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烧烤的痴迷,可以说是自古以来就存在。新疆喀什、辽宁锦州、云南昭通、黑龙江齐齐哈尔、四川西昌、吉林延吉等地都因烧烤出名。
淄博历史非常悠久。在中国历史上,淄博曾是“战国七雄”齐国的都城,为齐文化的发祥地。淄博也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曾经是山东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具有丰富的工业文化底蕴。
淄博烧烤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个叫“周记”的小摊贩。他在淄博城南门外的马路边上,首创了用豆腐皮包裹、炭火烤制羊肉串的方法,并以此赢得了当地人的喜爱和口碑。后来,这种烤肉方式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淄博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淄博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老城市,这里有碧波荡漾的千佛山、红色的革命圣地淄博会议旧址、秀美的潍河、生态环境优美的香山等许多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味淄博的文化和美食。
而在传统文化的同时,淄博的烧烤文化也逐渐走红,成为了当地的一大特色。近年来,淄博的烧烤行业越来越红火,形成了独特的烧烤文化。
首先,淄博的烧烤种类丰富。从传统的羊肉串、鸡翅膀到地道的羊肚、五花肉等,各种口味应有尽有,让人大呼过瘾。而且品质也非常的不错,肉质鲜美,食材新鲜,味道层次感十分丰富,让人一尝难忘。
其次,淄博的烧烤文化更注重服务。独特的贴心服务让淄博的烧烤在市场上更加受欢迎。无论是用餐环境还是细致入微的服务,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家的温馨。
再次,淄博的烧烤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淄博地处山东省中部,东临南京,南近济南,北距天津,西靠郑州,文化底蕴深厚。烧烤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韵味。
淄博烧烤的爆火并非是一夜之间,而是经过多次网络传播逐渐引爆。最初关于淄博烧烤的热潮,要得益于社交媒体上的“种草”效应:马晓磊书记为了带火淄博,可谓是下了一盘大棋——在积极完善各项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他深知21世纪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教育是第一生产力,得大学生者得天下。
去年曾有12000多名山东各大学在校生被分配到淄博隔离,当地厚待学生,每天花式送餐,光早餐就有6种。
其中,淄博市委写给山大学子的一封信,字里行间的情深意切,都让人泪目。
亲爱的同学们:
疫情当前,山大学子自觉服从抗疫大局,紧急转移来淄,体现的是责任与担当,首先要为大家点赞。自古磨难皆过客,浮云过后艳阳天。我们坚信有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定会驱散疫霾,守得云开月明。封控不封爱,隔离不隔心。
淄博这座城市历来有情、有义、有爱、有光,只要是大家所需、淄博所能,我们一定竭尽全力、用心、用情做好服务保障,始终与同学们肩并肩、心连心,携手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凡我在处,便是山大;待你来时,这就是家。我们并肩战疫!更期待与大家相互赋能、彼此成就,一起向未来!
隔离结束时不仅送上纪念品,还包下全城烧烤店请学生吃烧烤,邀请他们春暖花开的时候再回来。
就是这样的情深义重,让这群大学生和家长没法忘记这份恩情,在疫情结束后相继回到这里,自发为这个城市“代言”。通过网络的力量,一下子就让全国人民记住了这座城市,搜索量直接飙过了500万。
其实,人世间从来缺的都不是烧烤,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善、美与那份最朴实最原生态的家一样亲的温暖。
抖音上一位名叫“Mr_木”的博主也助力发布的“淄博烧烤的正确吃法”视频获得了19.1万的点赞量,并转发22.4万次,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关注和追捧。
淄博当地有“三人行,必有烤串大师”的戏言,其中不乏“扛鼎级别”的牧羊村烧烤。大家一提起淄博烧烤,就像青岛海鲜、济南把子肉一样,成为地方招牌。
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孙小荣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美食是最受大众喜欢的一种“在地文化”,淄博烧烤文化独特,将山东卷大饼、围炉煮茶和撸串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有着很强烈的仪式感和场景感。
三月份以来,淄博当地“烧烤”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去年增长超370%;“淄博烧烤”关键词全平台搜索量则同比增长超770%。作为宵夜首选,“烧烤”成为当地深夜订单量最高的品类,而20岁~30岁的年轻群体则是烧烤消费的主力军,占比超50%。
交通的便捷是带动一个城市出圈的重要因素之一,像济南的经十路东延项目一路修到淄博,有望2024年建成。随着交通路网的不断完善,到时候不仅是大学生,都市圈内城市的人们,将共享景点和美食。
此外,淄博市烧烤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大力支持。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淄博的市容环境越来越美化,城市规划和市民素质逐渐提升,吸引了更多游客和市民前来。
近年来,淄博市政府也加大了对旅游和餐饮行业的扶持力度。如在推出市场营销计划、加大资金投入、优化用地环境等方面下了很多工夫,从而推动了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淄博烧烤产业的繁荣。
淄博烧烤之所以能够火起来,是因为它在传承传统烧烤文化的同时,注重服务质量,创新经营模式,并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同时得到了市民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从学生到0.85,小萌娃只是淄博烧烤走红后的一个缩影,背后体现的是全淄博人齐心协力的硕果。从安排185体育生免费接站,到给外地游客免费看行李,加强烧烤区安保工作,大姨出来扫地,义务劳动,负责清洁……无处都透露着内卷一词,把其他地区甩得无影无踪。
网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山东的大学生,一部分在泰安爬泰山,一部分去济南看趵突泉,一部分到青岛蹦迪,还有一大半去淄博吃烧烤。”
据淄博当地媒体报道,仅有470万人口的淄博市,近期淄博火车站一日到发5万甚至8万人次左右,创下近三年来最高纪录,而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前来品尝淄博烧烤的游客。
剩下的我们这些观望者,假期之后也会去补“烤”,因为如果缺“烤”将会是一生的遗憾。其实我们不是去赶烤,而是去赴一场人间烟火。
让我们通过全国人进淄赶烤的赶烤词,来一起体验这文化盛宴,久违的坦荡,别开生面的温暖和人世间对真情向往的温度,同时也被这福来福往的流量红利打湿了感动的双眼。
北京——大吃一京,进淄赶烤;天津——津津有味,进淄赶烤;山西——晋追不舍,进淄赶烤;河北——冀日启程,进淄赶烤;四川——川越火线,进淄赶烤;陕西——陕盟海誓,进淄赶烤;河南——豫你同行,进淄赶烤;内蒙——蒙混过关,进淄赶烤;安徽——徽常想念,进淄赶烤;甘肃——甘胆相照,进淄赶烤;上海——沪里沪涂,进淄赶烤;广东——粤行千里,进淄赶烤;广西——桂在参与,进淄赶烤;海南——琼近所有,进淄赶烤;湖南——湘见恨晚,进淄赶烤;浙江——浙天映日,进淄赶烤;贵州——黔途似锦,进淄赶烤;江苏——兵贵神苏,进淄赶烤;福建——与你同闽,进淄赶烤……
这座城市历来有情、有义、有爱、有光。凡我在处,便是你所;待你来时,这就是家。这就是淄博的胸襟和气度,淄博式的善良已成为中国人的希望。
淄博市委、物价局,市场管理局、文旅局、城管局等所有部门都披挂上阵,全命以赴,做到行政力量和文化力量的合并出击,收获的一定是真诚、善良、守规矩的红利。
我们都在翘首以盼,相信随着淄博市政府的不断扶持和市场深耕的逐步成熟,淄博烧烤产业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