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水浮花诗意开
文 卢运锋

盐湖,自东往西“平浦横拖一匹练”,“方百二十里”。自古“解吾民之愠,阜吾民之财。”物产丰饶, 景色秀美,人文厚重。在盐湖的硝池滩上,坐落着战国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李冰的故里郊斜村。近日,笔者在友人的指点下,在郊斜村“李冰家庙”里看到了一块从桃花洞寻回的明代诗词碑刻--《桃花洞》,钩沉出一段诗意盎然的历史来。
《解州全志》记载的“解州古八景”为:仙洞桃花、静林夕照、石岩喷雪、横岭分云、龙潭春雨、汉宫桧柏、硝池烟柳、峨嵋绕翠。
“仙洞”位于解州西南的中条山间,正对着盐湖的硝池滩。仙洞周围的山地间长满茂盛的松柏,四面青山连绵,奇石林立,清澈的泉水终年奔流不息。奇峰怪石间,溪流从天直下,撞击磨打着岩石,溅起无数水花,阳光下,恰似万朵桃花。春夏时节,更是野花竞放,百鸟争鸣,松涛阵阵,溪水潺潺,“桃花”万朵,宛如仙境,故得名“仙洞桃花”。俗称桃花洞。洞下有一小村,称为“桃花洞村”。


明清时期,桃花洞曾是林密庙阔,僧高道深,香火缭绕,钟声悠扬的福佑之地。遍布着大大小小三十余座寺庙亭堂、舞台戏院等建筑,寺庙中碑刻林立,记述丰腴。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药王庙会,四县八乡的香客游人云集,盛极一时。在“李冰家庙”内一通刻于嘉靖二十八年的《三官香亭记》石碑中有这样的记述:“……桃花洞口之西有老君台,又西有罗汉洞,南有药王殿,前有金山庙……於药王殿之北三官洞且立香亭……”当时庙宇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仔细辨认研读《三官香亭记》碑刻的内容,惊喜地发现了与《桃花洞》诗词碑相关的记载:“皆士人相沿㕥,鹾海、硝水……盖吾解名地也, 东冈李公知解州【1】,西渠张公巡解盐【2】,天口(奉?)宋公清戎三晋,甞至其洞皆有题。泾野【3】吕子【4】㕥……大抵皆咏其洞风景之盛,口口口疑天台……”内容相互印证,互为补充的两通刻碑时间相差三十五年,又历经五百余年沧桑的碑刻,同期重现并共立于同一座庙内,实为难得,弥足珍贵。
《桃花洞》诗词碑的大字内容为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各一首,内容为:
桃花洞
仙洞缘山麓,丹房映赤霞;
天浆分石髓,香饭具胡麻。
萝磴盘云上,松荫匝地遮;
临流增怅望,不见有桃花。
又
千章松橡锁云怀,涧水浮花去不回;
山谷晓风吹雨过,满坡霞起憶天台。
奉天 宋廷佐【5】 正德九年 奉勑清戎【6】过此
两首诗字面诗意都清晰明了,描述了作者在游桃花洞时看到的优美风景。引申的意思都与仙人仙界仙事相关。
五言《桃花洞》释义:桃花仙洞隐在条山脚下,道观正对着早霞;洞内石浆滴积出形态各异的钟乳石,芳香的饭食里拌着芝麻。石梯在罗藤的盘绕下直上云霄,放眼群山,松荫遮地;站在溪水边失意地张望,没有看到一朵水桃花。引申的释义为:......神仙的住所映对着红霞;天上的琼浆炼出各色的丹药,仙人们的食品一应俱全。.......遍寻不见刘阮二人遇仙时见到的桃花树,心中很失望。
七言《桃花洞》释义:满目高耸的青松翠柏遮蔽了阔远的天空,澄澈的涧水浮着落花悠悠远去;破晓的清风和着丝丝细雨在山谷里飘拂而过,条山初醒,朝霞洒满山坡,一派神仙境界,让人不由想起了刘阮入天台的仙事来。
落款的两种解析:①奉天人宋廷佐在明正德九年七月(公元1514年)奉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命令去清剿少数民族的叛乱,路过此处;②奉天人宋廷佐在明正德九年七月(公元1514年)奉皇帝的命令去地方整理军务,拜访此处。
宋廷佐为正德六年(1511)进士,博学好古,文思卓著,以诗文在当时享有声望。经笔者查询,在《古今图书集成》里收录有宋廷佐五言律诗两首,分别为《王官谷》《登天柱峰》;七言律诗三首,分别为《王官谷漫成》《登三门山看河楼》《登三门山看河楼 二》。这些诗作描写的都是河东胜景,可知宋曾在河东巡游。是否曾为官河东,手头的史志资料中未查询到记载。明御史的巡查范围很广,几乎涉及各个政治领域和生活层面,除制度明确规定的常规工作外,还要承担清军御史、刷卷御史、巡盐御史、监军御史等方面的职责。结合《三官香亭记》碑刻中“天口(奉?)宋公清戎三晋”的记载,初步判断宋应该是以清军御史的身份“清戎三晋”,而不曾出任河东巡盐御史。落款中的“清戎过此”作第二种解释亦更吻合史实。以上两首诗《古今图书集成》也未见收录,应该喜为新的发现。
按第一种落款解析历史背景:史载,明中叶以来,内忧外患,战事频生,外有蒙古族南侵频繁与倭患严重,内有亲王叛乱和民变等。蒙古族南犯致山西北部防务繁重,为加强京师防务,朝廷持续调兵增强“内三关”--宁武关、雁门关、偏头关的军事力量,构建保卫京师的防御屏障。同时不断在沿海筑城并置官调兵,加强海防。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明武宗朱厚照御驾亲征在应州击败蒙古鞑靼部落的进犯,取得应州大捷。内患重大的是正德五年(1510年)宁夏安庆王朱寘鐇(zhifan)的叛乱,正德十四年(1519)庆王朱宸濠的叛乱。明代军事制度实行“卫所制”,调兵权在朝廷兵部,领兵权在地方卫所,“有事从征调,无事则还归卫所。”朝廷调兵,派监军随军监督执行,监军由御史担任。宋为御史,在内外战事频发,调兵频繁的正德年间,以监军职务随军行动,情理之中。部队路过经济、政治、文化重镇解州,军队休整补充理所当然,抽身到仙洞一游,赋诗两首,实为文人气质所然。
按第二种落款解析历史背景:大环境依然,战事多发,部队监管尤为重要,宋身为御史,被朝廷派去各处监察地方卫所是份内的事,明朝廷在解州附近多有驻军,至今留有各种与驻军有关的“营”“屯”堡”地名颇多。监察地方军务并顺带巡察盐池,自由活动的裁量比监军自然更多些,即使是刻意去赏赏这解州八景之首,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更何况还属文艺采风。
程、朱之说,以穷理实践为主,为河东薛瑄之学在明代关中地区重要的传人,也是继北宋张载之后关学发展的又一高峰。著作甚富,有《泾野子内篇》《泾野诗文集》等,有多篇与河东相关的文章。
4、吕子,吕楠的学生。
5、宋廷佐, 字小岩,明乾州人(现陕西乾县,唐时称奉天)。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为监察御史。出守南阳,人称南阳公。以刚决明断著于时。曾纂修明弘治《乾州志》,又集杨奂著作《还山遗稿》。以诗文负有声望,为古代南阳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积累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6、戎:军事,军队;敌寇和古代指西部少数名族的释义。清戎:整理军务或清剿少数民族叛乱之意
7、宋代三舍考选法或三舍选察升补法的简称。为熙宁“新政”之一。王安石建议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创立太学生三舍法,将太学生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等。

作者 卢运锋, 农工党党员,市体校射击教练员。山西省作协会员,运城市作协副秘书长,盐湖区作协副主席。
——卫浩然摘自夏都文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