厚、可口爽心,“隐水枇杷”获国家绿色品牌认证商标,“大畈枇杷”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如今,该镇共有3000多农户种植枇杷,种植总面积达2.4万多亩,年产量可达2万吨,综合收入可达1.2亿多元。好客的小镇主人不仅陪同参观了枇杷科普馆,为我们讲解了枇杷的种植和管理知识,还带大家品尝了即将上市的鲜嫩枇杷和枇杷膏、九宫牌枇杷饮料。
枇杷根植于渔乡老百姓生活中,四季安然,温婉清美,倚风凝笑,堪称绝味。赞赏之余,感赋一首:
金果累累挂满桠,
迎宾领客展颜华。
羞惭杏李难增色,
映衬玫瑰悄伴花。
润肺滋心施妙术,
生津养胃作行家。
游人盛品酸甜味,
一路欢歌一路夸。
(2023.5.8)
作者简介:刘凌,咸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湖北省楹联学会理事,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诗文散见国内多家报刊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