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全书仅八十一章五千余字,确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是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世界上很多名人都很推崇《道德经》。
读《道德经》感悟很深的是老子的无为之道!“为无为,则无不治”“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些出自《道德经》的经典语句都体现出老子的“无为”理念。“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不胡作非为、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为”,意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顺应规律,尊重事实,不折腾,有所不为才有所作为。如同顺水行舟,因势利导,看上去好像没有做什么,实际上却是高级的一种作为。“无为”的智慧也体现在消除内心的私欲,让自己的言行符合大道。是回归初心的状态,是和光同尘,内圣外王,向内修心,向外做人。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把市场经济比做“无形之手”,政府干预比做“有形之手”。想要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无形之手”很重要,但也需要“有形之手”的适度干预,适当时候“纠方向”“踩刹车”以保持经济良性发展、社会公平。
纵观历史,多少王朝在饱经战火、生灵涂炭之后,通过无为而治继而开创太平盛世,汉唐盛世亦是如此。如果人们都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做人做事,人心就不会迷惑了,社会就不会混乱了,天下就从此太平了。所以,“无为”是“为”的一种方式,是更好的一种“为”,是更高的一种智慧、修为、境界、格局。(孟祥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