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新疆
雪流木
似乎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吸引着你,叫你有些魂牵梦绕,叫你有些急不可耐,快快去新疆。
记得24年前,我还带着青春的梦想和对博大新疆探究的心情,连续乘了几个昼夜的火车来到新疆。那时新疆的乌鲁木齐、吐鲁番、达坂城、天池等地,就像维吾尔族儿童一样单纯、快乐;像维吾尔族姑娘一样美丽、大方,不时流露一点羞涩;像维吾尔族老人的脸一样写满淳朴和沧桑。那时的进疆之路叫你永生难忘。但更难忘的是乌鲁木齐充满异国情调的街道、建筑、人群和巴扎;是吐鲁番的火热和葡萄的甜蜜,是交河故城的荒凉,是天池的神秘和美丽;当然更难忘的是一位叫古丽鲜的姑娘给予我的无私帮助和新疆人豪爽的性情。
这次去新疆是否带着怀旧?是否想故地重游?是否······咳,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但这次新疆之行让我了解了更远的新疆——阿勒泰!那是带着任务,带着更加复杂的心情。
阿勒泰地处祖国最西北边陲,是雄鸡的美丽“雉翎”。她号称“金山银水”,因其在著名的中亚大山——阿尔泰山南麓,又在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等著名河流所形成的绿洲之中。
阿勒泰,即阿尔泰的另一种叫法,就像“哈尔滨”过去一直称“哈拉宾”一样。阿尔泰山跨越中国、蒙古、俄罗斯和哈萨克部分领土,从东南向西北,亦即从戈壁(沙漠)向西西伯利亚,绵亘约2,000公里。山名源于突厥-蒙古语词,意为“金色”。这里盛产黄金,有多种珍贵的矿石宝藏,参差的山岭将诸如鄂毕河(向北注入北冰洋)及其主要支流额尔齐斯河这样的大河的水与流入浩瀚的中亚盆地的河流的水分离开来。在我方最主要的河流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吉木乃山溪三大水系贯穿全境,乌伦古湖是神州十大湖泊之一,而深藏阿尔泰深山之中的喀纳斯湖则是最珍贵的宝石。刚到阿勒泰,主人就把这里的丰饶、秀美、奇特、神秘一股脑灌输给我们。阿勒泰在古代是我国少数民族的牧居地。据史书记载,秦代牧居在这里的部落是由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迁来的塞种人。说到塞种人,据说与英国的祖先有血缘关系。但我分析,南亚、西亚诸族倒是有可能成为塞族后裔。
在哈萨克族中,包含有不少古塞种人的成分。但有专家认为新疆的古塞种人部落在公元8世纪前后被来自蒙古高原的回鹘部落即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以及其他突厥人所征服,然后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融入维族等民族中去了,他们使用的东伊朗语也被突厥语族的各种语言所同化,今天只有分布在新疆的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是古塞人的唯一后裔。
从历史演进看,西汉时期,这里属西域都护府管辖。此后历代都设有政权。汉唐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元代为蒙古诸王封地。明清属杜尔伯特部的牧地,这似乎与黑龙江省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部落有紧密的联系。
阿勒泰物产丰富,是中国优质小麦、高蛋白玉米、花芸豆产地,阿勒泰大尾羊名扬中外,瓜果也很丰富。
旅游资源更为独特。喀纳斯湖、乌伦古湖、三道海子等自然景观和岩画石刻、古墓石棺、珍奇动植物皆为上品,额河玉、挂毯、毛皮制品、马鞭、刀具等民族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
兵团农十师姚师长是个文化人,他看得更加深刻:阿勒泰雄踞欧亚大陆腹地,有“中亚肚脐”之称,东北和北部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接壤,可谓“鸡鸣闻四国”。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是欧亚大陆各种文明碰撞之地,不管农耕文明、草原文化、山地文明、海洋文明,都曾在这里交融,再走向世界。因而,无论从政治、经济、地理、文化、旅游等各个方面而言,阿勒泰都值得我们格外关注和用心探究。
最早看到的美景是额尔齐斯河。从阿勒泰驱车到北屯正好路过额尔齐斯河。早六点多,叫醒了老邱,悄悄租车跑到额尔齐斯河边。这时相当于哈尔滨的凌晨三点,天刚亮起来,小城还未醒来,桥边望去,那宽宽的河床到处是冲击而成的银色河滩,清清的河水缓缓西流,高高的胡杨、茵茵的小草郁郁葱葱形成几公里宽的绿洲。这在广袤的新疆当是美丽的风景。“汤汤额河西流水”,这在中国还不多见,记得黑龙江的讷莫尔河是自东向西流的,但她千回百转最终还是流入东海,而额尔齐斯河则最终向北流入北冰洋,是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走下河滩与她亲近,端详她的妩媚、从容,感慨她的不与争俗,特立独行。目送渐远的流水,不知心生的悲悯还是敬佩,竟像是送昭君出塞。但愿她流出的是中国人的友善和千百年的华夏文化。
得仁山是历史上成吉思汗六次西征的出征地、点将台。山体为雅丹地貌,沟壑纵横,奇形怪貌,孤傲而威严。虽只有几十米高,却因坐落在平川和城中而显得高大。如今已经变成北屯城中的一道风景,市民的休闲公园。尤其山顶矗立的成吉思汗跃马扬鞭的雕像气势雄伟。看到这样的雕像,不由引我沉思:新疆也好,内蒙也好,甚至其他一些地方都在大塑成吉思汗雕像,并且张口蒙元文化,闭口大清版图,颇有点大国沙文主义的味道,值得警惕。愚以为极易造成民族矛盾和边境紧张。其实前晚农十师为我们接风席上,见到新疆旅游经济研究院陈剑文院长,他极力主张把得仁山建成大型主题公园,据说已经列为新疆“十二五”重点项目。原因立意都是讲究“以仁治国”,反对杀戮。成吉思汗正是在这里见到耶律楚材,接受了其主张,才改变屠城政策。“得仁山”也是这样得名。在今日民族融合的大势下,我们有理由强调以仁治国,以德治国。
北屯原本名不见经传,却因兵团农十师驻扎而繁华。并且即将变成新的阿勒泰行政中心。兵团一日,考察了两个团的驻地和建设,其中两个连队建设得非常好,有很好的环境,成片的别墅,家家都很富裕,当然这是典型,而大部分连队还很贫困、艰苦。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几十年屯垦戍边,为巩固边疆,建设边疆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一点有目共睹。在与XX团举办的联欢会上,我也难抑激动,即席写下一首诗《写在戈壁的忠诚》,当场朗诵,并唱了首新疆歌曲《达坂城的姑娘》一并献给兵团人。
醉美喀纳斯阿勒泰最美的景色要数喀纳斯湖。车子溯水而上,这水就是喀纳斯河。喀纳斯河是布尔津河的主要支流,河的上源就是喀纳斯湖。湖水倾泻而下,在山谷中蜿蜒,形成了卧龙湾、月亮湾等秀丽绝伦的水湾河滩。喀纳斯湖南端出水口以下到鸭泽湖的河段巨石密布,水流湍急,浪花四溅;鸭泽湖到卧龙湾河段,则河面宽阔,水流缓慢,河滩上绿草如茵,两岸林木葱郁。中间小岛真的形如卧龙,美的出奇。
下午的喀纳斯十分安静,白云在蓝天自由翱翔,远处的山峰还残留着未融尽的白雪,山峰底部常常是绿色的绒毯,偶尔可以看到雪白的毡房散布在绿茵茵的草坡上。马儿和牛羊会以最幸福、悠闲的方式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很像牠们的主人,毫无烦恼地享受夏日的阳光、鲜花、空气,一边嬉戏般追逐溪流环绕的牧场。沟谷中林木蔚然,树下则开满了野芍药花,据说这些野芍药的根部往往附生着虫草。六点钟是喀纳斯阳光正明媚的时候,乘船游览在湖面就像在一块巨大的蓝宝石上漫步,更像在画幅中徜徉。我们的船和每一个人都成为风景的一部分。都说喀纳斯有湖怪出没,几乎每一个游人都盼望发现神秘的湖怪。船在一处湖湾停住不再前行,据说是景区的规定,遗憾的是转过弯处即可见到中哈边界的友谊峰。
观鱼亭是景区的制高点,距离湖面千米之遥,登攀虽然辛苦,但因为是沿着山脊或者说是湖边峭壁攀登,一路都在欣赏变幻中的风景。亭上放目,层峦叠嶂,雪峰皑皑,脚下则林水相映,游船划出漂亮的几何白线,真的向两条巨龙在水中交搅在一起,莫非就是湖怪?
飘飘白云,皑皑白雪,青青森林,艳艳山花,蓝蓝湖水,微微生灵。天、地、人在这里融为一体,构成美丽的世界。如此境界,怎不令人心醉!
新疆是歌舞之乡,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民歌,其中一首《玛利亚与杜达尔》(又名《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是我20年前非常喜欢唱的一首歌曲。歌词大意: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赛帝玛丽亚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赛帝玛丽亚
那天我在山上打猎骑着马
正当你在山上歌唱婉转如云霞
歌声使我迷了路我从山坡滚下哎呀呀
你的歌声婉转如云霞
健壮的青年哈萨克伊万杜达尔
健壮的青年哈萨克伊万杜达尔
今天晚上请你过河到我家
喂饱等那月儿升上来拨动你的琴弦哎呀呀
我俩相依歌唱在树下······
原来以为这是维吾尔族歌曲,这次到阿勒泰才知道是哈萨克族的民歌。原来哈萨克族的民歌这样悠扬动听。
哈萨克族公元前就活跃于我国西北部的天山、阿尔泰山、伊犁河、伊赛克湖一带,其族源主要由古代的乌孙、奄察人,也与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柔然、突厥、铁勒、鲜卑、契丹、以及蒙古都有关系。
乌孙历来被认为是组成哈萨克族的主体部落,它于公元前就在河西走廊一带游牧,后于伊犁河流域占有了原塞种人的土地,塞种人叫“允戎”,敦煌一带是其祖居地,后被月氏排挤而西迁,游牧于天山南北,包括阿尔泰山到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的广大地区;后塞种人南迁到了印度、希腊等地,所以,有一些西方人认为他们有塞种人血统。
成吉思汗时,他把凡是蒙古人马蹄所到之处,分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从亚洲到欧洲的大片土地)。长子术赤分得钦察草原,建立金帐汗国。不久,由于领户分封,造成了新的割据局面。斡鲁朵分得了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白帐汗国,并于14世纪一度强大,统一了整个金帐汗国。15世纪初,在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后来一部分脱离乌孜别克汗国的人建立了“哈萨你的马儿带上你的冬不拉克汗国”,被称为哈萨克人。清朝时,一部分哈萨克人为避战乱来到阿勒泰地区。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避难者”、“脱离者”。
哈萨克人有典型的北方民族特点,尤其与蒙古人面貌特征相似,其所信奉的萨满教及其民间习俗都与蒙古族及历史上的鲜卑、契丹、女真人相似,尤其至今还保留的用鹰犬狩猎的习惯更其相像。10几年前我在玉泉狩猎场时,还买过驯好的3只猎鹰(号称海东青)进行狩猎,CCTV和NHK还专门拍摄过。
萨满教的传播,完全可以让世界北方民族有相同信仰和相似的文化。
对哈萨克族也并非刚刚了解,24年前到天池游览,曾经与两位哈萨克族姑娘同路而行,这是姐妹俩,姐姐在新疆医学院读书,长得特别白净、漂亮,有点像维吾尔族的面部轮廓,且更加丰满,因为是大学生,有着修养中的矜持;妹妹淳朴、憨厚,红红的脸蛋,典型的哈萨克人特征。姐妹俩是利用姐姐放假到天池旅游区看望母亲,因为母亲正帮助舅舅在这里打点生意——在毡房接待参观,租马匹给游人骑乘。姐姐邀我到舅舅的毡房参观,并与家人合影留念,至今还保留着这张照片。
在兵团农十师的一八三团驻地、喀纳斯景区和在清河县都与哈萨克族有密切的交往,并深入哈萨克家庭家访。交往中加深了对这个勤劳、勇敢、热情、好客,淳朴得十分可爱的民族的感情。
图瓦人被认定为蒙古族的一个部落,各家的神龛上都挂有成吉思汗的画像,但他们的起源至今是谜,有人说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部分老弱病残士兵,逐渐繁衍至今,也有人说图瓦人是为成吉思汗守陵将士的后人,也有人说他们500年前从南西伯利亚迁徙到此,还有人说他们是九姓铁勒的后裔……
图瓦语属于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是今存稀有的古老语言之一,而图瓦人只有语言口耳相承,没有文字记录遗存,这让散落在喀纳斯群山之间的图瓦人以相对独立的神秘姿态展现在外界面前,被称为“云间部落”,他们聚集生活的禾木乡风景如画,也有“神的自留地”的美誉。
在大山之间生存,长期与外界隔绝,音乐是图瓦人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据考证,他们曾使用和蒙古族一样的民族乐器,但至今流传下来的不多,在喀纳斯景区能演奏楚吾尔的艺人寥寥可数。
与图瓦人似乎无缘,至少这次阿勒泰之行路过两个图瓦族村子都未能与图瓦人交谈上,有一次还是夜间特意抽时间拜访距住地里2公里之外的图瓦村,鬼使神差,贸然进入的两家都是哈萨克族,其中一家还是旅游部门和村上确定的“家访对象”,但家访的内容却是图瓦文化体验,去参观这里时,4个青年男女正在闲聊,其中有回族,有哈萨克族,就是没有图瓦族。与这家主人的攀谈中了解到,这里是依靠牧业生存,牛羊肉、奶制品是他们的主食。我问:“有粮食吗?”女主人说:“哪有呀,只能产薯子”——哈尔滨叫土豆。气候条件使这里只能生长耐寒的植物,其实并不适宜人类生存,但图瓦人和哈萨克人却离不开这里,这里毕竟是纯净的世界。
看来哈萨克人经济条件比图瓦人更好些,公职人员、村干部哈萨克人居多,而实际上哈萨克族在这里还不到20%,但在政治、经济上绝对占统治地位。次日凌晨再访,不敢冒失——7点钟的喀纳斯,那时光只是哈尔滨的4时。见到几位男子在自家院子忙着什么,我希望他们是图瓦人,但老邱说,图瓦人的男子绝不会起这么早。总算有一家图瓦人的家门打开,那房子相对破旧,上边堆着“金字塔”一样的土堆,未敢上前打搅,只是远远看见一位据信是图瓦族妇女的孤零零背影。
图瓦族是在守护一种什么样的传统呢?是这个民族神秘的基因还是埋藏着对成吉思汗的忠贞不渝?他们宁肯封闭起来,也不愿与现代文明融合,其目的难道怕其他民族了解到自己的秘密?可是有人推测图瓦人是成吉思汗的守墓人,据说这一带有成吉思汗陵。
神秘的图瓦族啊!你真的是“云间部落?”
“乔夏”是个村,听起来像汉族村落的名字。其实,“乔夏”系蒙古语,“尖山”之意。蒙古人历史上曾经是中亚地区的主宰,所以这一带以蒙古语命名的地名非常多。村子坐落在小青河西岸,距离县城约11公里,隶属阿勒热乡,村子居民主要都是哈萨克。
探访乔夏村也属偶然。下午6时抵达青河县,这里是新疆最偏远之地,在阿勒泰东北角,与蒙古国接壤,到青河县看望援疆干部,与青河县签署合作协议,之后已经是晚上8时。次日9时要出发到乌鲁木齐,特意起个大早,叫青河旅游局的同志带我们几位去考察一处白桦林景区和乔夏村的岩画。青河据说是岩画最丰富的地区,并且有许多古墓葬。
不想来到乔夏村,因为山水毁了路面,小车过不去,只好准备回返,但村头的几间房屋引起我的兴趣,便下车拍了几张照片,结果越看兴趣越浓,竟被一座座的民房和院落吸引着转了起来。仔细观察,乔夏村坐落在高山下,沿山坡分布着,山上除了稀稀落落的小草几乎没有什么植物和生命的迹象。大山包围在四周,很像男人的胴体,有着一种雄健和威武;山坡上到处都是碎石、玛瑙和薄薄的页岩。山脚下则是一片绿洲,沟谷中形成一条绿色廊道,小青河蜿蜒在沟谷中,透过绿林隐约可见粼粼的波光,为寂寞的大山带了生命和希望。绿洲中除了新疆特有的白杨树,还种植着小麦、油菜、薰衣草等。青河的小麦品质是一流的——似乎新疆但凡能够生长的物种,都是天下无双,包括瓜果、粮食、棉花、牛羊等等,无一不是品质优良。
村子的环境给了我一种怀旧和返璞归真的向往——静静的山,静静的水,静静的树林,连居民都是静静地生活着。奇怪的是在这里竟然连一声鸡鸣狗吠都没有听到,只有清晨缓缓而来的曙色照在沉静的小村庄。小村的建筑一色的土味——土屋、土墙、土院子,院子外常常有石砌的锅灶,几只鸡、一只羊羔、三五个人是这个早晨村子里活动着的全部生命。
这不就是“世外桃源”吗?
回来的路上,终于看到了岩画。这是可在路边山体上的两处线条简单的字迹,应当算作摩崖石刻,而非原始的岩画。陪同我们的青河县旅游局的同志告诉我们,有专家称,应当是突厥文的“阿弥陀佛”,但谁又能证实呢?
白哈巴村也是少见的世间净土,人间天堂,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她地处中国版图最西北角,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境内,被称为“西北第一村”。村的西北遥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界河——哈巴河支流,西距哈萨克斯坦国东锡勒克1.5公里。
白哈巴村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图瓦人最集中的一个村子,是保存最完整的图瓦人居住的村落,具有浓郁的图瓦人风情。时间关系,路过白哈巴村子未作停留,只是在有“西北第一哨”之称的边防哨所旁,居高临下眺望了村子的全貌。村子也是在群山环抱之中,哈巴河支流在远离村子的谷底流过,弯弯小河妩媚多姿,小河对岸是哈萨克斯坦的层峦叠嶂的连绵群山,近处的山体一片葱绿,比起乔夏村要生态得多。与乔夏村不同的是,这里的建筑不是泥土的,而是木板房和木刻楞建筑,与喀纳斯景区的图瓦村民居是一样的,冬天的居室是四方形,上面堆起金字塔似的封土。这样的建筑看起来更加原始,应该是从穴居生活走向地面生活的一种过渡吧!
白哈巴村目前已经开发成旅游区,新建了一些接待设施。遗憾的是有些老建筑也封了铁皮,有的院子里还放了遮阳伞,看起来不伦不类。如果按照现在这样搞下去,要不了多久,好端端的一处原始村落将被现代社会所吞没。但不管怎么说,这里目前还是古朴、原始韵味占了上风,不失为人类少有的一片净土。尤其当我们在高处下望,在云雾笼罩下的村子就像香格里拉,边境线两旁的山水,就像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