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翰林宋衡文集】、【趣闻轶事】之二
搜集整理/宋英明
【宋翰林与庐江县城内的捧檄桥】庐江县捧檄桥,老名叫临仙桥,毛义,字少节,东汉肃宗时人,九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常为别人家作针线活,毛义为别人家放牛,母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毛义既聪明,又好学,2O多岁时以文章闻名乡里。
毛义至孝,老母在堂需要赡养,恪守[父母在,不远游]的规矩,侍奉母亲左右,每有善食必事母,母生病,公孝仿古人[割股疗疾],此事一时传开,孝道称颂桑梓。
被庐江太守举为贤良。朝中得知此事,派人送来檄文封他为安阳县令,公为孝家中老母,迎到【临仙桥】将官府檄文双手捧还对方,后来朝廷多次征召,公坚辞不去,隐于山里。
汉章帝下诏,以[躬履逊让,比征辞,病,淳洁之风,东州称仁],赐谷千斛。此《后汉书.刘平传序》载之。
此桥汉代建于庐城东门外,横跨文昌河。为纪念东汉时期大文人毛义,为孝母,不图利禄,曾在这座桥上将官府委其为【安阳县令】的檄文,捧还给官府,因此为官不任,后人念其至孝,将临仙桥更改为【捧檄桥】。
在明朝宣德九年(1434年)知县马骥重修此桥时,地下挖起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捧檄桥】三个大字。至清代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由淮军名将庐江吴长庆捐款将原来的3孔桥重修为5孔青石条桥,桥身高大巍峨,造型古朴庄重,正桥身长是46米,宽是6.7米,中孔跨度为6.3米,桥面两侧分别石雕栏杆,颇有气势。
迄今为止,此桥是本邑仅存的5孔桥。古往今来,捧檄桥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清康熙翰林宋衡滇南主试后,便道归省喜过【捧檄桥】即兴赋诗一首: 《伊余添王命,选士出南滇
屡经九折坂,毛生(指毛义)捧檄喜,芳躅今犹传。何当供子职,晨夕躬番田。》
衡公以毛义孝母,捧檄之事,由感而发,即兴赋诗,此善行义举,令人油然而生敬畏,勿忘祖先,饮水思源,基于此,是为记!
2023年5月4日于翠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