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居读书笔记
沈 学 印
【0020】逸 事
逸事,即“轶事”。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有些名人在生活中发生的不大被世人知道的某些事情或流传的佳话。也是逸闻。
“逸”安乐、安闲、安逸为逸。也有散失、失传的意思。
逸事,多发生在名人身上。如:高级知识分子、文化大师、学者教授、诗人作家等。他们个个虽不是泰山北斗式的人物,却学贯中西,精通博古,灿烂星空,光芒万丈;且有书生意气,属性情中人。恃才傲物,耿介猖狂,人格独立,任情率真,风采一身,魅力四射,佳话千年,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心若长虹,磊落坦荡。但也时又天真,多有酸气,更狂妄清高,任性行事,唯我独尊;更有迂腐,不合时宜,幼稚单纯,主观偏激,给人们留下风采各异,相映成趣,多是为人仰慕的意情痴事和逸闻佳话。
逸事,有时就象苦咖啡、酸牛奶、甜甘蔗、辣白菜,总在变着口味调剂生活;而更多的时候,却是隔夜茶、凉开水,有它没它人们都会照样的生活,或许还会生活的更好,同样会有滋有味。
一代宗师大哲学家金岳霖为林徽音终生不娶,一生独身,可谓情真意切,忠贞不渝。生活中只靠一只斗鸡为伴,并于此鸡同桌进餐。有时还拿着水果或糖块到街上找小孩玩耍、押宝,往往多是输家,手中的东西自然乐而相送。一次,他在西南联大上逻辑课,讲到兴浓处,忽然停下说:“对不起,我这里有只小动物!”说着右手从后脖领伸进去掏出一个跳搔,竟在手中把玩多时,审视再三,一脸得意而旁若无人的样子.
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20年代任清华研究院主任的吴宓教授工作认真的像一座钟,恪守时间一丝不苟,讲课总是有条有理,一一道来,一身师表,博雅风范。文革期间,落魄陕西农村老家,风烛残年衣食无着之际,这位潦倒的老人已在陋室徒壁中形销骸削的像只灯盏,但每到夜幕来临,他居然还放不下清高的架子,对侯在身旁的老姐姐喊道:“我是吴宓教授,给我开灯。”其文人的清高酸气能熏透大半个中国。
五十年代学贯中西的文化通人,陈寅恪大师在回复郭沫若邀他前去北京中科院主持中古所工作的信函中,提出了种种条件意在刁难且不愿前行。如:提出不问政治,不学马列,不仅是自己不学,也不许自己的弟子们学。并要毛泽东、刘少奇二位领袖签字抵押,做出书面保证,其狂妄自大的程度真有点像找不到北了!
对陈寅恪折服的五体投地的教授刘文典,在西南联大的课堂上多次兜售轻视作家沈从文的言论:“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万块钱,我该拿40块钱,而他沈从文只能拿4块钱。”一次跑空袭警报,他见沈从文也跑在其中便转身对他说:“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希望,可是该死的你干嘛也跑啊!”在安徽大学任校长之时,他还顶撞过蒋介石:“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结果被蒋老头子给关了好几天。
在中国可属为丰碑式的人物,还有个出了名的倔老头梁漱溟。他在人民大会堂万众瞩目的大庭下,竟然逼着毛泽东承认错误。犟劲上来,天地何乎?需知在70年代之时,谁人敢讲毛泽东的“人治”错误及云云。他却敢如此犯上,惹祸与身,差点没把老骨头拆散。其唯我自尊的独立人格,即让人特别钦佩,又让人为之心悸?
有着“文化昆仑”之称的钱钟书其逸闻乐文就更多了。当年在中科院文学所内,他常常提着书袋,总是低着头靠边走,目不旁观,嘴里还念念有词;而当时的所长、诗人何其芳,却用一根木棍挑着书袋,仰面朝天,步履蹒跚,总像在做着白日梦一样的走在校园里。两个人被下放河南罗山干校劳动改造时的笑话就更多了。一次食堂做红烧鱼,何其芳拿着自己的大漱口杯买了一份,吃的时候总觉得味道很怪,越吃越不对劲。细一看,竟是一块肥皂泡在里边;钱大学者被安排烧锅炉时,每天都忙活得像戏台上的小丑,尽管烟灰迷眼,焦头烂额,但也没把锅炉烧好。因而获得一个绰号“钱不开”。还有一位高级研究员,是语言学家丁声树,在烧锅炉上比钱先生稍好一些,被人称为“丁半开”……
逸事多多,逸事可忆,逸事也可议,逸事更可遗!!!
(2023年5月6日写于“悠然居”书斋)

臧平立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