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店厚蕴耀古今
作者:张泽新
对于赊店,我是1996年从央视“赊店老酒,天长地久” 广告中才知道有这个地名,其他一无所知。今年四月,朋友约我自驾游河南,首选赊店的理由:赊店古镇,古色古香,底蕴深厚,文物遗存的原真性、商业格局的完整性、诚信文化的独特性,全国罕见。这一说辞给我以极大的诱惑。于是,当天下午约定,次日凌晨出发,开始了古城赊店的踏访之旅。
赊店古镇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社旗县,南阳盆地的东沿, 古称“赊旗店”,因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赊旗访将,起兵反莽”而得名。相传,刘秀被逼逃到中原一个叫兴隆店的小镇,在一家酒馆里自酌自饮,猛抬头看见酒馆门上酒旗猎猎,上书“刘”字,突发奇想,何不赊下酒旗举义聚兵,推翻王莽暴政!后来,刘秀称帝,信守承诺,赐名兴隆店为赊旗店,并让这个小镇享有皇城同等规制。
沿着秦砖汉瓦的老街旧巷,踩着古城光阴的影子,凝望前人修行的道场,抚摸千年岁月的沧桑,我像一个文化的饥渴者,饱餐着赊店的古朴、深邃与厚重,品味着赊店的历史、文化和信念。
赊店古镇始于汉,兴于明,盛于清。因地处中原腹地、坐扼南北通衢,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在中国古代茶叶贸易中占据枢纽地位,成为中蒙俄万里茶道的中转站和九省商品集散中心,曾吸引十六省的商贾在此投资经商,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齐名,并称全国四大商业重镇。史载,古城面积1.95平方公里,鼎盛时期人口达13万人,城墙高三丈,周边十里长,72条街道分行划市,36条胡同商铺林立,每日商旅不断,不问朝夕,河道停船一次可达500多只,其盛况有诗为证:“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难怪民间有“金汉口,银赊店”、“天下店,数赊店”之说。
赊店古镇1900多年的历史中,沉淀的美好让社旗人引以为傲。有史为证,仪狄在这里造酒,孙思邈在这里采药,刘秀在这里赊旗,慈禧在这里题龙虎二字,孔尚任《桃花扇》中的老艺人苏昆生在这里悲歌。有人概述赊店古镇有九大特色:一馆俩河三街隔,四别五阁六个场,七坑八洞(同)九门开。这“一馆”,就是赊店镇的山陕会馆,“俩河”,指潘河、赵河环绕赊店镇。所谓三街隔,指的是老街、西小街、河南街三条街道,中间不仅隔有河流,而且又隔有寨墙。九门分别是庆裕门、承恩门、乾维门、迎旭门、文明门、炳文门、挹爽门、扬武门、源流门。
赊店古镇的整体建筑以“明清一条街”——瓷器街为中心,这是古镇历史最繁华的中心街道。古镇街道两边分布着庙宇、镖局、酒馆、厘金局、票号、会馆、老字号等古建筑,是中原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徜徉于古镇,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厚文化气息。赊店古镇因商而兴,文化丰厚而独特。有以清代建筑群为代表的古代建筑雕刻文化,有以山陕会馆、福建会馆为代表的商业诚信文化,有以厘金局、票号为代表的税务金融文化,有以镖局、码头为代表的交通运输文化,有以关帝庙、火神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等等,在全国范围内独具特色,鲜有雷同。
山陕会馆古朴厚重,有着历史的纵深感和沧桑味,是赊店古镇一张独特而耀眼的文化名片。它是晋商和秦商为了联络乡谊、沟通商情、接官迎仁、祭神求财而集巨资修建的一座富丽堂皇、巍峨雄伟的古建筑群,三组建筑,三进院落,内分照壁、悬鉴楼、大拜殿、春秋楼四个主体建筑,层层叠叠,蔚为壮观,被称为“国之瑰宝”。山陕会馆占地面积上万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至光绪二十八年建成,全部工程历时136年,足见其规模的宏大浩繁。
走进山陕会馆大门,一对高高的大铁旗杆特别醒目。仔细端详,发现旗杆顶端各有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中间各有四条活灵活现的青龙盘绕,底部各有一铁铸大狮子,整个旗杆浑然天成,构图之巧妙,工艺之精湛,造型之完美,大气而壮观,令人叹为观止。据说,旗杆高17米,在这里已矗立了200多年。旗杆上刻有“大义参天”四个大字,昭告着古镇的商业精神。
山陕会馆的琉璃照壁,是仿北宋故宫九龙壁修建,高10.4米,宽13米,厚1.7米,单檐硬山顶,是用1000多块彩釉大方砖砌造而成。上面遍制浮雕,工艺精巧,色彩绚丽,奇丽厚重,优美气派。壁的两面饰有精巧剔透的“二龙戏珠”“龙虎争斗”“丹凤朝阳”“鲤鱼跳龙门”“凤穿牡丹”“五龙捧圣”以及姿态各异的九条龙和福、禄、寿等图案。据说,照壁上的“二龙戏珠”,龙戏的并不是宝珠,而是蜘蛛,立意商人们希望自己的商号如蜘蛛网,遍布全国各地,生意四通八达,发展无极限。
照壁作为中国古建筑的特有形式,其装饰风格主要有 海漫式和盒子式。所谓“海漫式”,即以整幅壁面组成一幅完整的图案,多以龙与海水图案为主;所谓“盒子式”,就是仅以砖雕或石雕装饰照壁壁面的中心部位,或为菱形,或为椭圆形。与其他地方会馆照壁的单一装饰风格不同,赊店山陕会馆的琉璃照壁则是将这两种风格完美结合于一体,将各种琉璃烧制的吉祥植物、吉祥动物、神兽,匾额与楹联、变形“福”“寿”字等图案巧妙组合成一幅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完整画面,既有相对独立的“盒子”装饰,又有海漫式的画面效果,主次分明,衔接自然;既富丽堂皇,又和谐流畅;既给人以直观的美感享受,且富有厚重的文化内涵。可谓全国会馆类建筑照壁装饰艺术之最。
内照壁正中横书“义冠古今”。两侧竖写两副对联“浩气已吞吴并魏,麻光常阴晋与秦”“经壁辉光媲美富,羹墙瞻仰对英灵”。经壁与羹墙指代孔子和尧舜,将关公与他们相提并论,表达了山西、陕西人对关羽这个同乡仰慕追念之情。字迹采用金黄色古写隶体,显得庄严肃穆。
照壁后面的悬鉴楼,又称“八卦楼”。“悬鉴”典出《新唐书·魏征传》,这里把戏楼比做高悬之鉴,避直白而增雅意。整个外观结构设计,宏大气派,精彩绝伦。飞檐下边金龙缠绕的巨匾上,“悬鉴楼”三个浮雕大字苍劲古朴,堪称一绝。悬鉴楼高30米,东西宽17米,分上、中、下三层。环楼上下,均有木石雕刻的神话传说、戏剧故事、人物装饰等,木雕以高浮雕、深透雕为主要雕刻方法,刀法细腻,层次多变,构思巧妙,形象传神。
戏台上方悬匾之上又出一飞檐,形成八角高挑、飘飘欲飞之势。楼之上下左右,以技艺高超的木石雕刻及风格独特的彩画艺术装饰得美轮美奂,而且左右辅之以敞开式的钟、鼓二楼,一反它处古建筑将封闭式的钟、鼓楼置于神殿两侧之常规,使其形成风格别具的乐楼组群。三楼翼角交错,似分似连,相映相衬,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有学者称悬鉴楼为“华夏古戏楼的典范之作”,实不为过。
穿过万人庭院,就是山陕会馆中心建筑大拜殿和大座殿。大拜殿前的石牌坊先声夺人,吸人眼球。这个石牌坊虽不算太高也不算太大,但文化蕴含之丰富和雕刻技法之多变,令人啧啧称奇。石牌坊为柱础式结构,中坊为三间四柱,下部斜铺“九龙口”神道,并置八级台阶接于庭院地面。“九龙口”神道宽1.98米,长2.06米,以整块青石雕成,中心雕“三龙戏珠”,龙体盘曲,瞪目劲爪,体周祥云缭绕,身下波涛汹涌。边框周雕八龙,虽小巧而展雄恣。整幅雕面雕镂深,起伏大,立体感极强,构图重气氛,雕工细致入微。
石牌坊高高屹立于月台前沿,与月台石栏连成一体,组成了一道参差起伏、完整独特的石雕艺术风景线。其总体造型之柱础结构,增强了牌坊上部的灵秀感和透视性,立面效果简洁明朗,造型窈窕秀逸;而其下部的造型风格与上部截然相反,硕大雄壮的须弥座、抱柱石和实心栏板、寻杖,均给人以厚重浑实之感。
石牌坊的雕饰艺术更是集多种雕刻手法于一体,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平雕、线雕,应有尽有,依据不同位置之艺术表现需求,合理组合,巧妙连接。正面及平板枋上瞩目位置多用透雕与高浮雕,表现其立体与华丽的艺术效果;背面与须弥座则多用浅浮雕、平雕、线雕,尽展线条之流畅与图案装饰之美;圆雕之英招、麒麟、狮、虎造型各呈异态,排列整齐,虽体型小巧,但整体组合后极具气势。
石牌坊的雕饰内容与其它庙宇相比更具特色,李白、杜甫、八爱图、《封神演义》故事、历史典故,大都置于显著位置,文学色彩浓郁。而众多立意鲜明、对仗工整、书体各异的匾额、楹联更增强了牌坊的文化内涵。
走进大拜殿,我才发现大拜殿与大座殿为前厅后殿相连的神殿组群。前厅为卷棚顶,是山陕商人聚会与祭拜关圣之地,谓之“大拜殿”;后殿为关公神位所在之地,谓之“关帝大座殿”。大拜殿楼高15.4米,面阔15.39米,进深9.6米。建于同治八年(1869年),大殿建在高台之上,为重檐庑殿式建筑。因居会馆中心的特殊地位,自然成为装饰的重中之重。
前殿为宴会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殿檐下木刻“西游记”、“封神榜”等图案,雕工精巧,形象逼真。殿前两侧,各有大石雕,高五尺余,采用浅浮雕与透雕相结合的雕法,右壁石刻“渔樵耕读”,山水亭台、人物、鸟兽,雕琢精细,布局严谨;左壁石刻“十八学士朝瀛洲”,雕造工巧,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大殿左右筑以陪殿,东为药王殿,西为马王殿。陪殿之前,均建有东、西廊房各十三间,把大拜殿烘托得更加雄伟、肃穆、壮观。
大座殿位于大拜殿之北,与大拜殿之间以勾连搭结构相连。台基高于大拜殿地面16厘米,其间设既可蓄排水又寓含“财源广进”之铜池,另于其东、西侧各设一垂花门与药王殿、马王殿相通。
自月台、大拜殿、大座殿呈依次高升之状,突出了大座殿的主体地位。其装饰风格及规模亦与大拜殿有所不同,突出表现其庄重、肃穆、威严之气势。大座殿面阔、进深俱三间,面阔15.39米,进深13.44米,周围设以回廊,廊深1.92米,两侧以二门通回廊。殿之通高24.94米,以二十四根巨柱撑起,重檐绿琉璃歇山顶,为会馆内现存最高大的建筑,其内设会馆主祀神关羽座像。
大座殿四周檐柱高5.6米,其间联以额枋,枋下辅以竖长三角形之雀替。额枋与雀替外侧面以高浮雕、透雕手法雕饰各种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及吉祥动物、植物画面。尤其是人物、神话故事为其主要装饰题材,其形象之生动,内容之丰富,为会馆木雕之最。其布局采用对称、呼应的手法,将众多画面串连为一有机整体,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艺术长卷。
不访山陕庙,不知古镇之璀璨;不到大拜殿,难晓会馆之瑰丽。流连于山陕会馆,我的视觉受到一波波的强烈冲击,心灵被一次次的深深震撼。这里,一座座建筑卓尔不凡,彰显着古老的智慧;一幅幅木雕古朴浑厚,饱含着深沉的意境;一处处石雕浮现生机,昭示着精神的力量;一桢桢彩绘金碧辉煌,闪烁着文明的光芒。这是一个曾经辉煌盛极的艺术殿堂,被古代艺术家赋予了独特魅力的生命以及鲜活的灵魂,我不由得对前人产生无限的崇敬之情。
一座山陕会馆,就是半部商业历史。我在想,赊店山陕会馆一定寄托了先辈行商时的精神追求和心灵安放。从走进山陕会馆的那一刻起,到参观结束,我逐渐明白,山陕会馆是商业文化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瑰宝,“义中取利”是山陕会馆倡导的商业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
崇信尚义,正是先辈们追求的商业道德。你看,悬鉴楼整个木制建筑,没有一颗铁钉,全靠榫卯镶嵌,却屹立百年不倒,正如古镇的商家,相互之间不靠条例约定,只靠关老爷的“信”和“义”,就维系了千百年,庇护了一代又一代商家。那雕刻在石碑上的诚信规则、隐喻于图案中的诚信教化、倡导于匾联中的信义宣言、寄托在关公身上的诚信追求,无不蕴涵着“诚信为本”的思想。山陕会馆现存碑刻九块,其中记述商业道德规则的就有三块。会馆内有一块《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刻着中国现存最早的民间商会诚信规则。此碑初立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碑文记述:“年来人烟稠多,开张卖载者二十余家,其间即有改换戥秤,大小不一,独网其利……公议之后,不得暗私戥秤之更换。犯此者罚戏三台,如不遵者,举秤禀官究治……”。石牌坊中坊上方雕刻着福禄寿三星图案,老秤十六两星为南七星、北六星与福禄寿三星聚合而成,寓意商人若缺斤短两、不诚实守信,就会折福折禄折寿。还有那“义冠古今”“有恪思诚”“仗义秉忠”“冰清玉洁”等匾额,恰如一篇篇信义精神教科书,潜移默化于人们的心灵。山陕会馆以其丰厚的商业文化内涵,成为商会文化之祖脉、重义守信之典范。“一座山陕会馆,一部诚信大典。”诚哉,斯言!
“赊酒赊旗不赊义,食蔬食鱼不食言”,诚信也是整个赊店古镇兴盛的基石。长约400米的瓷器街,聚集了众多老字号商家,除了建筑文化中蕴含诚信文化外,我发现税务金融文化、镖局文化中也透射出深厚的诚信文化。中原第一家私立银行蔚盛长票号严守承诺,靠信誉取胜。清咸丰七年,捻军攻破赊店,许多商家拿银票拥向蔚盛长票号要求兑现,蔚盛长克服重重困难调集资金兑付,其诚信被当地商人广为传颂。现在的蔚盛长票号门店前的一副楹联让人思忖万千:“能济急时需有备果然无患,诚为聚财道积少自可成多。” 有着“华中第一镖局”称号的广盛镖局之所以威名远震,除了镖师的武功高强外,也与他们的操守有关。“诚信敬业,忠于职守,执勤勿惰,护镖争先”,这是广盛镖局的清规戒律。“大智大勇威震四方,立信立义诺重千金”“仁义为本神武为恃,信誉是守鸿业是途”,广盛镖局内的这两副楹联印证了其倡导的“忠义诚信”,镖行天下的理念。还有那搓麻李家发家之谜、老秤传家宝、豆腐街等等流传在民间的诚信故事,以及在瓷器街瓷器坑发掘的文物实证,足以说明“诚信”二字是赊店古镇的灵魂。
古镇逾千年,义薄云天。“赊去无妨,有钱再还”,一个“赊”字,何等大气!赊店古镇这篇镌刻在中原腹地的华章,以磅礴的气势、绚烂的文化,穿越时空,向世人呈现着中华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着商埠文化的恢弘与自信。真诚期待赊店古镇秉承美德,乘风弄潮,华丽转身,续写新篇!
【作者简介】
张泽新,湖北省作协会员,仙桃市作协副主席兼党支部副书记,仙桃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一代人杰张难先》《说痴道怪》《沔水廉思录》等著述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