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轿车进了闹市区,一路灯光闪烁,车水马龙。昔日的青水市已经大不一样。街道也已经宽了不少。那“赤豆,雪糕,棒冰呐!”的吆喝声已经成为过去。
“酒店到了!”柳新说。李启振下了车,酒店小姐笑容可掬,“欢迎!请进!”使人感到宾至如归。
他们匆匆上了二楼,同学们已经就座。因为还没有全到,所以也只是三桌。柳新和李启振走到陈老师坐的那一桌,酒席已经开始,李启振也特别感到柳新的诚心。
两人迟到了,大家都叫着他们要先喝两杯,柳新和李启振赶紧向陈老师李老师王老师敬酒。陈老师刚退休,头发已经大部分白了。毕竟十多年过去,李启振觉得陈老师的反应已大不如前,毕竟岁月不饶人啊!
李启振对陈老师的感激在于最后一年。实习时李启振被安排在一个重点中学的高一重点班,这时的李启振也才19周岁,在两个重点班实习是四个同学。李启振觉得自己虽然平时没有和陈老师多打交道,此时陈老师能看重自己,把重担与信任给自己是不简单的。那段时间李启振觉得自己的压力好大。上每节课都反复收集资料,对问题细细的搜寻,生怕上课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所以教案也往往是一节课就写了十多页。记的滚瓜烂熟,上课前还是紧张兮兮的。
那年元旦前夕,陈老师找李启振,要李启振将他刚创作的的诗用篆书写出来。当时他没有带篆书字典,有些字写不出来,就说用隶书写吧!
元旦那天,晚上全校的老师举行庆祝宴会,酒至半酣,陈老师代表全体实习老师对松照中学表示感谢!并赋诗一首:“一元复始喜开颜,万种情思来笔尖。植李栽桃花遍地,长留春色在人间。”
陈老师的诗书并佳,赢得了阵阵掌声。李启振觉得现场出诗,松照中学肯定要有所回应。实习指导师,也是李启振高中最后一年的班主任甘良老师很快进行了应和:“勤滋桃李心意虔,硕果累累越百年。喜获丰收虽非易,一分辛苦一分甜。”
李启振情不自禁地为他的两个班主任语文老师喝彩!
临近毕业的一天,在教学楼的大门外,陈老师叫住了李启振。问他对毕业后有什么打算?李启振不假思索的说:“回家乡去!”“打算到什么学校呢?”陈老师关心的问。“到我高中时读书的镇中学去,离家也近。老校长也提出希望我回到母校。”李启振回答的很干脆。
“那里老婆也不好找啊!”陈老师感叹的说。李启振最想的就是能在父母附近,对父母的晚年有个照顾就行了。何况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早日拿到工资,还掉所欠的帐就行了。
李启振也似乎觉得陈老师的话有道理,因为听说陈老师曾经担任过乡镇学校的校长,对乡镇的情况是了解的。但李启振那时毕竟只有20岁,对人生不会考虑太多。
李启振在前不久“五四”青年节举行的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比赛中获得二等奖。而实习又获得了少有的优秀。大概是陈老师希望李启振有个好发展吧!
但看到李启振这样不开窍,陈老师也就不说了什么了。今天想来真是后悔。李启振认为当初读了师范就是老师了,没有更多的想法。
十五年过去,今天看看自己同桌几位学友,只剩下自己孤家寡人在做教师了。李启振把眼前自己的三位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对比,真有点“山还是那座山”,老师依然是那老师的感慨!自己和同学比比又怎么呢!辛辛苦苦的把大好的十五年青春献给了山区教育,连调离都难以批准。而这些早有先见之明的同学走向官场也大多已是局级干部。经商的也有许多老总,汽车的,房产的,家电的。那位当年一起研习书法的小弟方圆也已是市委办公室主任。李启振依稀记得方圆给自己留下的诗句:“五百年前是一家,三春习书共磋佳。别后常馈双鲤鱼,兄弟同结友谊花。”
想到自己明天的考试,将去的希州外国语学校还不知如何?李启振还是觉得要早点回去为好,和老师同学们干了几杯后,回到了旅社。
这一晚他觉得非常清醒,一直看书到下半夜。
五一居士2023.5.6
李伟华的国画: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