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的批注
文/许兆河
诗歌应该是小众化的一种文学形式,无论是写作者还是欣赏者,相较于其他文学形式,受众相对较少。读古体诗,不仅要有文言文基础,还需要掌握古代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古诗创作和欣赏者也常常会遭遇“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不可能所有诗作者都爱写白体(白居易)风格的诗,追求平民化大众化的理解认知。古人写诗喜欢掉书袋的不少,旁征博引,引经论典来展示自己的才学,甚至出现诘屈聱牙,晦涩难懂,奥博离奇的风格。最爱掉书袋的古人中,辛稼轩可以算得上是其中的姣姣者,有时一首词中,用上七八个典故,让历史知识贫乏的人头疼,其实,王勃写《滕王阁序》时,也用了不少典故,用典而言,一般是文章或诗歌创作者用以展示深厚的才学素养。明末宁化方志家李世熊的诗文也同样有这种风格。一首诗好不好,并不是以是否用典作为标准。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可以有上层之作。很多通俗易懂的文字同样打动读者的内心。
李之仪的《卜算子》就是很通俗的一首词。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全诗没有一句故弄玄虚,但读下来让人感到情意缠绵,这样的诗自然用不着加上批注,否则真有点轻视读者智商的味道。
像白居易的《江南好》《琵琶行》,李白的《静夜思》,李清照的《咏项羽》,还有很多都属于“白体”诗,不追求词藻华丽,雕章琢句,不寻经问典,故作深沉。然而读之清丽袭人,依然能引起共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格,有什么不好呢?何必搜肠括肚,另辟蹊径,貌似高深莫测,其实一览无遗。
有些人动辄引上几句古语(古地名,古官职,古称谓),又恐人无法读懂,所写成诗后,自己批注,一首诗的注释比正文多上几倍文字,实则本末倒置,如果你要大众读懂,可以口语化,如果你只想和情趣相投的朋友交流,也可以深奥一点,不必要的注解尽量省去,以免读者反而有点怪怪的感觉。难道作者轻视我,以为我看不懂吗?
俞伯牙弹琴,只顾弹他的,至于高山流水,那是钟子期的感受,不要自我解答,别人能懂,便可作为知音。
如果有人给骆宾王的《鹅》这样注释,岂不会笑掉大牙。鹅鹅鹅①,曲项②向③天歌,白毛④浮⑤绿水⑥,红掌⑦拨⑧清波⑨。
注①此处指鹅的叫声,②弯弯的脖子,③朝向④白色的羽毛,⑤鹅的技能,⑥绿水指碧绿的水,⑦鹅掌的颜色,⑧鹅在水中的动态描写,⑨清澈的水波。诸位看到这样的解释,一定会忍俊不禁,哑然失笑。你是把读者当成小学生吗?那么还得给每一个字标上注音。所以我认为写诗的人不要去低估阅读者的水平,非万不得已无须自注。你作为一只母鸡,只管下蛋。至于品鉴,那是读者的事。千万不要再解释说此蛋是本鸡(纯土)历时两天酝酿而成的双黄蛋。无腥,高营养,高蛋白,适宜做月子的女人和高考生食用。
阴差阳错的人生
文/许晓鸣
每个人都会有偏爱,无论是职业选择还是情趣追求。但是,人生的轨迹似乎并不完全依你的兴趣而定。你也许最喜欢的是从政,结果却下海经商;你也许偏爱教书,结果却从了政;你也许更爱文史,却当了医生;你也许更爱写小说,结果却成了诗人。不一一列举了,人生就是这样,被冥冥之中的一种力量牵引,你自觉或不自觉地就滑到这个轨道上,在短暂的人世中,逡巡而进,所走的路未必都是初心。
就我而言,似乎也是常常阴差阳错,我的职业选择,我的婚姻归宿,我的精神寄托,似乎全都远离了年轻的目标设定,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叫什么生涯规划。我记得年轻时最羡慕的职业是记者,被誉为无冕之王。认为这职业好,兼文学,摄影,旅行于一身,应该是最富有情调的职业,然而,我却阴差阳错的成了一名教师,在人生的多项选择题里,从一而终,己经历了三十多个春秋了。然而,我很淡定,没有过多的后悔和埋怨,那会违背幸福生活的原则。
人生不能总往好处想,你得面对现实。人生的活动就像是单行轨道,无法回头,你不打破规则,就不会出现新的风景。就像有的人固守着传统的婚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有的人轻易背叛了婚姻,当然也许他并没违背自私的幸福观。当初选择你,因为你年轻漂亮,甚至还觉得温柔体贴,觉得你会给他幸福。后来你年老色衰,成了黄脸婆,你便开始被嫌弃,最终毫不动摇地放弃了婚姻。这只能说是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就像是建在流沙上的房子,无须大的风暴,只要有一点冲击就会崩塌。
有人说人生不能回头,但爱情与婚姻却可以回头,错过了可以重来。职业选错了可以重来,只要他有足够的勇气和实力,他便可以背叛整个世界。当然,一个遵循道义的人或者懦弱的人,他们是不可能轻易放弃和违背的。而有的人为了背叛,甚至不择手段。他们用了极端的方式去毁灭原来的人生,包括家庭,孩子和妻子(丈夫),而去另求新欢。还振振有词地说,当初与你结婚,是因为爱你,现在选择离婚,是不爱你的。对待婚姻和孩子,就像轻轻地弹去衣服上的灰垢,释然的走开。更有甚者,对待自己的生命也如弃草芥,因为对生命还有眷恋,所以活着,因为对生命已厌倦,所去死去。真是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