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24章俗解
思想艺术界的怪人陈丹青感叹,现代囯人找个笨人很难。所见的男女都是精灵鬼怪的,个个舌头浸过油的,圆滑世故。年龄不大,仿佛混社会的本事不学自通。到了国外却相反,看到外国人个个傻乎乎的样子。即使是那些学术大师,艺术家也是一脸蒙逼,脸上透不出点儿机灵的鲜活气儿。
但这不算是好事情。童年少年就早熟,过早的丟失了纯真,抺平了个性,缺了棱角,为人处世老道,老百姓说特别会来事儿,结果呢,一生活得不怎么精彩。

德国的大哲学人叔本华说过,年年轻轻就八面玲珑,处世圆滑的人,一定没有大的出息,注定这一生会很平庸。
现代人这么说,2500年前的老子也是这种观点。说这是天道。
佛家怎么说?佛祖没有直说道理,他是通过讲故事来哲理启发的。
佛祖一次带了几个弟子行路。走的久了,大家又疲又渴。佛祖让大家停下来,坐到路旁歇息一会儿。然后吩咐徒弟阿难说,口渴的很,去附近找点水来给大家喝。阿难一直是佛祖的随身弟子,吃苦耐劳,从无怨言。于是他拿着钵子到附近找水去了。天热地旱,经过的地方林木稀疏。阿难跑了很远的地方才发现一条小溪。溪流潺潺,但溪水混浊,显然不能人饮。他就转身回来了,报告了佛祖,说水是找到了,但不能喝。佛祖是何等的智慧,已然知道结果。温和地批评阿难,有点儿耐心吧,你看师徒几位渴的要命,还是辛苦再跑一趟吧。阿难心里嘀咕,不能喝就是不能喝,还有假吗。话没说出来,又照原路跑到小溪边。一看溪水,泛清了许多,还有不少泥土烂渣,但仍不能喝。返身回来又向佛祖报告。
"师父,说不行你还不信,水还是脏兮兮的不能喝哇。"
佛祖微微一笑,"你再去,水一定是清爽干净的。"
阿难脾气再好,学会了不嗔不怒,毕竟也是血肉之躯,他有点儿不快。头上冒汗,气喘吁吁,但还是转身去了。
快到溪边,他想,师父老不相信我,我便舀一钵子脏水回去让他看。
走到溪边,流水声音乐一般悦耳。阿难瞬间愣了。吃了一惊,先前混浊的流溪竟是如此透亮洁净。

阿难顿时茅塞顿开。原来如此啊,师父这是让他修行,启发他世间的道理。急躁不行,得学会等待,学会静心应对。慢就是快,快就是慢。万事万物不会随心而变,大自然的法则也是不可逆转的。
阿难端着清冽的一钵子泉水回来了。众弟子围绕佛祖,都会意的笑了。都明白了,一件简单的事儿,里面藏着般若大智啊。
儒道释文化三祖。佛爷如是说。再听听儒家圣人孔子,是怎么解读慢就是快,快就是慢的。孔子是给弟子直抒胸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而大事不成"。
意思明了。想把事情做得快速完成,快速到达,反而快速办不成,也快速到不了目的地。见小利大事不成,是与欲速不达对应的。想做很大的事情,有一点儿成功苗头,收获了一些小成果就沾沾自喜,没有坚毅的耐心持续跟进,到头来怕是成不了大事的。孔圣人这句话的内涵,与佛祖让阿难取水济渴,与老子《道德经》第24章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一位少年到武当山学习剑法。少年心高气傲,也是急于求成。他拜了师父之后,问师父,我用多长的时间,可以练的一身高深无比的剑技呢?师父肯定的说,10年。少年说,我若每天勤学苦练,付出比常人几倍的努力练法习剑,须用多少年?师父含而不露的神色回答,30年。少年继续不解师父之意,又问,我如果以献身的精神,与风雨抗争,与日月争时,不惜一切代价去获得剑道之精髓,这又需要多少年呢?师父淡然一笑后说道,70年。
少年是何等的聪明。他吸了一口长气,即刻跪倒在地,仰视师父:徒儿明白了!
明白了什么?明白快是慢,慢是快。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24章中,是这样解读天道的。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说道理很活套,文学描述。一系列拟人化的动作,摆事实讲道理。"企者不立;"企,踮脚尖站着的意思。你像企鹅一样踮着脚尖,似乎比别人高岀一截子。试试能坚持多久?只是一阵子的功夫。
"跨者不行;"跨,跳跃,蹦起来的意思。你跳着走,三步可以并两步,一直就这么行路,怎么撑得下去?一会儿就累稀了。
"自见者不明;"自己想清晰的看见自己的模样,那是不可能的。
老子时代是没有玻璃镜子的。即使现在有了镜子,也描写不岀自己的三维面目。尤其自己的品行情操,自以为是不能,别人才是看能全貌。
"自是者不彰;"彰,赞赏,宣扬的意思。自以为了不起,高高在上,排斥别人的评价,看法,反而让人反感,讨厌。不会得到人的好感,也不会有好口碑。
"自伐者无功;”伐,显摆,夸耀的意思。自己炫夸自己如何厉害,如何的勇敢,智慧,英明等,反而损坏了自己的好名声,抹杀了自己应有的光辉形象。
"自矜者无长。"
矜,骄傲,骄横的意思。自己摆岀一付不可一世的样子,让人尊重,瞻礼,膜拜。可能吗?猫戴虎帽,震人一时,很快被人识破。结果是仅有的一点长处也会让人忽视,被人鄙夷。
老子用六种动态行为,描写反客观规律的妄为。我想这么做,我想那么办。主观的努力却是作死不活的节奏。我想翘脚尖站得比你高,我想弯道超车跑着超越,我说我能,我说我高尚,我说我是老子天下第一,可以纵横江湖,但可能昙花一现,煊赫一时,很快会灰飞烟灭,不得善终。

我如果顺势而为,不文不火的顺自然而变,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
老子上述了"企,跨,见,是,伐,矜"的人道,都是追求快,速效,在较短的时间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可是,天地之道是循序渐进的。天枢日月更替永恒,地上的道长久不变,拔苗助长不可能。大地万物,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一样也快不得。一步跨不得。快了反而不熟,事急反而不成。
老子说,举了这么多事例,用我们自身的体验充分说明,天道,地道,人道是相同的,都无法脱离大道的轴线。
回过头来再说,"馀食赘形。"
馀,是过剩的,多余的意思。赘,是无用的,走了样子的。跟人的身体代谢一样,吃喝的适度才好。想多多的吃喝,放不下,就这么大的一点胃口。一口吃个大胖子那是痴心妄想。吃多的样子很难看,慢慢来吧。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物,是说上述说的一系列真实。或,是代词,说这些人做这的这些事。恶,反感,厌恶的。全句意思是真正得道的人不做蠢蛋。
是老子对第24章全段的小结。用这些事实表明,做过头的事,一厢情愿,急于求成,不按照天地的法则处世做人,碰壁,挫折,失败那是无法避免的。你看那些有道者,那些能掌握了自然法则的人,不会这么做,不会干偷机取巧,不岀力得善果的事情。有名言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生命。
《道德经》第24章启发我们,行天道,做人道,凡大小事,都蕴含有内在的天枢,都是一个过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不熬够时间,不经历一个春夏秋冬,忽视事物的萌芽,成长,成熟规律不行,急不得。

老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思想百花盛开,百家争鸣,涌现岀三千年来最多的哲人圣贤。诸子百家各有精辟的论点,治国治世的妙招频出,又探讨为人处世的方法。一时间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纵横家等亮剑思想江湖,唇枪舌剑不断,很是热闹。崇尚自然的道家老子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无形之中却是一剑封喉。让大家安静下来。何须争锋争鸣,抢词夺理。宇宙大道早已铺设的好好的,顺自然的有序安排,不紧不慢活着就是。这就是道的无为而治。
在第24章中,老人先用人的两个普通动作,踮起脚尖长高,蹦着跳着行路,哲理的阐述求高求快是不符合天道的。可以翘脚高一阵子,可以跨步急赶几步,短期行为,绝不可能长期主义。老子是发现天地之道,不是自己想当然的做一本道经。本文一开始就说过,佛祖释迦牟尼用故事开导我们,儒家先圣孔子也反复叮嘱弟子欲速不达。都告诫我们按捺住这颗火热的心脏,及时将浮躁思想扑灭,一步一步走着。
人的一辈子充其量都在时空中活动,时间无限,空间也无限。可属于人的时间和空间有限。生活中俗话常说慢慢来,马儿呀,你也慢些走。没多少人思考为什么要慢慢,不说快快的来。乡村骂人的绝话是,"难道你是急死去?"抢时间是愚蠢的行为。慢慢来,并不是把正常行走变成影视的慢动作。这是日复一日,持续进行,别总相信弯道超车。
我们治国,治世,治理企业,治人的道理何尝不是如此。
恰好最近我国有一则科技大好消息,说大科学家尹志尧带领他的团队,终于突破米国的科技封锁,做岀了3nm的芯片光刻机,比米国和欧洲还领先。报道的显赫词是"弯道超车",意思是少走了许多麻烦的路,是捷径大智慧。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报道语言。任何科研原创都是吸收了前人的经验,况且是集成智慧,这都有慢慢走的前人铺垫。任何伟大的科研成果都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

既然大道是长流水,慢频率,那怎么做人呢?老子批判了人经常存在"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四种行为。这四种表现很影响人的智慧。
有人直抒己见,批评老子很消极,负面色彩很重。是抹杀人的积极能量,砍消人奋勇上进的锋芒。而且还有实例佐证,看世间多少英雄豪杰,人中领袖,哪个不是自见自是,叱咤风云,开一代新河。
这就是对老子"4自"的理解角度不同。凡事双刃剑,都有阴阳两面。但老子说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与圣贤们阐释的"自信"有质的区别。
自信是积极能量,是对自己事业及处理事情的坚持与肯定。而"4自"是自负,私欲当头,哗众取宠。自认为了不起,排斥异己,排斥异见,不偏听则暗。是独断独裁,不顾别人感受的行为。老子之所以批评"4自",也是对人性的弱点进行揭示。绕开这几种毛病,放弃了执着的自我,慢慢的来,反而会更有威信威望。
快是慢,慢是快。不须一步就理顺的。佛家"楞严经"上有句名言,理可顿悟,事得长修。活着的过程中自己体验吧。
活出另一种笨,是生命的修行之果。
(待续,第2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