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中输入马丽华三个字,立刻出现无数个不同的马丽华。有的妩媚,有的妖娆,也有朴实的,和几个女人挽着胳臂,笑笑的对着镜头。但是,我还是一眼认出了我要找寻的马丽华——是她眼神中的笃定,还是满面的风霜?是她散发的与青藏高原一样的气质,还是那一份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光芒?
知道马丽华其人,源于大地阅读者裴黎光,源于他的《大北线日记》,源于他的山知道直播。像迷雾的山谷里忽然闪过的一缕曙光,马丽华,这个从1976年23岁大专毕业,一直到50岁的27年间,把生命和灵魂交给那一片雪域高原的山东女子,着实震撼了我。
怀着浓厚的兴趣,我开始阅读。我从网上购买了《灵魂像风》这本书。它是马丽华走过西藏纪实之一,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灰黑色的封面,黑色的黑体字书名,不知不觉中,那份厚重,那份神秘,甚至是那份严肃,让我惊讶——谁会设计这样的封面?设计者想要通过这个封面表达什么?
翻开首页,在李敬泽为这本书写的题为《山上宁静的积雪,多么令我神往》的序言中,我看到了他对于雪域高原的热切向往和对马丽华生命意识的礼赞。
二
对于雪域高原,我想,可能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因为神秘而神往。之前,我曾在《阅读大地,叩问生命》一文中写道过,我曾三次踏上过这片高原,对于她的不知所来、不知所往,我充满了好奇。她以一座座圣山,一片片神湖,以她特有的宗教气质和高原文明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但同时,也又以她独有的地质地貌、环境气候阻挡着人们的脚步。千百年来,有多少勇敢者、睿智者曾以一己之躯叩问过这片神奇的土地!
大约在17世纪初,葡萄牙人安德拉神父和马奎斯修士抵达阿里,开始了西方人对西藏的探险;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ˑ赫定来到了冈仁波齐雪山和玛旁雍错圣湖,并在他的《亚洲腹地旅行记》里留下了他对这片土地独一无二的记录。在他的眼里,神山圣水不过只是山水而已,是因为人的活动,人的意志或人的精神需求而被冠以“神圣”二字,从而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罢了。
当然,还有于1930年只身进藏的刘曼卿,在那个时代,她以“排除万难的五四式的救亡激情和浮士德式的英雄气概”(李敬泽语),完成了当时国民政府交给她的“恢复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联系”的任务,最后以《康藏轺征》一书记录此行。
不同的人,因为怀揣不同的目的,便有了不同的追求。但更多的,我想还是想寻找一片灵魂的皈依之所。
裴黎光是属于这样的人。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游记,还是图片,他以一腔热情聚焦高原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他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了,想到的统统介绍给热爱他的读者。他的每一次呼吸都浸染了高原的风霜,每一个脚印里都载满了理想。《如果有你在身边》,正是黎光的灵魂之作。
三
那么,马丽华呢?走进她的《灵魂像风》,触摸她的每一行文字,每一个标点,你会发现她独特的生命体验。
她说:“远行者,一个总是出远门的人,用了人生最美好的二十年时光奔波在高天阔地的山野间。是漂泊地,也是归宿地。五年前的藏东山地牧场,那个冬日的黎明,我们将要踏上归途。山野溟濛中,牧民在冬窝子里为我们烧茶送别。铁皮炉里的牛粪火闪亮,映照着一张张如大地如岁月的脸庞。酥油茶的浓香溢满了小小的空间,这是前方漫漫长路的最后温热,如诗如画般铭刻在心底了。这诗画的最后一幕,是曙光微阑中,与那些一生可能仅谋一面的牧民男女们互敬祝福回首告别的情形。那一刻,我觉得生命中有些什么正离我而去,永远地融入了那片冻土地。”
这段话出自《走过西藏》第四版后记。说实话,每每读到这段文字,我总是禁不住心头一阵阵发热。我想,我读懂了她所说的这里是她的“漂泊地,也是归宿地”的意义。说到底,“漂泊”二字,正是“归宿”的另一个注脚。
四
在藏区,藏民们有围绕神山圣湖磕等身长头的习俗,有摇动着转经筒,转山转水转佛塔的习俗,他们认为,马年转山(冈仁波齐),羊年转水(玛旁雍错),猴年转森林所做的功德,是平时的十三倍。他们的这些行为,是为了修得来世的如意与圆满。真的是这样吗?对于这个问题,马丽华在她的西藏系列纪实中一边感叹,一边惊讶,一边疑惑,一边思考,一边否定。著名学者周星认为,这正是藏文化与汉文化的不同之处。他说,汉文化注重修今生,藏文化注重修来世。我想,藏民们像野牦牛一样在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条件下艰难地扎根生存,繁衍生息,几千年来如果没有赖以生存的强大的信仰支撑,恐怕不会产生如此厚重的高原文明。作为农耕文明环境下的汉人,自然难以有一致的文化认同。
马丽华说,西藏人对于灵魂的安排,不仅成为一种思想方法,也构成了一种群体的生活方式。在藏区,我曾经看到了他们居住简陋,衣着朴素,粗茶淡饭。他们一顶帐篷,不断迁徙,再加上糌粑、青稞、酥油茶,这些几乎构成他们物质生命的全部。
如果你在转山转水的路上与他们巧遇,你甚至会觉得他们灰头土脸,两鬓苍苍十指黑。但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却面带微笑,目光温和。他们会不时地把路边的石头垒放在玛尼堆上。即使是挺着大肚子的女人,也会在山顶上把掉落的经幡一遍遍重新挂好;年轻的小伙子,也会弯下腰去,把地上的风马重新捡拾起来,洒向高处;老阿妈认真地煨桑、煮茶,给客人分茶……他们活得纯粹,活得简单。他们是信仰坚定的一群人,这里是精神丰赡的一个民族。
五
有人认为,上高原是一种浪漫的生活追求。看山看水,骑马游历,听新鲜的故事,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纳木错……不错,还有仓央嘉措,以及那座写有玛吉阿米的黄房子……这些看起来的确有些浪漫。我也曾经为此沉迷,我第一次上高原也是源于那些诗句:“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行走在拉萨街头,我是世上最美的情郎。”“世上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马丽华早期曾经写过散文集《追你到高原》和诗集《我的太阳》,有人甚至把这段时期界定为她的浪漫主义时期。每个人都曾年轻,也都在成长,相信我们在读完她的《灵魂像风》之后,对于这片土地的认识会发生改变。因为30年,她的足迹几乎踏遍了高原的每一处,看看她的著述《藏北游历》、《西行阿里》、《藏东红山脉》,可以说,她把灵魂交给了高原。她有欣喜,也有遗憾;她有失落,也有深思。
她在本书的开篇说:“我对于西藏民间的全部知识,差不多都是通过藏语获得的。富有表现力的藏语格外悦耳,格外奇崛,抑扬顿挫有如峭崖陡壁;而操藏语者无不健谈,又如同汩汩不歇的江河水流。”
但是,当她终于没能如愿地拍摄到拉萨河谷查古村的文化,她不禁感慨:“美丽的歌声远去了,消失在拉萨河南岸的山丛中。它只传唱到尊珠旺姆那一代。真令人遗憾——我和查古村的老人们一道惋惜时风之不古。但愿我们的文字记录能够留与后人,就像上古神话,大小雅,乐府。”
六
马丽华的思想和情感在文字里辗转腾挪。
拉萨河谷一带藏民们那些对于石头的崇拜,望果节上的那些民歌唱词,甚或是那些让她不能忍受的“慢节奏”,在我看来,也许正是她灵魂的居留之由。
“一位老人说,石头白又亮,放在田里,带来丰收,放在门上,辟邪去病。”
“举行开镰仪式那一天,走向田间的人们身穿节日盛装,尤其是必穿新鞋子新衬衣。首先祭祀田地中央从春到秋守护了庄稼的白石‘阿妈塞多’:在白石旁洒青稞酒和糌粑粉,并点燃桑烟。由村人推举出一位德高望重、擅长辞令的老农,向白石唱诵道:
“请吃吧,阿妈塞多,请吃吧,金石头妈妈!今天我们开镰啦。请告知青稞地里的神灵和生命,有头的藏起头,有脚的缩起脚;不藏头,不缩脚,我的右手拿着铁的家什来了,我的左手叉着五个手指来了;到时候头挨刀、脚砍断,弄出个牦牛大的伤口我就不管了!”
无论是原始崇拜,还是民间活动,人,总是生活的主角。作为藏文化的亲历者,研究者和传播者,马丽华以她朴实的笔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藏民的生活画。像查古村里的尊珠旺姆、波旺堆、次仁群培、德吉卓嘎、群佩、边巴,像雪绒山谷传说中会分身术、会下五色雨的群培,擅长拙火定的邦达古巴,还有爱画天梯的曲水人,冰天雪地里磕长头去拉萨的罗布桑布一家等等。他们不过是她灵魂居留之所的常住民。而贯穿其中的,是她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她对藏地文化的痴迷,以及对诸多传统文化不幸遗失的深切遗憾。
七
读《山环水绕的雪绒山谷》最后一节的时候,我被马丽华对于灵魂的不懈探问所折服。灵魂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它从何而来,又去往何方?僧人仁钦宁阿、藏北寺院的一位老尼、空行母康珠、格龙贡觉桑旦,一直到直贡堤寺山下村庄的还俗僧人贡觉倍杰,都无一能回答明白。问到最后,把自己也困住了。文末,她不无感慨地说,“灵魂像风。灵魂如歌。灵魂疲惫不堪。灵魂无处逃遁。”包括那个既是活佛,又是作家的克珠,作者最后也只能给他留下一个“灵魂在永无止息的岁月之流中”的感叹。
只是,生活中的我们,仍需要为自己找到一个灵魂的支点。
“在我们同处的这条山谷里,铅云欲堕,漫野皆白。一行十数人蠕动在旷野雪地上,双手扬起落下,身体此起彼伏,寂静的山谷中响起了木板摩擦冻土的响声,混合着绵绵不绝的诵经声……”
这个世界上,谁能抵挡住诱惑?谁能抵挡住青藏高原的诱惑?
斯文ˑ赫定不能,马丽华不能,裴黎光不能。
来往于青藏高原的无数过客,在他们匆匆的行囊里,也许已经增添了许多高原的元素。
我曾叩问高原,叩问高原上洁白的云朵,为她写过无数的诗篇。多少个午夜梦回,眼前总是出现那片高原:湛蓝的天空,连绵的雪山,星星般洒落在大地上的湖泊,沧桑的土林,拉加里王宫遗址,神秘的壁画,五彩的经幡,还有藏民们摇动的转经筒,玛尼堆旁袅袅升起的桑烟,以及拉萨河谷那些还可以种一季冬小麦的藏民……
也许,终此一生,我的漂泊都不会结束。无论我身处何方,我的灵魂,总会先于身体,流浪在高原。

作者简介:
任爱玲,笔名西月。祖籍山西文水,现居太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理事并太原分会会长,晋祠稻田书院驻院作家。多篇(首)作品刊载于《诗刊》《时代作家》《黄河》《都市》《文学高地》《山西日报》《太原日报》等报刊。有诗文入选《海内外华语诗人自选诗》《文韵书香》及《世界诗歌年鉴2021卷(英汉对照)等多种选本。曾多次参加全国诗文大赛并获奖。出版的散文集有《月满西楼》、《静水潺湲的日子》、《许你一世清浅》及诗集《尘世之光》等多部。

《三湘文学》杂志关于举办第四届“莲蓬.圣静杯 ”全国征文比赛活动的公告
2023年是三湘文学杂志社成立三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重要讲话精神、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激发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奋进新征程的热情,追随共产主义核心价值人文观、传承各民族特色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学创作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人文服务,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特举办《三湘文学》第四届“莲蓬.圣静怀”全国征文比赛活动。
一、主办单位:
三湘文学杂志社
重庆市长寿区诗词学会
郭淑萍读书会
山城文学
湖南省丰源文化公司
重庆拓普腕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刊物创始人:邹中海
总编辑:释圣静
支持网络媒体单位:
华人诗学会《诗殿堂》杂志社
神州文学杂志社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重庆市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专委会
山西省散文学会太原市分会
山西省散文学会晋中市分会
《神州.西部散文选刊》
《大家文学》杂志
《天涯诗刊》杂志社
大家文学网
中诗网论坛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诗歌学会
中国微信诗歌学会山西省分会
郭淑萍读书会
二、特别邀请顾问和监督团队:
1.首席顾问:李少君丶李发模、万龙生、周占林、刘志成
2.顾问:文翊、沈学印、王大煜、刘占龙、张乾东、袁理鹏、刘川、冬箫、何中俊、刘华、廖小祥、海伦、厉雄、张庭、王立世、李廷贺丶路军锋、陈亮、余振伟、禾刀、刘跃兵、王晓波、白恩杰、王永纯、安娟英、田汉文、梁尔源、张文龙、郭淑萍、王雁灵,于试(排名不分先后)
法律顾问:徐延爽
社长:王建军
审核总监:邹中海
总编辑:释圣静
执行总编辑:雷响玲
副总编辑:彭振起
监制: 刘运喜(运营) 王建军(财务)
审稿兼校对:邱永宏(新诗) 岳小宏 (新诗)
邹观海(古体) 雷响玲(散文)
余德成(小说) 史金霞 (纸刊排版)
成俊琴(校园文学)
刊发部:雷响玲、释圣静
征稿部:唐美玲、阳念英、柴义叶
财务部:陈月红(出纳)、黎晓燕(会计)
特别策划:王雁灵、雷响玲、彭振起、袁理鹏
三、征文要求:
(一) 征文范围
本次征文对象为全国文学爱好者,不限年龄、文化、宗教信仰。
(二)作品要求:
1.思想性、文学性、可读性有机统一。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展现真善美,注重作品可读性、文学表现力,努力做到思想和艺术相得益彰、内容和表达有效统一。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反映中华各族人民在各阶段的伟大实践和奋斗奋进的精神风貌,各地、各行业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为重点。
3.作品体裁不限,以散文、随笔、诗歌、报告文学、小说为主。散文、随笔、报告文学等涉及历史人物和事件必须实事求是,杜绝虚构。
4.作品须为署名作者原创,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5.作品中不得出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民族宗教政策的内容及言论。
(三)特别注明
征文必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要求,深入学习二十大;以祖国大美山河,促进各地的文化传播与旅游发展为主题内容。
四、征稿时间:从 2023 年 5 月 1日至 2023年 8 月 15 日止。
五、征稿邮箱:1130493187@qq.com。
六、征文拟评选优秀作品三十件,不设稿酬和奖金,颁发奖品和获奖荣誉证书。在《长寿诗词》等报刊杂志优先刊登,或在海内外报刊杂志上优先推荐,或者以出书形式出版发行,同时组织优秀作品线上线下分享会。
本届征文设立奖项:
一等奖四名
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文:各一名
二等奖:十名
三等奖:十六名
本次获奖作品集将由当代著名作家本刊顾问万龙生先生点评,由著名诗人本刊顾问郭淑萍(丛林小鹿)女士做序,择期出版!
本届一等奖奖品由中国自贸区大秦文学院副院长、程海文学书画院秘书长兼副院长、本刊顾问、著名诗人郭淑萍女士赞助,每个一等奖获得者将奖励郭淑萍女士四尺墨宝一幅。
二等奖获得者将奖励郭淑萍女士签名版诗集《路过人间》一本。
三等奖奖品待定:
特此公告
《三湘文学》杂志第四届“莲蓬.圣静杯”文学征文比赛组委会
2023 年 5 月 1日

启动
一一写在第四届三湘文学奖全国征文开启之际
文/邹中海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
三湘人当得起诗人这个雅号
如果用一把尺来测量
三湘人的心灵是天与地的周长
如果有一杆秤
三湘人的灵魂会让一切伪装无处遁形
感谢有你
每一次
都是用圣洁的硬核
去塑造人性中最美的春风
一一写于2023年4月19日

编辑:雷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