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大地】1312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阿春(辽宁)诵读|| 倾倾(编辑||荆枫)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简析苏轼诗《海棠》
作者 || 阿春(辽宁)
诵读 || 倾倾
编辑 || 荆枫

1080年2月,苏轼刚到黄州,在定慧院竹篱杂树间有一株海棠,令他眼前一亮。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他感到,在海棠的映衬下,漫山遍野的桃李显得真是粗俗透了。
于是,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夜晚的月光下,苏轼都会来到花前,陪伴那棵幽独的海棠。
苏轼觉得,这株海棠应该是自己的同乡,是鸿鹄衔种子至此,所以它才流落异乡,虽然没有人注意它的美丽,但在这个荒山野岭却默默地绽放。
这时候,苏轼释然了:“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哪忍触”,有同命相怜的海棠陪伴,人生低谷就无所畏惧了。
四年之后的春天,当海棠花开的时候,苏轼又来了。
夜里,东风袅袅,春光淡荡,苏轼难眠,秉烛来到海棠花前,触景生情,吟出一首《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首句“东风袅袅泛崇光”,写海棠花所处的环境,营造了一种和舒的气氛。“崇光”一词,可有多种理解,可谓月光,可谓春光,亦可谓海棠花的光泽。
次句“香雾空蒙月转廊”,轻点了“海棠”之题。海棠的具体形象还未呈现,在这里仅以幽香示人。
海棠的幽香与空蒙的雾气融合在一起,香便有了形,有了色。
“空蒙”,均指烟云缥缈之状。“月转廊”,即月亮移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表明夜已深了,环境幽暗,为下面恐花睡,烧高烛作了很好的铺垫。
后两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是说夜深之时,花儿独处幽暗之境,芳姿被夜色所掩,所以作者特意点燃了高高的蜡烛,将海棠照亮,表达了对良辰美景的珍惜及与海棠共度良宵的愿望。
苏轼在另外一首诗中写道:“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意思是在夜深人们熟睡的时候,时间消逝得特别快,美丽的海棠花就这样被黑夜摧毁了。因此,诗人不想入睡,更不希望海棠花睡去,于是才有了“烧高烛照红妆”的动人之举。
另外,“花睡”“红妆”同时出现,让人会产生海棠春睡的联想,如见红妆美人睡眼惺忪的娇态,点化之工,令人拍案叫绝!
2023.4.24

个人简历
董莹,网名阿春,大学本科毕业。68年毕业于辽宁省实验中学,下乡。回城后进工厂,做团书记工作,后从事教育工作,至退休。
热爱生活,爱好文学,喜欢写作。

【主播简介】倾倾,70后,生长于辽西蒙古贞。多才多艺:擅长弹吉他,设计制作服装,模特表演,民族舞蹈表演。酷爱阅读朗诵。愿意用声音走进诗文的内核,与心交流,触摸人间冷暖。

声明:插图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总编联系方式15841806399文字 版权属原作者。
音频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
【诗与大地·蒙古贞部落】
【诗意阜新】
【阜蒙诗词·现代诗】
【诗与大地·名家有约】
【诗与大地·拓展】
【诗与大地 塞北散文】
【诗与大地 新荷流韵】
【诗与大地·绝句小说】
【诗与大地·读诗心得】
【诗与大地·诗坛十三姨】
【诗与大地·渤海潮】
【诗与大地·诗情画意】
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诗与大地”。
总裁总编辑:
微信:荆枫wu2630582695
副总裁音频总监:
微信:箫雅jia745405216
投稿请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照片一幅。有声作品MP3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