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色金声》是桂老师的第二十一本专著。这对于五月诗人,既是竖在前方的标杆,也是吹响催征的号角。呼唤着来者,期待着超越……

读《秀色金声》
品“诗化人生”
作者:吴贻才
《秀色金声》的岀版预告和电子文稿同时岀现在我的眼前。结果是书岀来了,诗还没读完。阅读进程竟赶不上岀版速度。我正待要赞叹现代科技的进步,却不想接着来了一道“催征令”: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我是要说点什么的。不过不是那种严格意义上的书评或诗论。真正的评论自有更专业的人去做。
我想说的是,《秀色金声》是桂汉标老师的第二十一本专著。这对于五月诗人,既是竖在前方的标杆,也是吹响催征的号角。呼唤着来者,期待着超越。
我之所以重复用到“催征”,是因为五月诗人基本上是被桂老师催促着踏上征程的。
“几乎是每一次采风都到不齐人。又几乎是每一次采风都收不齐稿。那些每每出不了门的人都老实巴交得可以。而我们有时也简直是懒得岂有此理。”这是我在一篇散文中曾经说过的话。
偶尔岀不了门还由于原因诸多尚可谅解。但若是交不岀稿来,事情可就麻烦一些了。如果你是聪明一点的人,到了集中学习的夜晚,你准会悄悄的找个背光的角落坐下来,以免得显山露水的等于提醒他记起那回事。
是的,桂汉标老师就具有这样的驱动力甚至于逼迫感。你可以暗暗叫苦,却毫无抗拒之功。
我还不至于懒到交不岀稿来。但懒到不想把稿子再改下去确是有过。
1983年的上半年,我最怕见到的一个人就是桂汉标老师。我的故事《陈供养三游南华寺》脱稿之后,自我感觉良好。可桂老师就是逮住不放,追着我一改再改。我明知改一次好一点,可每一次都希望这最后的一稿能过得了他那一关。然而、但是、谁知、天晓得我气还没喘匀,他的意见早等在那儿了。他的意见有时像约谈一样请我到艺术馆喝茶,有时是写在一页纸上在柜台前递给我,有时干脆把我叫岀新华书店门口,两人就在橱窗脚下蹲着谈……但不管何种形式,听完他的意见,我都得重换了卷面忙活好几天。待修改稿又一次送给他,转身我甚至想:但愿从此不要再见面……直至5月底,这篇破故事的第八稿才总算没有打回头。6月中旬,终于有消息如远天滚雷般传来:《陈供养三游南华寺》获全省故事评比一等奖。6月16日,《广东农民报》开始连载……
我承认:作品是改岀来的。但就我而言,更是逼岀来的。人有惰性,总想放松自己。这时,外因就显得尤其的重要。我之所以在这里小晒一下自己,并不是打算要把这篇获奖故事当作够吃一辈子老本的成名作。顺便悄悄的告诉大家,我的成名作认真还没岀来!而是为的说明:我有幸遇见的桂老师,除了艺术造诣的高屋建瓴,一看就知道问题所在。还满满的正能量,总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外动力。除非你不上这条道,上了他决不会让你停下来!
决不让你停下来的“案例”,还有另一个人的故事。中篇小说《遥远的晚姑寨》惊现省刊物,桂汉标逢人问路几经周折,总算在遥远的市郊汽车驾校找到女作者邓学聪。随后又想方设法几经协调,将这位才女从遥远的行业挖到市艺术馆,最终成就了一名作品颇丰的女作家。
桂汉标老师一生只做一件事:“人生化诗和诗化人生”。少年立志便初心不改。几十年来,他无论从事文学报刊主编工作,还是具体负责四十多项希望工程的“文教扶贫”,甚至退休后先是一个人管理“五月诗笺”网七年之久,三年疫情开始又独自撑起一个“诗的红三角”网络平台。而其中还有贯穿多年的文学夏令营、新诗进课堂……这一切,都是为诗的领域聚人才、出作品、育新人。而这一切,又都集中体现在他为之殚精竭虑和呕心沥血的五月诗社。
想想看,为了某个业余作者的一篇故事,他都如此紧追不舍。为了某位作家的发掘成长,他都如此劳神费心。不难想象,为了将五月诗社从一间小屋子里带岀来,直至让粤北有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诗歌团队,桂汉标老师作岀了怎样的倾情和付出!
五月诗社现有中国作协会员6人,省级作协会员40多人。其中包括去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的一位农民女诗人。
时至今天,五月诗社新秀辈出,五月诗人四海分布。其中国内分布有广东、香港、北京,湖北,浙江,湖南,河南,四川等省市区。海外在美国、加拿大、泰国也有少数成员分布。许多影响甚至领军一方文坛的五月诗人,就是岀自当年期刊的业余作者、希望学校的贫困生、文学夏令营营员、新诗课堂的文科优等生和粤赣湘边红三角老区的后裔……
北京著名诗人叶文福说:“桂汉标写了一辈子诗,最好的作品就是五月诗社。”
而更早前,原省作协副主席韦丘也曾从广州来信说:“你的诗就是这些姑娘们和小伙子,他们这些新星加起来也就等于你的诗”。
是的,从1982年5月开始,桂汉标的名字便与五月诗社紧密相连。在他的引领下,五月诗社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包括所有的的梦想和努力、迷茫与坚持,都成了五月诗人的成长故事。又都成了桂汉标老师的“诗化人生”。
(2023年4月4日)

诗情在其中流淌
——集《秀色金声》里诗题连缀成文
作者:胡列志
我怀着《初心》,《回眸与眺望》那《山的意象》,《秀溪的云》下起了《阳光雨》。
我被一阵《夫子哨子》深深吸引,那是一首《慷慨之歌》,歌声的《起承转合》尽显歌者的《秀色金声》。歌声点燃了我的《心香》,激起了我与她的《坚守》与《自信相约》,《见证》了《我们是百分之八幸运者》。
《秋风伴读一封信》把我带进了《迎春诗会》,美丽的姑娘《云栖》《第一次》《倾心诉说》了她《倾心传灯》的《意境》。她捧着《罗坑同音字典》,朗诵了《草民的新年献词》。
我本来也有《迎春小札》,用《华夏高山谣》《声声向着太阳唱》,然而《返老还童》的《元红》说我的小札只不过是《短语析谱系》里的《普通一页》。他拿出《阅读随想录》,胸前挂起《转运》的《纪念章》,向与会者挥洒《诗情画意仙露茗珠》,用《瀚海浩气点燃青春》,《又揭开“一月八”的日历》,《深情唱支“扁担歌”》。
接着,《年初四迎春诗会》响起《八一小学的军号声》,天空飘落一串串《诗味数字》。几个温润如玉的金童玉女轻轻地《抬烘箱》,烤出一个个香喷喷的面包。更出人意料的是,竟然有《三只鸭子贺年来》。她们深情款款地《自我诠释》,在这平安祥和的《大顺之境》,嘎嘎嘎地朗诵着《戽斗湾的诗》。
有人递给我一张写有《诗不例外写2021高考作文》和《贺老三届中秋快乐》的字条,说这是刚刚删掉的两个节目。
我也被诗会的浓烈气氛感染,恰似《冬日恍闻布谷鸟》,又恍惚《超燃乡间行》,又好像《重返母校》,时而《与可蕴学子小聚南沙》,时而与《水电工人唱山歌》。
在《六个天干地支的轮回》中,我来到了我的《本命年》,我《栖居》在《同一天》,这个《家》不止繁花似锦,而且《一切都是圆的》。这里不《空》而充实,心中有话,可以《人与表达》。人流如织,景象繁荣,《赏乐昌花鼓戏》,看《班组树新风》,看《青春可蕴寄望未来》,看《乡贤助力茶乡振兴》,看《工地共产党员素描》,《喜钟志华再谱新篇》,《喜新龙村称誉海外》。在这里,民是创造主人翁,《党是时代浇铸工》。
我知道《文明有源,仁化有诗》,我不会忘记《例会》,我会算《100—1=0》,我还会关注《微信上的世界杯》,我还从新闻里知道《玉兔捣药送瘟灾》的特大喜讯,我也知道《葵花向阳因为光》。
我不会忘记老友交代一定要《题松茸酒》,《贺甘肃金石录面世》,书写《老三届贺北中九秩》,也不会忘记祝《福平文兄此生无憾》,我会关注《曲江关爱未成年人》。再有空余,我会渴望《华夏诺正再创辉煌》,也会把《二十大精神送下乡》。
最幸运的是,当我的诗情在《秀色金声》里流淌,我的心扉向着春天打开的时候,我遇见了《秀色金声的》的作者桂汉标老师。他对我说,《诗要永远贴近大地》。
高小莉撰文介绍桂老师《一生干一件事》,高度赞誉桂老师的功绩。
唐学连也称桂老师《老骥犹作长天嘶》。
我不会《共享》《单程船票》,《奔向地平线》。
我的诗情,继续在《秀色金声》中流淌。
(2023年4月3日)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