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菜的变迁
文/吴德忱 诵/云淡风清
那年春季,一位朋友邀我到郊外的一家“野菜”饭馆用餐。你还别说,到这里吃饭的人真的不少,十几个包房都瞒,散客的大厅也座无虚席。要不是提前订餐,冒懵来的还真的一时半会儿没有座位。

待我和朋友按预定好的餐桌就座后,服务员递过来一本“菜谱”。菜谱大部分都是“山货”:小根蒜拌豆腐、蛋炒山木耳、家鸡炖榛蘑、干煸刺老芽、肉丝蕨菜、山野丰收菜……。主食除各种粗粮外,最让人垂涎的就是山芹菜、柳蒿芽野菜馅的水饺。我们二人点了六样野菜,两种野菜水饺。那顿饭,吃着山野绿色,喝点干红淡酒,畅饮聊天,半醉半醒,半人半仙,至今难以忘怀。

小时候,没少跟野菜打交道。从春天始,就到野外挖野菜。挎个筐,或拿一把刀,一个小镐,漫山遍野去寻“宝”。大地里、荒甸上有的是婆婆丁、小根蒜、水荠菜、车轱辘菜、灰菜、柳蒿芽、苣荬[qǔ mǎi ]菜等,每次都能收获满满。
那年月,粮食填不饱肚子。青黄不接时,一半是靠野菜度命的。没有野菜不行,总吃野菜不行也得行。

我的一个堂弟吃灰菜中毒,脸和头肿得好大,眼睛只剩下一条缝,只能靠自身免疫力慢慢消肿。
除人吃外,苣荬[qǔ mǎi ]菜、灰菜等还是猪、鸭、鸡、鹅日常的主要食物。

偶尔,也挖些野菜拿到城里去卖。记得有几次到长江路卖小根蒜、蒲公英,价格每斤只角分钱,每次卖不上几元钱。从家到长江路往返有二三十公里,全靠步行,也不在城里吃点什么。饿着,累着,渴着,走回城边,碰上有卖小人书的就买上几本,剩余的钱给家里,留作打酱油,买盐用。那时的钱很少,也很实,一元、两元都属大额的了,很少见五元、十元的票子。

人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含义,不言而喻。上一代富贵商贾[ gǔ],下一代落魄街头,也是常有的事。想不到几十年后的今天,野菜也翻了身,从地狱走出来,身价大涨,堂而皇之的登上大雅殿堂。城里郊外不但有野菜餐馆,就连五星级酒店,野菜也深受食客的青睐。困难时期,吃糠咽菜,是为了活命;而今“吃糠咽菜”是为了健康。

据说,大多数野菜不但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而且植物纤维非常丰富,综合指数是人工栽种蔬菜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医食同源”,有的野菜还是防病治病的良药。荠菜能清肝明目、止血降压,蒲公英清热解毒,蕨菜清热利尿……,有些野菜还有抗癌功效。

野菜,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比人工种的蔬菜更富有生命。美美品尝一次野菜,是和大自然的一次亲近。其纯净、本真的鲜香,催开了我们的味蕾,更加感觉到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
作者简介:吴德忱 ,长春市人。曾长期从事财政经济工作。退休后,走进书香墨海,在文字里寻求快乐,在快乐中安度晚年。
朗诵: 云淡风清,用声音传递温暖,以朗诵致敬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