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方面,有经验的老年人应多给予指导,因为他们的社会阅历要比年轻人丰富得多。现在,人们很习惯假设,喜欢心理分析,他们认为是因为年轻人自身的心理紊乱才导致他与周边环境不相适应。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当某一环境充满愚昧、偏见和残忍,那么年轻人与它不和谐反而是一件好事。这就不是年轻人的心理问题,而是环境的污浊问题因为社会意识太强大,就不允许有反对的声音,因为害怕这些声音会颠覆社会,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地去指责他们,压制他们,这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社会无法取得长久的进步。社会应该找一些方法,减弱“叛逆者的敌对态度,减小其影响。
一个人如果与他的工作、周围环境相契合,那他是愉快的,更不会有被社会“迫害”一说;但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在他的观点还没有受到认可的时候,他往往被无知者掌握,所以会被压抑,显得与社会格格不入。
无知的人反而觉得自己无所不知,自以为是地对那些不知道的事情做出判断。所以一旦他发现一个少不更事的年轻人竟然比自己知道的还要多,还要广,他就会有压迫感,觉得自己面临威胁,因此会怒火中烧,会想尽办法去打压他们。在这一阶段,年轻人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抗争以摆脱精神压抑,当他没有摆脱无知者的独裁统治时,他会感到痛苦失望,精神大受挫折,最后甚至来不及获得幸福。“天才注定会成功”这种观点颇为轻松,但是缺乏足够的事实基础。
“天才经历种种困难最后都获得了成功”关于这样的说法,我们听到很多,但是很少有人考证,在青年时期夭折、消失的天才又有多少!如此看来,我们不该把年轻人的成长道路规定得过于死板、刻薄。
老人也好,青年也罢,都有不理智的时候,都有权按照自己的人生轨道抉择一些事情,年轻人和老人一样,都有犯错误的权利。如果老一辈一味地告诫年轻人该怎样怎样做,要求他们唯命是从,这是不正确的。
比如,我是一个青年人,热爱舞台表演,但是父母认为演绎事业不光彩,会被人看不起,所以百般阻挠,举出一连串的反面事例,施加各种压力强迫我妥协。他们甚至警告我,如果现在不听他们的话以后一定会后悔,已经有年轻人因为不听父母的劝告,最终落得悲惨的下场。他们还告诉我,舞台演出并不适合我,因为我没有表演天赋音色不佳。他们说的可能是对的。如果我真的“先天不足”,那么不久我就会从别的演员身上发现这一点,但即使这样,我还是有足够的时间去选择另一种职业。但至少自己尝试了,以后不会后悔。所以父母的意见不该成为我们放弃选择的理由。
如果父母发现,任凭他们怎样苦口婆心地劝说,但是你始终不动摇那么也许他们会因为你的态度发生改变,他们发生变化的速度甚至比你或他们自己料想的还要快。但是,如果演艺界的专业人士也认为你不具备表演的天赋,那么自己就真的应该好好衡量一下了。因为对于新手来说,内行的意见是很值得听取的。
现在有很多情况往往是这样的,很多人除了专家的意见之外,对其他人的意见都无一例外地关注。我们承认,在维持生计、遵纪守法这样的大事上,我们必须听从公众的意见,但是对一些毫无价值的意见,如果我们全部接受,通通屈从,那么肯定会影响我们的幸福。例如消费。现在有很多人,他们并不是为自己的兴趣埋单,而是为别人的看法付账。
因为他们认为如果自己能有一辆漂亮的汽车,能办得起盛大的宴会,那么别人就会羡慕自己、尊重自己。这就是舆论造成的影响。但是他们很少深入考虑,如果把用来买面子的钱花在公益事业上,比如用这笔钱建造一个图书馆,那么他会受到更多人更大的尊敬。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讽刺舆论,因为那样将会使自己处于更加混乱的局面。只是说对待舆论,我们应该更冷淡一些,更理智一些,这样会更加幸福。我们假定,现在有两种社会形态。形态一,人们不落流俗,对传统观念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谦卑,不盲从;形态二,人们墨守传统,行动整齐划一。显而易见,第一种社会要比第二种社会丰富得多,鲜活得多,发展潜力也大得多。
社会中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发展,每种类型的特征都得以保留,这样的社会才具有生命力,每个人都是新的,而不是古老传统下的复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