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人物点评之(十八)
英雄帝王唐太宗
作者:奚仁德
点评之前,先引一首大词。
词曰: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始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此乃毛泽东最伟大的词作。
词中“唐宗”,乃唐太宗李世民,唐帝国的奠基人。词中,被毛泽东称之为“英雄”,并点评曰:“稍逊风骚”。意即为,唐太宗在诗歌或文学方面,稍稍逊色一点。这里,毛泽东用的是“婉而讽”的笔法,出之以幽默诙谐的口吻,运用唯物史观,表达了对唐太宗历史地位的某种肯定,肯定他对祖国河山的倾心,对统一祖国的贡献。
在此词中,唐太宗虽然是一个英雄帝王角色,但不是主角,只是主角之一,五分之一的主角。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唐宗者,五分之一也。
此词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兴。兴者,先言它物而引起所咏之词。此词,上阙,先言它物——景,而引起下阕所咏之词——人。或者说,上阙先言它物——江山,而引起下阕所咏之词——英雄。这是全词的大兴。还有下阕的小兴。下阕,先言它物——英雄人物,而引起所咏之词——风流人物。这种兴的手法,也是陪衬手法。景陪衬人,江山陪衬英雄,英雄人物陪衬风流人物。这种兴的手法,也是递进手法。由景递进到人,由江山递进到英雄,由英雄人物递进到风流人物。层层递进,步步高升。最后,把风流人物推送到金字塔尖。毛泽东的这一巧妙构思和精心布局,真是一绝!
此词这一亮点,是我借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发现的。是我的独到见解,一家之言。
此词中的唐太宗虽然不是主角,但对我来说,对我今天点评《西游记》中的唐太宗来说,却是很重要的。我就从此词中,把他断章取义出来,粘贴到我的点评文中来,让他成为我的点评文章中的主角,而且是唯一的主角。
在此词中,唐太宗是帝王,是帝王中的英雄。于是,我就把这两点归纳为我的点评文章的主题,并作为标题——英雄帝王唐太宗。因为,这一主题,跟《西游记》中,吴承恩写唐太宗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
词可以兴,文也可以兴。我开篇写此词,就是兴。先言它物——《雪》词,而引起所咏之词——点评唐太宗。
唐太宗在《西游记》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他推动了西游取经的发展,他的决定,让故事和情节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唐太宗是贯穿于《西游记》的一根红线。
也许,有人会问,《西游记》是写唐僧师徒四人上西天取经的故事,干嘛要写唐太宗呀?
写唐太宗,其实正是吴承恩的一个巧妙构思和精心布局——兴。先言它物——唐太宗,而引起所咏之词——唐僧。
心得体会:兴者,诗词,散文,小说,论文,一切体裁皆可通用也,所有作者皆可共举也。
西天取经的主角是唐僧。而唐僧的出现,是少不了唐太宗的。没有唐太宗,就没有唐僧。所以,小说必须要写到唐太宗,而且要先写唐太宗。因为,先有唐太宗,才会后有唐僧。唐太宗是铺垫。《西游记》花了九到十二回,四个回目的铺垫,才让唐僧正式出场。整个故事,唐僧出场,唐僧收场,都离不开唐太宗。而且,西天取经的整个故事的时代背景,就是唐太宗的贞观时代。能不写唐太宗吗?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
唐僧西天取经,是英雄壮举。英雄壮举,必须产生于英雄时代,必须要有一个英雄帝王的支持与赞助。没有唐太宗的国书,唐僧西天取经,即使没有八十一难,也是无法能够实现的,首先,没有国书,他就无法过境。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都是奉皇命而行,而成的。
在《西游记》中,在吴承恩的笔下,唐太宗就是一位英雄帝王的角色。
且看《西游记》第九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今却是大唐太宗文皇帝登基,改元龙集贞观。此时已登基十三年,岁在己巳。且不说他驾前有那安邦定国的英豪,与那创业争疆的杰士,但看那早朝的气场就足以显示其英雄帝王之本色。
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但见那:烟笼凤阙,香蔼龙楼。光摇丹动,云拂翠华流。君臣相契同尧舜,礼乐威严近汉周。侍臣灯,宫女灯,双双映彩;孔雀屏,麒麟殿,处处浮光。山呼万岁,华祝千秋。静鞭三下响,衣冠拜冕旒。宫花灿烂天香袭,堤柳轻柔御乐讴。珍珠帘,翡翠帘,金钩高控;龙凤扇,山河扇,宝辇停留。文官英秀,武将抖擞。御道分高下,丹樨列品流。金章紫绶乘三象,地久天长万万秋。
再看《西游记》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
开回,唐太宗就曾自诩英雄:拜毕,太宗正色强言道:“贤卿,寡人十九岁领兵,南征北伐,东挡西除,苦历数载……”
这唐太宗,好好的一个皇帝,怎么就突然随随便便地到了阴间,巡游地府了呢?
原来上回说到,泾河龙王因跟袁守诚打赌。结果泾河龙王输了。他为了不服输,违背了玉帝的旨意,偷改了降雨的分量。结果,犯了天条。被判斩首。奇怪的是,玉帝不派天上的天将行刑,却叫人间的大臣魏征行刑。泾河龙王知道后,托梦唐太宗,要唐太宗救他一命。唐太宗答应了泾河龙王。行刑当日,唐太宗特地邀请魏征下棋,想让魏征无法行刑。不料,魏征在下棋时,打起瞌睡来了。唐太宗不以为然,以为魏征为政操劳辛苦了,就没有打扰魏征打瞌睡。这可不是打瞌睡,这是魏征在打瞌睡时,肉身留在唐太宗面前,灵魂已经去行刑了。
嘿嘿,有意思,魏征还有白骨精的本事呢!白骨精留假尸,魏征留假人。
泾河龙王死后,阴魂不散,来纠缠唐太宗,说唐太宗不守信用,要揪他去找阎王评理。
就这样,皇宫天天闹鬼。没办法,秦叔宝,尉迟恭主动请缨,为唐太宗把守宫门。数日后,唐太宗因考虑二将军太辛苦,就叫画家,将他二人的威武形象画在纸上,贴于宫门上。但终究不是办法,唐太宗仍然鬼魂缠身,病入膏肓,最后被泾河龙王索命了。
现在,我们民间,春节贴门神,那门神就是秦叔宝和尉迟恭。不曾想到,这贴门神的来历原来如此。看样子,贴这门神,大概有两个意思,一是镇鬼,保护家宅平安。这是消极的意义。积极的意义,显示家宅地位高,象征皇宫,而宅主人就相当于是皇帝。
其实,它也告诉我们,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贴门神又有何用?唐太宗贴了门神,不照样被鬼魂索命了吗?
此故事,还告诉我们许多,。民间自有高手,不可轻视。官员不可违法,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人不可失信,失信,严重的会丧命。
话再说回来,唐太宗即便到了地府,也不失英雄帝王本色。太宗行到那边,只见他(崔判官)跪拜路旁,口称:“陛下,赦臣失误远迎之罪!……臣不知之,故来此间候接,不期今日来迟,望乞恕罪恕罪。”
这崔判官,不是别人,正是崔吧,生前是太上皇的驾前之臣。他与魏征有八拜之交,相知甚厚。他死后,在阴司做掌管生死簿的判官。唐太宗的灵魂到了阴间,崔判官照样以君臣之礼迎驾,并还根据魏征的密信,偷改了生死簿,为唐太宗添加了二十年的阳寿。
唉,人间的一切人际关系,在阴间照样盛行。其实,吴承恩写的《西游记》,天上,地下,仙届,冥界,一切都是按照地上人间来写的。可以说,一切照搬。
崔判官把唐太宗迎接到森罗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阎王殿。十王(十大阎王。原来我们以为只有一个阎王的,想不到吴承恩的笔下,阴间竟然有十个阎王。)在森罗殿,按背躬身迎迓太宗。太宗谦让,不敢前行。十王道:“陛下是阳间人王,我等是阴间鬼王,分所当然,何须过让。”说罢,便与唐太宗分宾主坐下。
在地府,唐太宗不是鬼,而是座上宾。不谈是英雄,至少是鬼雄。正所谓,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看样子,到哪儿,资历和背景都很重要啊!在人间还是要做人杰或英雄的好啊!连到阴间的待遇都不同啊!这也许就是佛教的所谓因果报应吧!
唐太宗在还魂的路上,经历了背阴山,十八层地狱,奈河桥,枉死城,平阳大路……这些,都是唐太宗南征北伐,东挡西除的象征,写照,既是唐太宗的还魂路,也是唐太宗的英雄路。
注意,唐太宗去阴间的路,跟还阳的路是不一样的。是不走回头路的。这种说法,现在还流行。给死者送葬,也是不走回头路的。
唐太宗在游地府时,遇到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就变相地,间接地表现了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太宗的英雄壮举。没有玄武门之变,就只有秦王李世民(可能还没有,李建成会杀死他。),而没有唐王李世民,而没有唐太宗,而没有贞观之治,而没有大唐盛世,而没有唐玄奘西天取经,而没有《大唐西域记》——又称《西域记》(唐玄奘,本姓陈,河南偃师人。太宗贞观二年(629年)去天竺(印度)研究佛学,寻取经文,尽多险阻,经西域十六国,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写下《大唐西域记》),而没有民间传说,西游记平话,以及西游记杂剧等,而没有吴承恩的神魔小说《西游记》,而没有今日之我等的《西游记》人物点评。
南征北伐,东挡西除,是外斗。玄武门之变,是内斗。在阳间,他是唐王,在阴间,他是人王。
《西游记》单就第十回,就从外斗,内斗,阳间,阴间,全方位,立体地塑造了唐太宗的英雄帝王形象。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萧瑀正空门
看看唐太宗还魂醒来之后的英雄帝王形象。
你看他怎生打扮:戴一顶冲天冠,穿一领赭黄袍。系一条蓝田碧玉带,踏一双创业无忧履。貌堂堂,赛过当朝;威烈烈,重兴今日。好一个清平有道的大唐王,起死回生的李陛下。
有诗为证,诗曰:大国唐王恩德洪,道过尧舜万民丰。死囚四百皆离狱,怨女三千放出宫。天下多官称上寿,朝中众宰贺元龙。善心一念天应佑,福荫应传十七宗。
接着,又出英雄帝王榜,遍传天下。榜曰:乾坤浩大,日月照鉴分明;宇宙宽洪,天地不容奸党。使用心术,果报只在今生;善布浅求,获福休言后世。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万种强徒,怎似随缘节俭。心行慈善,何须努力看经;意欲损人,空读如来一藏。
当然,此榜非历史唐太宗所制,乃吴承恩假借唐太宗之名而已。既然借名,就理当归唐太宗之名下了。
唐太宗还魂后,一一兑现了在地府的承诺。又建造相国寺,出榜招僧,修建水陆大会。
一路铺垫而来,至此,故事真正的主角——唐僧快要出场了。
唐太宗聚众僧,内中选得一名有德行的高僧。你道他是谁?灵通本讳号金蝉。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看样子,选和尚也得德才兼备,进行政审。政审者,古之已有也,非今人所创也。)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太宗喜道:果然举之不错,诚为有德行,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的阐都僧纲之职。
玄奘顿首谢恩,受了大闸官爵。唐太宗又赐予他五彩织金袈裟一件,毗卢帽一顶。至此,唐僧的形象初步定型。
唐僧果不负圣望。主持相国寺,选得大小明僧共计一千二百名,分派上中下三堂。诸所佛前,物件皆齐,头头有次。选到本年九月初三日,黄道良辰,开启做七七四十九日水陆大会。即具表申奏,太宗及文武皇亲国戚,俱至期赴会,拈香听讲。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象化金蝉
再看那唐太宗在水陆大会上的英雄帝王形象——
诗曰:龙集贞观正十三,王宣大众把经谈。道场开演无量发,云雾光乘大愿龛。
……
那皇帝早朝已毕,率文武众官,乘凤辇龙车,出离金銮宝殿,径上寺来拈香。
怎见那銮驾?真个是——
一天瑞气,万道祥光。仁风轻淡荡,化日丽非常。千官环佩分前后,五卫旌旗列两旁。执金瓜,擎斧钺,双双对对;络纱烛,御炉香,蔼蔼堂堂。圣明天子正,忠义大臣良。介福千年过舜禹,升平万代赛尧汤。观那曲柄伞,滚龙袍,辉光相射;玉连环,彩凤扇,瑞霭飘扬。珠冠玉带,紫绶金章。护驾军千队,扶舆将两行……
我的个妈呀!好个吴承恩,把个唐太宗的英雄帝王气概,写得如此淋漓尽致,无以复加!
《西游记》九至十二回,几乎成了大唐太宗的英雄谱!
吴承恩,吾承恩,吾承大唐太宗浩荡皇恩,吾成大唐太宗英雄帝王神。
不识吴承恩,翻烂《西游》也枉然。不识吴承恩,不知英雄帝王神。
好一个英雄帝王唐太宗!
有诗赞曰:
太宗十九举义兵,
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
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
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名就何神速,
速在推心置人腹。
宫府相图势不收,
国家何有各自谋。
纵无管蔡当时例,
业已弯弓肯罢休。
尔来一千六百纵,
天下至今歌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