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倒的旗帜🚩
——追忆著名诗人艾青先生
作者:靖一民 朗诵:洪彬
那是公元1996年5月5日凌晨,我国诗坛巨星艾青在潇潇的春雨声中陨落,辞别了他诗情如火的一生。
当北京的一位朋友通过电话将这噩耗告诉我时,我惊愕得许久没说出话来。放下电话,找出艾青给我写的题词,用泪眼凝望着那苍劲有力的字迹,与艾青相处的幕幕,又浮现在我的面前……
知道艾青这个名字,是从读他的早期诗作《我爱这土地》开始的。这是一首充满了对祖国深挚情感的诗作,其中有两句让我过目难忘: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此后,我开始偏爱艾青先生的诗,陆续读到了他的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等,并从一些资料中得知:艾青先生是浙江金华人,1929年曾到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回国后,他参加了“左联”。这之后,他创作发表了一大批影响极大的诗作,成为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而到了1957年以后,命运的恶浪扑向他,以致在长达20年漫漫岁月中,我们再也听不到这位诗人的声音。直到70年代末期,他才又重返中国诗坛,并创作发表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
我向来不崇拜名人,但却从心里敬慕艾青先生。因为我不但喜爱他的诗,而且他那种面对逆流,仍能岿然自若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我,我梦想着有朝一日能一睹这位诗人的风采。
1988年秋天,这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在那个秋霜已染黄了树叶的季节里,我应北京人文大学之邀,作为他们从全国评出的10名优秀学员之一,晋京领取奖学金并汇报学习情况。艾青先生是这所函授大学的名誉校长,他自然是要参加颁奖大会的。
根据学校的安排,我来到了北京市政协文化俱乐部会议室。落座后,环视四周,发现会场里已坐满了人,程思远、吴树青、张志民等许多著名人士也已在主席台上就坐,只是不见艾青先生。我感到有些失望,便问身边的一位同志:“艾青老师还来吗?”他回答:“已派人去接了,一会儿就来。”
正说着,会议室的门“吱哟”一声敞开了,艾青先生在他的夫人及另一位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进了会场。不知是谁突然喊了一声:“艾老来了。”随即,与会人员都站了起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伴随着艾青先生登上了主席台。
艾青先生落座后,主持会议的人介绍说:“这位是咱们国家著名诗人艾青先生,他这些年在诗歌创作方面大丰收,先后写出了……”
艾青先生摆摆手打断了主持人的话,幽默地说:“我丰收什么?‘文革’中的那些打砸抢分子才丰收了呢!”
会场上立即响起了会心的笑声,而我却没笑。因为这句话不过是以幽默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那个动乱年代的嘲讽和批判,使我立即联想到诗人在那个年代所经历的人生磨难,所以我笑不出来。
会议开始后,我汇报了自己的学习和创作情况。待我的发言刚结束,艾青先生便招手把我叫过去,轻声对我说:“把你写的书拿给我看看。”
我急忙把刚刚出版的作品集《黑色的爱》递给了他。我看见先生认真地翻看了几篇后,从衣兜里掏出钢笔,用颤抖的手在扉页上写着什么。写完后,他让身旁的人转交给我。我接过一看,见上面写了几句赞扬的话,最后鼓励我“继续写作”。我感激地朝他点点头表示谢意,他也慈祥地望着我笑了……
散会后,我们一同到餐厅里就餐。我作为优秀学员的代表,与艾青先生同桌。能够与我所崇敬的著名诗人艾青先生同桌就餐,这是我过去连做梦也没想到的,尽管饭菜很丰盛,可我连一点胃口也没有,只是始终注视着坐在我对面的艾青先生。这时我才发现,艾老确实老了,他那稀疏的头发已经全白,行动迟缓,目光也有点混浊,那只用筷子夹菜的手在不停地颤抖着,每夹一次菜都很困难,只好由他的夫人代劳。但他的思维仍很敏捷,谈吐风趣,言语中不时透出对人生的达观看法。这使我想起他的一首题为《礁石》的诗: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看海洋……
此刻,我感到艾青先生所景仰的这种礁石精神,就是他的精神写照。他历尽艰辛,饱经风霜,但从不悲观,仍然像礁石一样挺立着,“含着微笑”,注视着沧桑人生。正因他拥有这种不屈的人格力量,他才能写出那么多、那么好的诗作。
如今艾青先生冒着春雨走了,他用自己的身躯去拥抱一生都在深爱着的大地。在悲痛之余,我仍感到在当代中国诗坛上,他是一面不倒的旗帜,会永远高高飘扬着、飘扬着……
作者简介
朗诵:洪彬 ,河北成安电视台主持人,河北朗协理事,邯郸齐越艺术传媒学校艺术总监。

编辑制作:杜琴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