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致高 产量高 格调高
——读李城外老师诗集有感
王亲贤
平时微信朋友圈里经常看到李城外老师的诗词,他基本上写了就发出来。我对他一直是很敬重很佩服的,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李老师的旧体诗词创作,有三点让我叹服:兴致高,产量高,格调高。可谓诗情浓郁,诗思泉涌,诗意正大,堪称诗豪。
一是兴致高,差不多每天都有诗,有时甚至一天几首,对诗的兴趣非常浓厚;二是产量高,他专心致志投入诗词创作。我曾经说过,他前面已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向阳湖文化书系》(4本),后来又在e武汉出版社出版《向阳湖文化丛书》(7本),这就足够了,今后即使一个字不写,已在咸宁文化史上有重要位置。但他还是孜孜不倦地去从事文学事业,特别是诗词的写作;三是格调高,个人情调极少,主旋律的东西居多。这三点一般人做不到,我更做不到,所以叹服。近日抽空浏览了《向阳轩诗稿》及续编,主要有三点感受:
一、不拘题材,内容广泛。他的诗,大体可分为九大类:酬赠(唱酬、赠别)、祝贺(出书、升职、寿诞、喜庆)、颂赞(人物、事件)、纪念(节日、事件)、观感(参观、访问、游览、读书)、怀念(怀人、悼亡、纪念)、时事(战争、外交、抗疫、建设)、感怀(即事、节日)、咏物。其内容特点,涉及要事、名人者颇多,也不乏个人感怀、咏物之作,透露出爱国、乐群、守正、崇文的底色。其诗以“我”为中心即事观物,留心社会热点,反映文化事象,抒发个人感悟,具有社会史、文化史、个人情感史的意义。周文彰会长说他的诗是“历史的诗意表述”,是很有道理的。我总的感觉,“史”的意义非常突出。
二、不假雕饰,直抒胸臆。他的诗一是不模仿、不蹈袭。自出机杼,自成一体,所以辨识度很高。二是重达意,少文饰。我手写我口,表情达意,直截了当,自然而然。三是多直笔,少曲笔。情感率真,直抒胸臆,往往能出亮点、出新意,引起读者同感共鸣。总体上看,注重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通山明代先贤朱廷立论文谈诗,主张文贵明道、道重于艺,强调诗要能令人“读之兴起”。李老师的诗作,与通山先贤的主张不谋而合,这大概也是一方水土使然。
三、不避俚俗,平易质朴。一是多用语体,不避俚言,雅俗共赏。二是笔多白描,或叙或议,风格明快。三是极少用典,或不用典,表意准确。这样写的好处在于,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便于大众接受,利于社会传播。他的诗以律、绝居多,律、绝之中又以七言居多。我比较喜欢他的绝句,比如《疫期日志》,颇有竹枝词的味道。 以上几点,说得不一定准确。总的来看,人们常说的“文如其人”一语,用在李老师身上同样合适。李老师为人正派、真诚、率直,这在他的诗作上也有体现。 参加李老师的诗词分享会,最后,也不免诌了几句:“击壤诗豪太白风,三年万首冠寰中。品评我愧无新语,隐几衰然一退翁。”
作者简介:
王亲贤,系咸宁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