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天走过千年路
——江西道路与运输文化科普馆巡礼
王林水 李巍霞
道路和运输,是连通富强的经脉,是跨越时空的纽带;是点燃思想的火种,是刻画文明的标尺。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自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吴头楚尾,粤户闽庭”,被称为“形胜之区”。
在这片丰饶美丽的土地上,很早之前就有人居住。万年县吊桶环遗址和仙人洞遗址说明,距今20000年前后,赣地先民就使用陶器,距今15000年前后,开始将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
有人住,就有出行需求。道路交通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漫长。
在江西道路交通的发展长河中,有着浩如烟海的历史故事,比如:道路和桥梁是如何发展的?交通工具是如何变迁的?有哪些人物作出过哪些突出贡献?铺路修桥的钱从哪来?是怎么组织实施的?又有哪些技术创新?
又如:道路交通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有怎样关系?哪些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与之有关?留下了哪些著名诗文、碑刻、牌匾、对联和故事传说?等等。
为了挖掘这些历史,讲好发展故事,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江西省综合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原省公路局)利用办公楼闲置区域,着手建设一个集历史文化展示、科普教育、党建活动和运行监测于一体的江西道路与运输文化科普馆,当年年底基本建成。
历史文化展示部分设有三个主题:分别为关津要道(古代和近代江西道路交通)、人间正道(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和赣南苏区时期红色交通)和康庄大道(新中国成立后的公路运输发展)。通过400多件实物和文献、近800幅照片及雕塑、电子触摸屏,全景式展现江西道路交通从古到今发展历程。到目前,已经接待了上万名行业内外参观者,一些中小学还把这里当成课外教学基地。一位参观者说:“不来看不知道江西道路交通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么多精彩故事。来这里参观仿佛走进江西道路交通的时空隧道,半天走过江西千年路。”
从地图看江西道路交通沧桑巨变
展馆的灵魂在于展品。道路交通铺筑在山川大地上,不可能搬到室内展览,只有通过文献资料展示发展变迁。而重要历史时期的地图,就是展示道路交通发展最直观的资料。在江西道路和运输文化科普馆,就有70多张各时期的江西舆图、江西全图、江西交通图、江西公路运输路线图,有的是实物原件,有的是复制品,有的是电子版。
一张电子版的明代江西地图显示,当时交通出行主要靠水路,在没有河道联通的城镇有一些道路联接,所以河道都画得很粗。有意思的是,这张地图三个空白处写有三段简短文字,分别阐述了江西地理位置“当吴楚闽粤之交,险阻既分,形势自弱,安危轻重常视四方”,江西民俗“土俗勤俭,其民悃愊无华”,以及对治理江西的一些看法。
1911年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当年暴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江西道路与运输文化科普馆藏有一张1911年的“江西分县新图”原件。这张地图主要标注了江西行政区划和交通路线,并附有南昌、九江街市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江西交通路线主要还是水路,但与明清地图相比,出现了新的交通路线——铁路。一条是竣工于1905年的江西第一条铁路株萍(株洲至萍乡)铁路江西萍乡至老关段;另一条是当时在建的南浔(南昌至九江)铁路。实际上,当时江西已经建成了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九江至庐山脚下的莲花洞公路,只不过只有区区13公里,地图上难以标示出来。这条公路于1909年开建并于1910年竣工,方便达官贵人上庐山。
另外两张抗战时期的地图原件清晰地反映了当时的交通状况。由江西省妇女指导处1940年左右绘制的一张“江西省图”标注了公路铁路线,当时还有一些县城不通公路。另一张由江西省建设厅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八月编印的“江西省陆路交通图”就更清晰地标注了当时公路铁路通车状况,有的是有路面可通行,有的是土路面可通行,有的是被破坏。据《江西公路史》记载:“抗战期间,敌我双方出于战争的需要,江西公路的兴毁变化处于错综复杂的局面。每当我方战局发展时,就需要抢修或兴筑公路,一旦战争失利,又需迅速破坏公路。”此时,赣北大部分领土被日军侵占,因此公路铁路大部分被破坏。
建国后各个时期的地图更是直观展现了公路网络越织越密、公路等级越来越高的过程,串联起江西公路交通不寻常的发展轨迹。
感受江西路桥建设的日新月异
古人出行为什么主要靠水路,主要是受铺路修桥和造车技术的制约。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修桥修路和造车技术在不断进步,主要交通方式才从水路转向公路、铁路。江西道路和运输文化科普馆收藏的很多文献、资料就能让观众直观感受这种变迁。
古代从中原到岭南北部大运河、长江、赣江,南部有珠江水系,但赣江支流章江上游和珠江支流浈江上游有一段近百里的岭路崎岖难行。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向唐玄宗献状请开“大庾岭新路”,改善南北交通。这个建议得到了唐玄宗的赞赏,遂下诏命张九龄主持开凿之举。张九龄披荆斩棘,选中了梅关处作为新的通道。江西道路和运输文化科普馆展示的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序》描写了其中的艰辛:“饮水载怀,执艺是度,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大庾岭新路开通以后,江西由此处于中国南北交通的要道。
江西的水多河多,但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汊如道道天堑,阻碍了人的交往和物的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们用渡船连接起江河两岸,或者竭尽所能地架起一座座桥梁。江西道路和运输文化科普馆重点展示了4个著名古渡:南昌章江晓渡、高安来苏渡、鄱阳瓦屑坝渡、于都东门渡,展示了庐山观音桥、南城万年桥、抚州文昌桥、婺源彩虹桥等12座古桥,有的是图文视频,有的做了微缩模型,有的还附有相关文献。
这些展品很多展示了路桥施工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比如,《抚郡文昌桥志》影印本和科普宣传短片《文昌古桥的“干修法”》就对文昌桥首创的“干修法”进行了介绍。
文昌桥长255.4米,宽11米,高约13米,位于抚州临川,始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是抚河上的第一座桥梁。在屡毁屡修过程中,桥型和施工工艺也在不断改进,从浮桥到梁桥,从梁桥到石拱桥,从“水修法”到“干修法”,可以说,文昌桥是江西桥梁建造工艺的典范。
特别是清嘉庆年间重建工程值得大书特书。这次重建费时长,嘉庆八年(1803)开工,嘉庆十四年(1809)竣事,历时七年,并修有专志——《抚郡文昌桥志》。投资大,费白金十八多万两。技术上首创“干修法”也就是围堰排水挖基施工法。这种工艺克服了“水修法”弊病,先用水柜填塞沙土围堰,再用水车抽干里面水,清基,挖至铁板沙,然后打松木桩。每个桥墩打700多根直径6寸木桩,空隙处布满鹅卵石,桩外用麻石陪护,然后上面再铺板垒石。近代著名桥梁专家罗英评价道:“重修文昌桥采用干修法以代替水修,实为我国桥梁工程的一大进步。”
在抚州市还有一座万年桥,位于南城县城东北六里的歇洋渡,横跨在盱江上,下临武港潭。万年桥始建于明末清初,全长410米,宽5.8米,高20米,共有23孔24墩,每墩前尖而高仰,墩后方而低矮,皆用大麻条石,以砂浆座砌,如一艘战舰挺胸迎水、劈波斩浪。“舰头”古时称之为分水金刚雁翅,这种设计可以有效缓解水流对桥墩的冲击。为江西现存最长的连拱石桥。桥梁专家茅以升评价道:“所谓连拱,就是把许多拱连成一线,形成一个整体,每一拱上的载重,由全部各拱共同负担,因而是个很经济的设计。”
江西道路和运输文化科普馆收藏的光绪年间修撰的《万年桥志》影印本,对光绪十七年(1891年)至二十一年(1895年)大修过程有详实的记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中国成立后,江西公路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掀起了大规模群众筑路高潮。1958年,江西实现了县县通公路。泰和上井冈山的公路也在这一年开始修建。当时修路极为艰难,压路用的是石碾和木夯。
一只珍贵的木夯实物陈列在江西道路和运输文化科普馆里,这是全国劳模、全国“十佳养路工”、“最美公路人”吴新沙的捐献出来的“传家宝”。
这只木夯相当于现在的压路机。1958年,吴新沙的父亲吴秋水参加了修建泰和至井冈山公路,当时修路挑的黄土是用牛拉石碾夯实,边边角角的地方石碾压不到,严重影响修路质量,牛拉的石碾还经常陷到边沟里,轧上修路工人。在一次会议中,吴秋水建言献策,提出用木夯打木桩代替用牛拉石碾夯实。他自己亲手发明制作了这么一个木“压路机”,自此,每个修路班组都照样做一只木夯并立即使用,用木夯捶实路基,不仅效率快,且人人会用,两人即可完成。
从秦驰道、宋驿道、明贡道、清大路,到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从肩挑背扛、人力车、畜力车,到一日千里的机动车,不仅是道路和运输工具的迭代升级,更折射出江西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嬗变。
阳春三月,风和日暖,陌上花开,处处充满诗意,又到了人间最美的时节。江西道路与运输文化科普馆春日的气息也正缓缓弥漫,趁着春风和煦,不如抽出几分闲暇,到江西道路与运输文化科普馆逛逛,来触摸江西道路交通的厚重历史,感受它的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