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华
银色的越野车奔驰在儋州广袤的大地上,车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时而是生机盎然的田畴,层层迭迭的梯田,绿油油的庄稼铺盖在上面,象一块块璀璨的翡翠撒落在锦绣的大地上;时而是遮天蔽日的橡胶林海,阵阵清风把树叶吹得哗啦啦作响,象是在吹奏改革开放的序曲;时而是硕果累累的各种热带果树,随着地势的起伏蜿蜒成大自然的新装……
车内只有三人。司机专注开车,我坐在副驾驶座上凝视窗外的景色。县委书记林鸿琼坐在后排,他仰着头靠在座背上,双眼微闭。我知道他处在这种神态的时候,一定是在思考什么重大问题。这段时间,儋县在酝酿一个重大决定,申请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落后帽子。这个问题无时不萦绕在他脑海:条件都具备了吗?周边的临高、白沙等县都没有申请摘帽,我们现在提出来是否有点过早?作为一个县委书记,在任职期间能摘掉这个落后帽子,无疑是一种政绩。但帽子摘掉,也会每年失去几百万的国家补贴,这给县财政带来多大的压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时常会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如果患得患失,往往会令人陷入两难境地。
林书记是个工农干部出身的县委书记,他们这代县委书记,心中的榜样就是焦裕禄。艰苦朴素,任劳任怨,严于律已,原则性强。林书记没有高等学历,平时说得少干得多。处理问题沉着稳重。作风上,他很少坐在办公室,经常下乡,走村穿巷,密切联系群众。方法上,注意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正是他这种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在儋县的干部群众中有很高威望。
这次随林书记下乡,日程是这样安排的,上午先在南部、中部几个乡镇调研,下午到经济落后,群众生话较困难的北部,这是重点。兰训乡、松林乡是儋县北岸较边远较落后的乡,改革开放前,生产徘徊不前,群众温饱问题还未根本解决。在调研中,我们看到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这里的群众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尤其是发挥北岸人能工巧匠多的优势,一村一品,家庭作坊,发展乡镇企业,日子过得比改革开放前好多了。 三都镇是我们这次下乡的最后一站。在苍茫的暮色中,我们的车驶进镇府大院。镇委郭向东书记张罗着要给我们杀鸡做晚饭,林书记制止了他,让他吩咐厨房煮几个蕃薯就可以了,抓紧时间汇报。郭书记的汇报持续两个钟头,中间林书记插话,提出几个问题让郭书记详细回答。 郭书记汇报到广东省委办公厅扶贫工作组一年来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情况,林书记很详细记录,有些细节还要郭书记提供有关数据。第二天,林书记依然要我陪同下乡,基本上是入农户家访问和在镇政府听取汇报相结合。接下来的几天,县里召开四套班子会,每天的会都有一些相关部门参加,如财政,扶贫办、民政,计委,农委,工业、民委……会议内容是,研究讨论在巩固粮食、糖蔗、橡胶三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外引内联招商引资,如何解决群众就业的问题,基本上与摘掉国家级贫困帽有关。我想,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四套班子领导会后,林书记对摘掉贫困县帽子的事终于能下决心了。在县委办工作,我见证了这件事关儋县今后发展大局的事情是如何落实的。知道领导者在作出一项重大决策前,都做足了一些什么功课。让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有益的经验。后来我曾当过一个乡镇和两个业务部门的一把手,这些经验对我做好工作帮助很大。
这段时间,跟随林书记下乡,参加一系列会议,我还得到一个意外的收获,即很详细很全面了解到广东省委办公厅驻儋县扶贫工作组开展工作的情况。作为海南日报的一名通讯员,我有一种新闻的敏感性,我觉得这是很有新闻价值的情况。 我花了一天的时间写个新闻稿,我知道新闻的时效性很强,第二天赶紧往海南日报投稿。过了三天,稿件被采用,而且登在头版头条。县委的新闻秘书符鼎芬还特意跑过我办公室来,向我道贺。我内心很高兴,但嘴上还是谦虚地说,小事一桩,不值一提。更令我感到高兴的是,林书记打电话来叫我到他办公室,让我把他办公桌上的那份海南日报亲自送到县委招待所,给广东省委办公厅扶贫工作组的王组长。赶到招待所的时候,王组长正在他房间等我。我先自我介绍,说是林书记叫我送报纸过来。王组长问我,你就是王敏华?我说是的。王组长说,你的文章对我们帮助很大。我们来儋县将近一年了,一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时间较短,能解决的问题还是很有限。存在的种种不足,只能在下一批工作组来时再解决了。我对王组长说,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我和林书记跑了几个乡镇,群众对你们评价很高。王组长最后握我的手说,再过两天我们就收队回广州,这时候海南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我们的工作情况,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也说明当地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满意。我们也写了个总结报告,准备回省里向有关领导汇报。但我们的工作成绩,自已不能说得太多太好,否则有自吹自擂之嫌,应该由旁人说比较客观些,尤其是象海南日报上的头版头条报道,更有说服力。这份报纸我们要拿回去附在我们的汇报材料里,谢谢你!
告辞王组长后,我走回办公室路上,步履轻松心情舒畅。记得与王组长告别时,他还吩咐我,今后如有公事出差到广州,可以到省委办公厅找他聊聊。不过,第二年海南建省了,我们也与广东省委办公厅脱钩了,能到广州办事的机会几乎没有,因此与王组长再没有任何联系。
大约是一九九一年,林书记年事已高,调到省人大工作。这一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一年,海南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从内地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引进一批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人才,就此,儋县也迎来了新一任的县委书记于迅书记。于书记作为从经济发达地区来的人,他的思维敏捷,眼光锐利,能够审时度势,看问题有一定的战略高度。他经常对我们县委办的同志说,现在儋县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关头,如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很可能就赶上经济发达地区的步伐,走在海南各市县的前头。但机会稍纵即逝,如果错过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儋县很难有质的飞越。什么是质的飞越呢?那就是儋县要来一场嬗变,从县升格为市。也许于书记从一踏上儋县的大地,就给自已定下这个使命。为了完成这个使命,他的思路清晰,着手抓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提升儋县的经济总量。依托洋浦的辐射,将原来按常规制定的“八五”计划进行调整,原定工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12.6%,调整为20.5%。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经济总量每年持续快速增长。然而现在是新一轮开发高潮的时候,有大量的资金涌进来寻找投资的机会,所以要筑巢引凤,改善投资环境,包括软硬环境,让人家发财求我们发展。有这样的经济背景,进行这样的调整是可行的。其实到1993年的时候,这个目标就实现了,达到增长28.9% 。经济总量的增长,这就为我们县日后申报撤县设市解决了一项硬性指标的问题。因为申请撤县设市,经济总量和人口总数是两项硬性指标。而儋县是海南人口大县。所以应该说经济总量和人口总数的条件具备了。
第二件事,就是扩大城市规模的问题。你总不能以一个只有巴掌大的小县城去申报建设现代化城市吧。这样,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那大城区规模,强化城市功能的任务就迫在眉睫了。那大镇发展规划必须进行重大调整,也就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这是于书记来儋县后浓墨重彩的一笔,即在城北一带,按东西走向开辟一条长7.8公里,宽一百米,有双向车道,中间有隔离层的中兴大街。这条中兴大街的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这条大街为中轴线,县城那大就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为新城区,南面为旧城区。这祥,儋县的城市框架就拉起来了。记得有一天上午开四套班子会,快到十一点钟时,会议结束了。于书记看了看表,还有时间,就带领与会者到正在建设中的中兴大街工地参观。工地处于平整路基阶段,约十几部推土机在作业,机器隆鸣。于书记带大家到中兴大街中间段的地方,他往北面一指,说将有一座二十一层的办公大楼在这里拔地而起,这就是新的县委办公大楼。在场的领导们都异口同声说搬到这里好。这里地处中兴大街中段,大楼坐北朝南,近有松涛渠水,背后远处有一座青山,这个选址应该是得到高人指点。参观工地完后,于书记又带大家回县委接待科。接待科大厅里有一块长约三四米,宽约一二米的建筑模型。这块模型是刚才到工地参观的那片区域,按一定比例缩小的立体图型。从模型可以看出来,除了办公大楼,还有县委县政府干部职工的宿舍小区,还有几个商品房性质的小区。以及一大片居民住宅区。除了生活区,还有商业区,各种房屋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除了中兴大街横贯而过,还有很多格子式的路网。站在这个模型面前,令人振奋,有一种城市化的春风扑面而来。于书记指着模型说,从现在起,三年后这个模型就变成现实。由此,把整个城北区的建设带动起来。
第三件事,申报撤县设市。 一九九二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讲话,华夏大地荡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潮,促进了国家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代,一座座新的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崛起,在这大潮汹涌而至时,谁不想做弄潮儿!各地纷纷向国务院申报撤县设市,或是小城市申报升格。申报的市县很多,但不见得每个都批准。机会来了,但很多人跟机会擦肩而过,机会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如果不是近两年来,于书记到儋县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儋县是不具备申报撤县设市条件的。
申报的工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在整个申报过程中,除了民政局、计委、政府办等部门外,县委办也要分担一部分任务。 因为要向国务院,民政部递交有关撤县设市的报告,还有报送有关基础资料,有大量的文字工作,要市委办的同志参与。各个部门需要报送县委常委会讨论的文件,也要通过我们传递。很多有关撤县设市的信息,第一时间就反馈到这里。每一条有关撤县设市的信息,无不牵制每个人的大脑神经。比如说县领导某某人与民政局的同志又为撤县设市的工作再次跑北京了。 比如上报的材料又要进行什么补充修改了。对这些信息,大家都很关注。所以我们不是局外人,是参与者。
国务院终于在一九九三年春节后批准儋县撤县设市了。为此,儋县准备举行一个隆重的庆典,日子定在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五日。为了成功举办这个庆典活动,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周密部暑,制订了详细的工作实施方案。各部门都参与,分工很明确。什么会务组、秘书组、宣传组、接待组、后勤组、保卫组……而且还要邀请国家领导人、省的重要领导来参加。甚至各条战线,各部门,也可以邀请省或国家对口单位的领导来参加,拉近关系,为成立市后,这些部门可以跑省跑部申请资金、争取优惠政策打下基础。我记得当时,邀请到的国家领导人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两位副国级领导应邀参加。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省里各厅局的领导、各兄弟市县主要领导等等都应邀来参加庆典大会。这么多贵宾、嘉宾到场,庆典活动格局显得更大了。
庆典大会的前一天晚上,有文艺演出。为了增加气氛,增加喜庆,还特地请大明星毛阿敏来献唱。听说只唱一首,出场费8万元。这个年代中国的文艺已走向市场化商业化,艺术已异化,成为追逐金钱的工具。第二天的庆典大会上市委一位重要领导要讲话,但别的单位给他准备的讲话稿他看了不满意,所以临时决定让我连夜加班,负责起草这个领导的讲话稿。这样我想去看演出的事就泡汤了,也失去了一睹毛阿敏的芳容的机会。当别人都在欣赏精彩的文艺节目时,我仍然在办公室挑灯夜战,赶写领导讲话稿。是呵,搞文字工作的人就要耐得寂寞,因为即使平时,这些临时性突击性的任务也时有发生,何况是在撤县设市的特殊时期,理解就好。如果说晚上的文艺演出错过了,但第二天的庆典大会绝不能错过。第二天我把写好的讲话稿交给领导后,就和办公室其他人到体育广场参加庆典大会。这天,中兴大街两旁插满彩旗,还有彩色大气球,大气球还吊着大幅的标语口号。走在街上,时不时还传来烟花冲上高空的尖哨声和爆炸声。大街来来往往的人络泽不绝,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庆典大会现场,人山人海,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尤其调声队的姑娘们,浓装艳抹。各种舞龙队舞狮队的鼓声咚咚锵咚咚锵此起彼伏,广插喇叭也播放节奏欢快的乐曲。过了不多少,喧闹的声音沉寂下来,高音喇叭里传来几声洪亮的声音: 我宣布,儋县撤县设市庆典大会现在开始!这声音铿锵有力,震撼人心,回荡在体育广场上空,响彻儋县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大地。整个会场随即一片欢呼,人们不停地挥舞手中的小红旗,无数个彩色气球腾空升起,鞭炮声噼里啪啦不绝于耳,号称万人的调声大军也在中央的操场上载歌载舞起来,整个会场象一片欢乐的海洋。这种壮观的场面,在儋县,应是史无前例的!
如今,这种万众欢腾,千古难遇的壮观场面已远去,渐渐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但回忆这段历史,我感到庆幸。正是有在县委办工作的经历,我才能这么近距离,这么清晰地目睹儋州在历史上坚定有力的前进步伐。今天在儋州迎来撤县设市三十周年之际,我万分感慨,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的镜头串连成一幅生生不息的画卷的。目前儋州已走过建市后的三十个年头,8年前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今新的进军号角又吹响,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伟业拉开序幕,春雷再次响彻儋州大地,儋州的天地间又荡起滚滚春潮!愿儋州在新的机遇来到之时,已然蓄势待发!住在县体委的日子仰望巨星小镇轶事
2023/1/10
撤县设市时的那大镇鸟瞰图,高耸的大楼为新市委办公大楼。
初具设市规模的街道

三十年旧貌换新颜,回家的游子都迷了路。

一座宜居、宜业、宜游……各方面发展潜力无限的新生现代化地级市涌现在人们面前。吸引着岛内外以及国内外各种人才辐辏,为建设自由贸易港提供强大的动力,为打造海南高质量发展第三极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

恍如隔世新面貌,当年决策真英明。诚邀所有参与撤县设市的外出人士常回来看看,做大做强儋州的旅游行业,为儋州的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00:18
林鸿琼当书记时的县委大院。三十多年旧貌依然,览之怆然,令人感慨。苍老的大门(说它苍老是相对而言的,在它之前的大门是在走向农垦医院——现改为儋州市人民医院那条小街,与“儋县委电影院”——后改为“东升电影院”在一起的,可惜它们早被拆掉改成临街商铺了。现在看到的大门可能是跟办公大楼一起规划才开的,论辈分的话它仍属儿辈,说它苍老好像早了一点。)仿佛在日夜诉说着三十多年的沧海桑田,还有那锈迹斑斑的大铁柵门和那年代特有的门岗值班室。下图为那年代的独特标志——石米砌墙的办公大楼。尽管今天看来显得如此的简陋“烂尾”,却是那年代儋之政坛风云激荡的地方,“中枢”神经之所在。同时也是得益于这简陋“烂尾”,才能勾起多少人蜇伏心底的岁月情怀和那被层层尘封的往昔记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